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櫟曦
摘 要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即在黨的正確方針指導下,1953年至1955年上半年,對我國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著眼于當時歷史環境條件,本文將主要圍繞社會主義工業化這一條主線,通過社會主義改造理論上的合理性和建國初期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兩個方面的論述,著重闡釋社會主義改造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正確而必須的選擇,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 社會主義 “三大改造”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D6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70
新民主革命時期就已經決定了我國將來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迫于落后的生產力水平,我國不得不有一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隨著1956年底,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我國由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潮流中,尤其是十四大以來,常常有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這一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來質疑,甚至完全否定當日進行的三大改造。事實上,我們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更要清楚地認識,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都是我們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絕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發展來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同時,我國現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的國情,決定了我國要在這條路上走得更穩更遠,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就必須理清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一)馬克思、恩格斯:消滅私有制是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
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上,所要建立的一個新社會,但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直接細節描繪出一個新社會,而只是提出了未來新世界的發展方向與原則,具體的發展路徑則是后人所要去探尋的。但我們可以看到,其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組織生產,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私有制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亙古不變的規律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狀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之上的,這種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初期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鞏固新生政權,但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時,由于存在著生產資料上的私有,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嚴重,失業、貧困、饑餓、經濟危機等等接踵而來,整個社會陷入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惡性循環。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必然最終導致一種能夠代表社會歷史發展方向、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制度所代替即社會主義制度。那么,要實現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構想,最基本的就是要實現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組織生產。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通過武裝力量進行革命,推翻舊的統治集團,奪得了國家政權,只是偉大共產主義事業的第一步,還必須利用國家政權改造舊的生產關系,從而建立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可以說,“廢除私有制甚至是工業發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個社會制度的最簡明扼要的概括” 。
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對未來社會主義的建設繪制出詳細的藍圖,但是我們在其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基本方向的表達中能夠摸索出一條適合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也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的哲學原理指導下完成的偉大事業,不能因為先賢沒有具體的路徑而否決了我們自己探索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相反,今天的一切成就恰好說明了我們的社會主義道路是走對了,是一次成功的實踐。
(二)列寧:“過渡時期”本身就是向著共產主義發展的社會階段
列寧在認真總結了當時俄國所面臨的國內外復雜的環境因素后,深刻論述了社會主義革命可以首先在不發達國家首先勝利的理論,領導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新生的政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進入了社會主義,國內封建反動勢力以及國外干涉力量的聯合反攻,理論思想中存在改良的社會主義思潮,使得十月革命勝利后的俄國不僅沒有和平的環境建設社會主義,反而遇到了多種力量的鎮壓,讓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對未來的發展產生了迷茫。那么,如何在革命勝利后鞏固政權,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建設社會主義,是當時俄國所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面對這樣的情況,列寧在《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政治與經濟》一文中,明確了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與經濟的基本原則與方向:“無產階級專政就是武裝奪取政權以后的廣大群眾對被推翻的剝削者的專政,” 在這里的“剝削者”所指為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及其代表沙皇、貴族,也就是說,無產階級在取得政權后,處于統治地位,能夠運用自己所掌握的一切力量,聯合貧農,推翻剝削者,從而實現無剝削的社會,只有完全消滅了剝削階級,才能真正地按照馬克思主義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但我們也要明確的是,“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中間隔著一個過渡時期,” 這個“過渡時期”是由俄國落后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小資產階級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地要先將小資產階級改造成為無產階級的依靠力量和社會主義的建設力量,因此,這個“過渡時期”本身不是要走向資本主義,而是“已被打敗但還未被消滅的資本主義和已經誕生但還非常脆弱的共產主義彼此斗爭的時期,” 所以,“過渡時期”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把剝削階級的生產資料轉化為公有財產。”
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來看,列寧關于如何建立社會主義,鞏固新生的代表廣大工農群眾的蘇維埃政權的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鑒,推翻資產階級、改造小資產階級以及聯合廣大農民,走農民集體化道路同樣適用于農民占絕大多數、生產力狀況十分落后的中國。
(三)毛澤東:“三大改造”是實現私有制向公有制轉變的現實路徑
近代以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即首先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個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階級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 再經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發展,在合適時機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實現了中國革命的第一步,那么按照新民主革命時期的任務,接下來就需要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帶領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為社會主義革命做準備。
從新中國建立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的這一段時期,我們稱之為過渡時期,即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不具有獨立社會形態的性質,不管是從主要的三種經濟成分比較來看,還是從已經建立起的國家政權來看,新民主主義社會終究都要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這也是我們的革命的最終目標。新民主主義社會之所以不容跨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國生產力水平的落后,要進入社會主義,我們所需要的物質文化基礎不夠扎實,需要很長一段的時間來準備所需要的經濟文化基礎。而我們之所以要提前結束這一過渡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則是由于經過三年的國民經濟恢復發展,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我國已經具備了必要的生產條件,此時,只有變革生產關系,“只有完成了由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過渡,才利于社會生產力的迅速向前發展。”
1956年12年黨中央對過渡時期確立的總路線被概括為“一化三改”,即“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也就明確了,要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突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與遏制,取得國內經濟文化的進一步飛躍發展,為取得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最終勝利,“奪取國家政權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更要在取得政權后,利用國家政權,消滅舊的剝削制度,代之以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
(一)日益成熟的生產力是“三大改造”的根本原因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民族、民主革命兩大歷史任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了第一大任務的勝利完成。新中國成立后,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明確表示,要“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經過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基本解決了革命遺留任務,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如火如荼的進行,國內的階級關系和主要矛盾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內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而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 而在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之后,國民經濟基本恢復、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如何利用新政權建設經濟文化,從而鞏固政權?如何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如何突破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下的經濟軍事上的封鎖?這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工業化。工業化是評價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工業幾乎是一張白紙,近代以來的發展尤其是民族資本主義確實沒留下任何物質遺產。“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因此,針對國內的現狀,最為緊迫的就是要大力發展工業,實現工業自給,建立起強大的工業體系。實現國家工業化,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這條路在西方國家已經得到驗證,成效顯著但代價太高,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在中國走這條路,但是搞了幾十年也沒有太大的起色,1952年初,針對不法資本家的一些惡劣行為開展的“五反”運動,更是直接暴露了資產階級的拙劣性。這就決定了要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實現工業化,就必須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走另一條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這條路在經濟文化同樣落后的蘇聯已經走過,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工業化之基——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國家的工業化,是國強民富的先決條件。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就需要由國家——一個堅強的領導力量占領導地位。毛澤東在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舊中國“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資本是集中在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官僚資產階級手里,” 國家要實現對經濟的領導就必須要剝奪官僚資產階級的經濟基礎,使國家經濟實際領導者由官僚資產階級變為廣大無產階級及其勞動人民。而建國初期,在完成民主革命遺留問題時,社會主義革命也在悄無聲息的進行著,其中,兼具民族民主革命性質的措施——沒收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將資本主義經濟的主體部分改造為社會主義經濟,從而使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地位的確立才形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濟基礎。到1952年底,國營經濟在整個社會主義經濟中占到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同時,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與私營經濟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能夠動員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開工設廠,搞大工程建設,完成私營經濟所不能獨立完成的因技術資金上欠缺的項目。從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的大型工業建設項目,基本上都是由國庫開支。克拉瑪依油田、鞍山鋼鐵公司等等這一批“一五”計劃期間完成的工程項目主要就是靠國營經濟發展起來的。因此,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的占比達到絕對優勢時,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變得自然而然,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所需要的資金技術也就不再是個難題。
2.工業化之矛——資本主義經濟
民族資本主義在我國興起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沒有經過一個長期的原始資本積累過程,主要是由官僚、商人、中小地主、買辦、華僑等創辦起來民族企業,而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呈現出“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現象。原始資金少,發展潛力小,所涉及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工業幾乎空白,直到“三大改造”前,民族資本在中國發展了近一百年,都沒有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新中國成立后,一方面,在西方資本主義對我國進行封鎖的環境里,要想向外發展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新的國家政權已經建立,建國初期,國家對糧食類作物采取的統購統銷的政策加重了民族資本對國家的依賴。加之,1952年針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五反”運動更使人們認識到資本主義工商業必須納入國家運營的軌道,才能保證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運行。正如周恩來同志多次提到:“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還有其黑暗腐朽的一面,同世界各國資產階級一樣,具有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投機取巧的本質。” 三年恢復時期對民族資本主義所采取的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統購包銷、公私合營等形式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積累了初步的經驗,因此,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不僅在形勢上非常必要,而且也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可循。
3.工業化之盾——個體經濟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國是農業大國,深得農民的支持,對于一個農業大國來講更是革命建設的地基,我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意識到只有走與農民相結合的路線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那么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自然而然地要走群眾路線才能鞏固政權,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廣大勞動人民獲得了土地的所有權,農業生產擺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制度,糧食產量達到了歷史新水平,但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一,封閉性,每個人所分到的耕地很少,“一般每人3畝”,經營規模十分狹小,按照每家每戶獨立生產,那么在畝數極少的情況下,大規模投產幾乎不可能;其二,落后性,生產工具嚴重不足,貧雇農在當時是多數,但每戶貧雇農所占有的農具不足一單位,也就是說,缺乏機械化現代化的操作農具,這一大部分的現狀不可能完成支持工業生產的任務;其三,資金短缺,“一般農戶一年用于買生產工具的支出僅為6.5元,” 更不奢求購買優質新品種去拓展新的農業生產了。可見,農民要興修農田水利設施,使用較為先進的機械農具來耕作,發展多種經營等都有很大的困難;其四,農民獲得土地后,容易出現土地買賣的現象,一些富裕的農戶為了擴大經營去收買貧雇農的土地,而負債累累的貧雇農只有靠出賣土地才能維持生計,最起碼的生產資料都沒有了,在廣大農村最終會滋生懶漢,讓土改的成果走上歪路;其五,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進行,從事工業勞動的人數逐年上升,要求盡快增加糧食和原料供應,以補給城市,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綜合以上幾方面因素,通過利用土改后農民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個體經濟和互助合作的積極性,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實行農業合作化進行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而鞏固政權基礎是勢在必行且具有操作性的道路。
(二)四面受敵的國際環境是“三大改造”的催化劑
聯系具有普遍性,同理,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世界其他國家。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受到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嚴密封鎖和遏制,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曾說道:美國不能同任何一個共產黨政權打交道。因此,當時中國被迫“斷交”,普通的商貿往來都被禁止。加之,1950年到1953年的朝鮮戰爭,最后以美國簽訂停戰協定收尾,所以,西方國家不僅排擠中國,甚至不排除新的戰爭發生的可能。同時,蘇聯本身在經濟文化較為落后又曾遭受帝國主義壓迫的社會主義國家里是一直的榜樣,中國也不例外,毛澤東同志曾說到“蘇聯共產黨就是我們最好的先生,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雖然當時許多獨立的民族國家同情中國,但能力有限,唯有蘇聯能夠在資金技術上提供援助。“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涉及鋼鐵,煤炭,冶煉,等等,基本囊括了中國薄弱的工業基礎,分布廣,領域寬,技術先進,資金充裕,這一些工程在中國工業化的歷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選擇社會主義工業化并不是憑空而起,而是在考量了國內外多方面因素做出的正確選擇。那么,如果說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為了鞏固國防,重振國威,那么對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就是為了實現工業化護航,只有在生產資料性質上發生改變,才能夠在與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相適應的經濟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工業底子薄,這是不可爭議的事實,是否需要集中全國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搞工業化建設這樣的問題就顯得有點多余了。
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其中符合歷史發展規律與方向,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提高了人民水平的歷史事件則必然會在歷史上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作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又一個歷史性的勝利,” 同樣是在國內外多種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結果。綜合以上分析,一是從當時國內的基本經濟情況看,實現國家工業化的目標與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雖然占領導地位但并不是社會主體經濟的現實,十分薄弱且已無力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以及“處于十字路口的個體經濟”都促使國家必須實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可以說,沒有“三大改造”就不可能有工業化建設的所有制基礎和物質基礎。二是從當時國際環境來看,兩大陣營的對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遏制與封鎖,蘇聯的幫助,最終使我國形成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當然要清楚的是,我國從始至終都沒有完全依附于蘇聯,“一邊倒”是在獨立自主的原則上倒向社會主義國家,所以,迫于嚴峻的國際環境,我國不得不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盡早地完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而能夠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不僅給今日中國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更是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列寧指出:“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時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的確,在三大改造中存在不足之處,實踐中也有失誤的地方,但這并不能否定“三大改造”的必要性,所以,對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評價不應一概而論,理解必然,認識失誤,汲取教訓,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征程。
余源培、吳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導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安啟念.關于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幾個問題.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6(5).
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626.
何沁.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9.
謝遠學.毛澤東在1949.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20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65,69.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7.
周恩來.周恩來副主席在中國人民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三十四次常務委員會上的報告(摘要節錄).山西政報.1952(1).
何沁.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