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夢婷
摘 要: 黃蓓佳的最新兒童小說《童眸》最重要的特點是對兒童復雜人性世界的書寫,兒童不是簡單的臉譜化人物,在現實世界中他們是有血有肉的,有思考、有感悟的,他們是一個個縮小的社會人。本書中的兒童都是在物質匱乏的特殊年代成長起來的,在他們的故事中體現了人生百態和復雜的人性,體現了作者對逝去童年的溫柔回眸和深刻反思。本文從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分析入手,探尋這些人物背后隱藏的人性特點,并論述作者創作的最終意圖及對當下讀者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 兒童小說 人性 兒童視角
黃蓓佳的最新兒童小說《童眸》自出版以來得到了讀者和專家們的認可和喜愛,此書獲得了2016年度好書獎、首屆京東文學獎年度童書獎、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及2017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年度圖書(文字)獎。這本書除了延續黃蓓佳兒童小說中溫情與愛的主題及對20世紀70年代蘇中風景人情的詩意描繪之外,還突破了許多人對于兒童和兒童小說的刻板印象。作者多次談到兒童不應該是臉譜化的,他們不是絕對純真無邪的,他們也是一個個縮小的社會人。兒童小說不一定是書寫游戲和歡樂,也可以書寫苦難、書寫命運悲劇。對童年的苦難、復雜的兒童心理、成長中的創傷記憶的描寫都是這本書的亮點。作者在后記及采訪中都談到了書中對于人性的書寫,作者希望展示的是真實的兒童,是在苦難生活中摸爬滾打、跌跌撞撞中成長起來的兒童,他們真實的內心和復雜的人性世界。
作者在后記中談道:“(書中的人物)所有成年人的善良、勇敢、勤勞、厚道、熱心腸他們身上都有,而那些成年人該有的自私、懦弱、冷血、刁鉆刻薄、蠻不講理、猥瑣退縮,他們身上也都有……人性的復雜構成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千姿百態,正因為如此,我們的人物才有溫度。”書中作者無意于書寫一個純潔的、完美的兒童。因為那不真實,既不符合生活的真實,更不符合小說的邏輯真實,小說中的兒童與我們平時見到的兒童作品中的形象有很大不同,他們沒有純粹的好也沒有純粹的壞,他們既有著孩童的純真、善良,又有著孩童的簡單、片面,他們在生活中掙扎、抗爭,有的奔向光明、有的陷入泥沼,他們展現出來的是在特定生活背景下真實的人性世界。
一、被疏離的個體
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會涉及集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關系,群體對個體的疏離往往會造成個體心理極大的孤獨和恐懼,從而造成人性上的扭曲,給個體帶來不可磨滅的創傷。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寫道:“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作者在《童眸》中就寫到了這樣兩個被集體梳離的人物,一個是白毛,一個是聞慶來。
對于“仁字巷”的孩子來說,白毛是個異類,他患有白化病,長得和大家都不一樣,他不與巷子里的孩子們來往,孩子們也不愿與他接觸,他成了被群體孤立的個體。可想而知這樣的孩子是多么孤獨,他其實渴望同伴的關懷和愛,渴望與同齡人一起嬉戲,可這些他都得不到,他只能躲在人群背后,垂頭喪氣,孤苦伶仃,所以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怨恨的種子,直到有一件事改變了他的處境。他發現只要他說一句:“反正我快死了。”大家都會順著他,他戴上了墨鏡,選擇隔著一層有色玻璃面對這個世界,鏡片是黑色的,在他的心里,這個世界也蒙上了一層黑暗的色調。他開始以怨恨懲罰這個世界,懲罰嘲笑、孤立他的同學。用自己的疾病和特殊博取別人的關注,他享受著這種優待,甚至萌生了優越感,而在這其中班主任梅老師不正確的引導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白毛心理的畸變。班級中的孩子們對這樣一個異己的個體并沒有表現出我們理想中的憐憫和愛護,相反他們從最初的害怕到最后的嫌惡很大一部分在于白毛在班級中受到的特殊照顧。而在墨鏡被打破后,白毛失去了與世界抗衡的武器,又回到了之前的孤獨世界,他尖叫著說:“我恨你們,恨全世界的人。”作家以細膩悲憫的情感投射在白毛這樣一個悲劇人物身上,他被群體疏離,渴望融入集體卻被集體深深傷害。我想作者在這里討論的是一個孩子面對孤立、面對疾病的恐懼和不甘,他試圖反抗卻遍體鱗傷,只剩下無盡的恨和孤獨。在故事中作者以孩子們一起賺錢為白毛買墨鏡收尾,給這樣一個悲劇故事添上溫情的一筆,體現了作者對這樣一個生命的關懷。白毛身上人性的惡是被逼出來的,環境滋生了他心中的恨,他的恨得不到正確的疏導和化解,終究摧毀了這樣一個幼小的心靈,讀來不禁讓人唏噓。白毛的故事也在引導我們反思當前中小學中的校園欺凌現象,群體對弱者的欺凌除了身體外更重要的是心理。孩子該怎樣面對被群體孤立的情況,教師該怎樣引導群體中的異數,是像梅老師那樣給予過分的特殊照顧還是任其自身自滅、不聞不問,這些都是作者在白毛身上留下的伏筆。孩子們讀到白毛這樣一個人物時會怎么評價他,他們又會怎樣面對生活中如白毛這樣的人,作品的價值遠遠不止在于這樣一個人物的塑造,更在于這個人物對我們自身人性的反省和拷問。
聞慶來是一個與白毛有著相似處境的人物,他從農村來到陌生的新環境,他天生斜眼、沒有朋友,成為被集體冷落的人。孤獨、恐懼、自卑包圍著他,他渴望被群體關注和接納,但注定只能做一個旁觀者。但生活總是與人開玩笑,鉆桶事件、算盤事件、長跑事件,一件件事給了聞慶來希望又讓他徹底失望,最后他選擇回到鄉村生活。聞慶來身上沒有白毛深重的恨,他更多的是對城市、對群體、對命運的失望,他有過希望但終究換來的是更大的失望,生活總是給人太多的考驗,最終擊垮了這個充滿天分的少年。在聞慶來身上,作家給了很多疼愛和憐憫,小小的少年就要經受命運這樣的折磨和捶打,最終失去了還擊之力,人性當中對命運的反抗終究敵不過生活的雨雪風霜,這才是生活本來的面目。
在白毛和聞慶來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晦澀幽暗,這兩個帶有悲劇性質的少年展現了人性中的惡和軟弱,但作者是帶著溫情的筆調寫他們的,給白毛買墨鏡的孩子們,代替聞慶來的聞喜來,都給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時告訴我們,生活也許是灰暗的,但總會有溫暖的光出現。
二、愛與恨的邊緣
作者黃蓓佳在談這本書的創作時多次強調她想展示的不是簡單的臉譜化兒童,而是復雜的、多面的、真實的兒童。書中人物二丫很好地實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二丫有些像《紅樓夢》中的晴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一開始我們讀到的是一個精明、刁蠻、任性又有些自私的小姑娘,她長得漂亮,會穿衣打扮,又非常巧手能干,會編玻璃絲、麥秸花,會用絲線勾花,一定程度上她是美的象征。但同時,在她身上又有著對貧窮家庭的嫌惡,對有瘋病的姐姐的憎恨,對自己凄慘身世的不甘,所以另一方面她又展現出恨、惡、刁蠻、自私。她一心想擺脫拖累她的姐姐,想擺脫貧窮的家庭,擺脫不公的命運,她不愿被人瞧不起,性格剛烈又自尊。這樣一個人物是非常讓人憐憫的,在本該無憂無慮玩耍的時候,她過早地承擔起生活的壓力,承受世態的炎涼,承受命運的捉弄。在看到姐姐被婆家欺負無人能幫時,她不顧一切營救姐姐,強烈的自尊驅使著她拼出一條命也要保護自己的姐姐,在她身上體現的剛烈和勇敢展現出了非常強大的人性光輝。最后二丫為了救姐姐而死,在她美麗而短暫的生命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勇敢、剛烈的女孩子,看到了她身上展現的愛、美、善良、正義、聰穎的人性之光。作者塑造這一人物的用意在于展示不完美卻真實的人性。這樣美好的如花般的女孩子在生活的大風大浪摧殘下依然倔強地綻放,她不向命運屈服,拼命掙脫命運的羅網,釋放自己生命的光亮,這樣一個弱小的生命沒有受到應有的呵護與溫暖,和生活進行著殘酷又偉大的搏斗。作者無意于讓讀者都喜歡上二丫,但她在描述二丫時是給予極大關切和愛的,她希望讀者都能從二丫的生活中尋找她性格的成因,而不是以單薄的好和壞評價一個人物。每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她所生存的環境,我們評價一個人物不能脫離生活背景來說,那樣是不客觀也不公正的,對于小說人物如此,對于現實中的人更是如此。
三、愛與希望
奈保爾在《米格爾街》中寫道:生活如此絕望,每個人卻都興高采烈地活著。這也是作者寫作本書的主題。書中人物的生活大多是充滿波折和苦難的,但他們卻興高采烈地活著,帶給我們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其中細妹與朵兒這兩個人物集中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愛與希望。
細妹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好芝麻糖,因為家庭的變故不得不早早承受生活的壓力,小小的肩膀擔起了一個在風雨中飄搖的家庭,她倔強地不向生活低頭,希望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她的身上有著超越兒童的成熟與堅韌,她不顧眾人的反對一心跟隨馬小五,因為她信任馬小五也把他當作自己生活的光。細妹的身上既體現了人性中的善良與勤勞,又體現了堅韌與倔強,她從骨子里透出對命運的不甘,最終成功地掙脫命運對她的束縛,她的身上體現了令人贊嘆的生命力和對生活的熱愛。
朵兒這樣一個人物有其特殊性,她是故事的第一視角,所有故事都是從她的敘述角度展開的,她的眼睛就是文題中的“童眸”。其實很大程度上,朵兒的眼睛是成年作者對于那些兒童的悲憫目光的投射。這雙眼睛是充滿愛憐的、善意的,對世間萬物都充滿著體恤、純真,朵兒的身上體現出了孩子特有的懵懂、純真、善良。與仁字巷其他孩子不同,朵兒的生活相對比較順遂、溫暖,正因為這樣她的眼睛才是充滿愛與善的,對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對別人的故事是充滿體恤和理解的。這也是作者最終想要呼喚的眼睛,不僅是兒童讀者還有成人讀者,作者呼喚我們都能有一雙體恤、關懷別人的眼睛,對世界、對生活充滿愛和希望,雖然人性是復雜的,生活是波折困苦的,但不要丟失了那份純真和善良。這是對人性的善的呼喚,也是對逝去的日子的緬懷。
雖然《童眸》這本書中的人物命運大多波折困苦,但故事的基調并不是沉郁苦澀的,作者用一雙溫柔的童眸凝視記憶中那個荒涼貧瘠年代里苦苦掙扎的人們,他們在童年里經歷生活的寒冷與風霜,卻沒有丟失生活的勇氣和希望,都興高采烈地活著。作者體恤他們、憐憫他們、贊美他們,他們的善、惡,作者都以極大的悲憫給予溫暖,用溫柔的愛把他們包圍。書中的兒童都是立體多面的,他們的童年經歷塑造了他們,在他們身上有熱情、純真、善良,也有冷漠、刁蠻、自私,人是復雜的,兒童也不例外。正因為如此豐富的人性展示,整本書的人物才有了溫度,讀者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樣的人物才有了價值。我相信,在兒童讀者閱讀時也能讀出自己,體會到一個人物的復雜與多面,從而明白好壞、善惡、美丑都不是單一存在的,在成長中漸漸理解現實世界遇到的種種困惑,這也是這本書對生活在當下的兒童的啟示和提醒。
參考文獻:
[1]丁帆.我們從“童眸”中看到了什么?[N].文學報,2017-01-12(009).
[2]談鳳霞.洗盡鉛華的童年燭照——評黃蓓佳長篇兒童小說《童眸》[J].中國圖書評論,2017(01):18-20.
[3]張曉玲.人間的孩子——讀黃蓓佳《童眸》[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6(09):46.
[4]何平.記憶有自己的形神和氣息,為文學提供了自由騰挪的空間[N].文匯報,2016-09-01(011).
[5]王楊.黃蓓佳《童眸》:刻骨銘心的追思和溫柔的批判[N].文藝報,2016-08-15(007).
[6]田俊.從晦暗生活中捕捉陽光——讀黃蓓佳最新力作《童眸》[J].民主,2016(0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