毛太平
摘 要: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學校必須面對的問題。文章在分析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問題表現的基礎上,分析了造成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并總結了一些心理調整的策略,對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問題;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1.自卑、自閉
年幼的學生對家庭的破裂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往往比父母更大。而且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學生容易拿自己的處境與他人比較,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2.仇視、逆反
家庭結構變化的強烈刺激,致使學生的心理出現失衡。這些孩子大多在學校里不愛與人接觸,有了矛盾也不及時和他人溝通。有的孩子對父母的離異充滿憎恨,久而久之對心理發展產生不良作用,進而導致對學校和社會生活不感興趣,對周圍的人或者事也漠不關心。有的學生容易成為別的孩子奚落和欺負的對象,然而他們也渴望尊嚴,渴望被人欣賞,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現出與眾不同、我行我素,產生逆反心理。
3.焦慮、抑郁
孩子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關系,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們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
離異家庭的學生常常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無處排解。由于壓抑太久,一旦爆發出來,極易產生極端行為。無論對同學還是老師都將產生極大的攻擊性和報復心理。
1.親子關系失調
家庭的缺損意味著從此有一方要從家庭中退出,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會產生擔心被雙親中的一方拋棄的心理。當看到父母情緒不好時,他們不敢貿然與父母交流,這勢必會影響親子交往的融洽程度。父母之間的相互敵視,容易使孩子也變得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不信任會擴展為對整個社會的不信任,伴隨著這種心理而長大的兒童,極有可能會產生一些反社會行為。
2.家長教育失當
一些離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度關注。一旦孩子的行為表現與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會引起一些不良教育行為;或對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忽視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給學生的心靈帶來極大的傷害;或對孩子常有一種負罪感,無原則地一味滿足孩子、遷就孩子,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對孩子進行補償,傾向于溺愛型的撫養方式。
3.社會評價壓力
離異家庭學生在精神上往往會受到他人的歧視。有的孩子為躲避這種壓力,遠離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當父母離異后,他們總會產生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把父母的離婚當作見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諱相關的話題。這種社會評價壓力使他們為了避免傷害而慢慢從人際交往中開始退縮。他們自己給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墻,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殼中,表面冷漠,實際上內心非常虛弱。
1.家長應樹立責任意識,重視家庭教育
作為離異家長,無論婚姻的過程與結局如何,都應該樹立起責任意識,承擔起教育與愛的責任,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
2.學校應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要理解、尊重、信任離異學生,保護學生隱私,創建友愛互助的教育氛圍,幫助學生消除過強的自尊心,緩解心理負擔,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誼,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和同學之間的純真的友愛。
3.社會營造和諧氛圍,共同關心學生成長
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形成三位一體的良好環境,給他們以更多的愛,使他們感受到社會、學校、家庭都在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促使他們克服并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1]林 仙.離異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8.
[2]楊利玲.單親家庭子女教育的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