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業廣
摘 要 法理學是法學知識體系的基石。由于學科自身特點及社會需求的變化,法理學教學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亟需解決。針對當前法理學教學存在的缺陷與不足,文章提出“3+1”法理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方案:必須在加強學生的理論功底的同時,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的法律實務思維與技能,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關鍵詞 法理學 教學模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214
“在建國初期,由于對民國法理學之承繼少之又少,我國法理學教學模式照搬前蘇聯,根本沒有建立起自己科學的法理學教育模式。”①因此,法理學教學缺乏本土特色。“隨著法學教育在我國的不斷發展,我國高等院校法學理論的教學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②法學理論作為法科生入法門的學科,其地位不言而喻。但當前的法理學教學方法卻出現了許多問題。
(一)教學方法僵化、單一
我們不可否認建國初期這種教學模式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下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老師純粹地講授書本上的知識容易養成學生“書本至上”的思維慣性,無法有效激發學生創新性思考。在這種法理學教學模式下,學生作為“局外人”,很難體會法理學教學的真諦所在。
(二)教學內容相對比較落后,無法跟上法理學最新研究成果
當前法理學在教學方式上,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方式,雖借助了現代多媒體技術,但內容與傳統的“黑板式”教學并無迥異。
另一方面,法理學教材更新速度較慢,有時候很難做到吸收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法理學教學應跟上理論發展的步伐,老師要在理論更新的同時向學生展示法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學生在了解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后才能打開學習法理學的視野,緊跟當今法理學研究的步伐。
(三)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輕法律職業素養的培養
法學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養社會所需的法學人才,而這種人才一定是德才兼備。當前法理學教學存在這樣的缺陷:非常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對學生法律職業素養的重視力度遠遠不夠。法學本科時期非常注重國家司法考試(現改為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更有甚者,各大高校把司法考試的通過率當做衡量一個高等學校法學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這樣很難養成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共同職業素養。
本文在分析當前法理學教學模式不足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法理學教學模式改革進行探討。為此,本文提出了“3+1”法理學教學模式。“3+1”教學模式是在承繼優秀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以社會需求為契合點,培養學生法學思維慣性的一種教學模式。“3+1”中的“3”包括:吸收傳統課堂教學法;以社會需求為契機,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專題講座教學,融合其他學科與法理學相通之處,引導學生提升綜合素質;“1”是指合理剖解法理學學科,因時施教。
(一)課堂教學是基礎
“法理學本身所具有的本質屬性就決定了其所具有的表象:理論性大于實踐性。”③因此基礎的課堂教學是必不可少的,這個過程是學生基本知識的積累,有了基本知識的積累后才能進行思考。老師在課堂上對法理學的發展歷史、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原理等知識進行系統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到法理學發展的歷史沿革、入門知識及基本框架,這是學習更高層次法理學的必經過程。
目前法理學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就停留在這個方面。我們不可否認這種模式的優點:有利于學生快速地掌握基本知識。但縱觀全局,這只是教學的一個方面而已,倘若把部分當做整體,其局限性也便日益顯著了。由于課堂上客觀因素(例如時間)的限制,老師無法向學生展示課程的全部內容。與其追求授課速度、追趕教學進度,不如精益求精地做好某一個部分,這似乎更能發揮教學的指引作用。針對學生有困惑的問題,投入更多一點。當然這需要老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雙向互動有利于老師更好的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情況,此來便能更好的、最有效率的利用課堂時間。
法理學既然是一門關于法的一般原理的學科,與其他部門法,例如民法、刑法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性。一個完全不懂部門法學的法理學家一定是無源之水,一個沒有法理學、法哲學知識與思維的人,也不可能成為該部門法學的專家。通過案例教學法,可以涵攝出背后的法理,與直接講授極具抽象性的理論知識相比,這種方法反而會起到更好的引導效果,學生接受起來也相對較為輕松。
(二)實踐教學為補充
實踐教學環節在教學總體環節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高質量需求使得教學承受了更大的壓力。一切的理論學習,當然包括法理學,都是要為社會實踐服務的,我們要在“需求”與“產出”之間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契合點。實踐性教學環節便承擔了這樣一個連接帶的角色。
在實踐性教學環節,學生親身參與實踐,能很好的了解參加此次活動的教學目的,清楚通過這次實踐活動自己到底獲得了什么,還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課本上的知識是間接性獲取的,學生無法在非常抽象、遼闊的知識海洋里獲得如同親身經歷般的感受與體會。教學規律中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不可偏廢。④
當前不少高校也在積極培養學生的這種實踐性能力,但效果與預期還是相差甚遠,或者說沒有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如各大高校開展模擬法庭,讓學生在模擬法庭過程中感受以審判為中心的一系列程序的開展,但模擬過程過于劇本化和形式化。真正進入角色才能感同身受,無疑在這一點上還有待加強與完善。
(三)專題講座是升華
法理學是研究法律現象與規律的一門學科。它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法理學涉及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這就表明法律不是獨立存在的,一定與其他學科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系。“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默認為,法理學所研究的對象是極其廣泛的,其中包括法學理論的哲學成分、社會成分、歷史成分以及分析成分。”⑤我們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將其他學科例如哲學與法理學相互串聯起來。老師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介紹其他學科與法理學聯系之處,使得學生知會法理學與其他學科的具體關系,這樣學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法理學的相關理論。
專題講座的要求較高。一方面老師必須準備充分,搜集大量相關資料,然后進行分析整合;另一方面學生必須提前了解相關專題講座的大致內容,搜集相關書籍泛讀,在老師進行講解分析時便能跟上老師思路,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并針對此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適當增強講座的趣味性,輔以經典案例、社會重大事件,發揮老師應有的引導教學效用,針對性地分配學生專題講座后的任務,形成師生間的良性互動。
(四)法理學教學的二分法
前面我們論述過,法理學雖然是一門相對其他部門法來說較為抽象的學科,但是其中不乏一些簡單的、容易為學生所接受的理論知識。例如,法的起源、發展與消亡,法的概念,法的分類等都是學生較為容易掌握的知識點。這部分通過課堂上的系統教學加上學生的簡單理解與記憶便可以消化和吸收。這些知識是構建法理學知識體系的基石。學界稱之為“法學基礎理論”。另外一部分則是在學習法學基礎理論的基礎上,系統地深入了解法律及法律現象背后的東西,不僅僅停留在學習基礎理論的層面上,甚至上升到哲學層面。另外,剛進入大學的法科生,腦海中還無法形成對法學的相對系統的認識,存在認識和思維上的過渡期。
這樣的學科特點和學生自身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在進行法理學教學時應當采用二分法。⑥學科教學二分法的前提是法理學教材的編撰,因為目前大多數法理學教材并沒有對此進行區分,而是統一編撰在一本《法理學》當中。這樣做的好處是教材具有系統性。對于剛進去象牙塔的學生來說,由于相應的閱讀經歷以及學習經歷的缺乏,尚未對法學形成較為全面、理性的認識,對法理學當中較為抽象的理論,例如涉及到政治學、哲學等相關問題則很難系統的消化和吸收。目前某些高校已經開始逐步實行改革,本文非常贊同西南政法大學在這一方面的改革,⑦將法理學教材分一分為二,前一部分主要講授法的基本理論,后一部分則是關于法的哲學原理等內容。其實,這不僅僅是法理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是法理學課程的設置問題。“路漫漫其修遠兮”,怎么樣的課程編纂才是科學的、合理的還有待學者們的努力和實踐的檢驗。
法理學教學的改革應立足時代的發展,結合學科自身特點,形成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良性互動教學。“3+1”法理學教學模式提供的只是宏觀上的教學模式,更進一步的、細化的教學方法需要在此模式下進行詳細探索,比如案例教學,學生登臺講授等現實化可操作教學法。只有在宏觀上的教學模式與微觀上的教學方法有機地形成一個整體,法理學教學便能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才能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法學人才打下扎實的基礎。
①⑤高燕.法理學教學方法初探——兼及法理學課程教改實驗.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10).
②張文顯、黃文藝.高校法學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思路.中國大學教學.2004(1).26.
③郭威.法理學教學模式改革初探.黑龍江教育(高教評估與研究).2008 (12).
④當前我國法學教育模式乃至整個教育體系都是以學生間接獲取知識為主,直接獲取是學生自己動手,在實踐中獲取對某個問題的思考后的感受。
⑥劉杰明.法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教育與職業.2009(29).
⑦西南政法大學將法理學課程設置為《法學導論》與《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