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摘 要: 道德教育是教育之根、育人之本。從某種意義上說,德育乃教育之文化傳承,技校教育需要從最初對技能培養、素質提升的追求,回歸到教育的根本——道德育人。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培養師生偉大的民族精神、人倫道德、生存法則是教育之根、社會之本,也是技校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育人以心,方可德行天下。
關鍵詞: 德育 德行 育人 養心
技能乃生存之本,德行是發展之源。技校的素質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的技能提升,幫助學生掌握技能,因為技能是他們撬開職業大門的鑰匙,掌握技能可以傍身,但德育于他們呢?在技校教育實踐中,往往會忽視德育的功能,這是德育的特性造成的。德育“有而無形,猶如空氣”,但又實實在在能夠感受到。正是德育的這個特點,致使我們容易忽視其重要性和作用。生存與發展,兩者同等重要,只有德行沒有技能是脆弱的,只有技能沒有德行是危險的,是對社會潛在的威脅。
一、以德養心
(一)啟迪健全心智
這幾年參加教研、培訓,聽到一些同行們抱怨:現在有一些學生穿著拖鞋進教室,不帶課本,不帶筆墨紙張,手拽一臺手機,頭頂一頭怪發。作為一名德育老師,面對這樣的狀況,我也有點無從適應。在普通中學追求升學率、技校追求就業率的大環境下,哪間學校可以做到:追求創新之余不忘務實,重視效率之余不忘質量,那就具備了生存與發展并行的巨大潛力。
面對現在“90后”、“00后”學生,我們都有同感:不易走進他們的內心,有時不可理解。但這些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怎樣走進他們,挖掘他們的潛能,成為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務。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包括喚醒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自尊自愛的品格、尊重生命的良知和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等。這樣的挖掘與喚醒是老師職業生涯中的一種使命。
德育課上,我們可以精選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一首振奮人心的曲目、一輯震撼心靈的圖片等,來觸動學生的心靈,喚醒學生的意識,挖掘他們的潛能。例如圍繞生命教育主題,我曾經嘗試讓學生看紀錄片:一部是新生命降臨片,一部是災難片。通過觀看影片,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可貴,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脆弱與渺小。自殺、殺害、傷害;珍惜、珍愛、保重。這些詞不是通過解析、討論得來的,而是感受感知覺悟的,這是一種特別的喚醒,心靈的碰撞喚醒健全的心智。
(二)孕育溫和性情
古語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堅信此信念:教育引導好一個“錯位”學生,讓他重返正道,并且能夠見證和陪伴他健康成長,也算是功德圓滿、勝造七級浮屠的一件樂事。
當然,德育老師不是“救世主”,也不是“圣母”,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教育引航人。我們深知:不少技校學生在中學時期的表現都不太理想,部分甚至還是問題學生,個性叛逆。而我們的“善意施與”是可以觸動他們的“心靈之弦”的,及時給予懇切勸慰;面對“學習困難生”,積極給予鼓勵,都將會給予他們積極的暗示,觸動到他們心底的那根“弦”。只要持之以恒,相信學生是可以改變的;但需要學校大環境的支持,這種轉變才能持續。此種做法,不能保證100%的學生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在學生心里種下“善的種子”,讓他們的心“變柔軟”。
德育教育好比一場農業耕種,而學生的受教就好比是一顆種子的成長與蛻變。只要“種子”是好的,哪怕生長環境再艱苦,只要精心呵護、好好培育、尊重他們、相信他們,成長趨勢必不可逆轉。當然,我們這位“農夫”在不放棄、不拋棄、堅持守護學生的同時,更應該盡到引領導航責任。引領中要有“愛”,還要有“嚴”,這樣才會幫助學生孕育出溫和的性情。
二、以育導行
(一)需要規范行為
德育老師作為德育工作者的排頭兵,應該將對學生的思想、行為教育融入學生血脈中,幫助學生內化為自身習慣和品格。而習慣品格的養成需要行為的糾正與規范,規范學生的“錯位”行為,需要具有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是我堅守的教育理念。記得有一次坐公交車,上車時看到一個現教的學生(德育課代表),他看到我立刻低下頭,扮作沒看到。看到這種情況,我故意走過去跟他打招呼:“XX同學,你也坐這趟車啊?”他尷尬地抬頭向我問好,并且立刻讓出座位請我坐。我婉言拒絕了他的讓座,只是輕輕地壓著他的肩膀笑著說:“主動向老師問好是一種禮貌,樂意讓出你的座位是一種風度,老師今天課不多,站著不累,而且幾個站就下車了。謝謝!”臨下車前,我還對他說了兩句話:“老師喜歡有禮貌、有風度的學生,雖然剛才我沒坐,但也跟你道謝了,這也顯現了老師應有的風度!以后知道怎么做了吧?”“老師,我知道了,以后會做好的!”伴隨這句話,這男生也成為我教師生涯中可以共分享、同進步的一名特殊“摯友”。
然而不管做了多少年的老師,你都不要指望吃老本,不能一成不變。如果你不反思、不創新,就會原地打轉。現在的技校學生認識接觸的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內心是躁動多變的,德育教育應該多變常新。德育老師要勤于學習、勤于思考,勤于積累,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德育教育在行動中、在變化中、在規范中。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德育規范作為支撐。
(二)重在習慣養成
一個聰明的德育老師必然清楚認識到習慣的力量和對學生良好習慣培養的重要性。而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的督促引導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提醒。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在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在不斷地增值,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作為德育老師,我一直致力把養成教育列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堅持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提高學生文明素養,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
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以身示范。身教重于言教,正所謂教師其身正,學生不令而行,教師其身不正,學生有令不行。德育老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以得當的教育方法,在日常學習、生活情景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共同孕育和諧的教育環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三、修心、養性助善行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我們人生永恒的修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是我們終身追求的境界。在德育教育實施過程中,我們要努力讓學生融入學校文化,吸收優秀文化。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動,在感動中感悟;感悟社會,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提升自我,豐富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德育教育要深入人心,兌現行動,形成習慣,彰顯魅力,必須遵循科學原則,掌握有效技巧。具體可以這樣做:
1.懂得任務驅動。身為德育老師,難免“多管閑事”,看不過眼的總要“說說管管”、“發號施令”,但我有自知之明,不會指望“改造”學生,但又想影響、引導和鼓勵一下他們向好向善變化,這樣做的關鍵是通過明確任務驅動強化學生的“責任、義務”意識,鼓勵他們不斷完善自身行為。實踐證明,課堂上我的“指手畫腳”效果還是顯著的。
2.注重形成規矩。我一直奉行“行為可以規范人”的信念。記得我在一個班級上課時說:“以后我上課,只要看到黑板沒擦,講臺沒整理,我就會等到你們搞好我才開講;只要我講話的時候,下面同學也在說的話,我就會邀請他上來,讓他說完我再講。”規矩一定,學生為了不“惹禍上身”,自然也就慎言慎行了。
3.講求平等尊重。規矩已定,但執行無須死板地推行“命令”,放而不松,重在“尊重”。相信學生的領悟和接受能力是無限的,學會相信他,放手讓他做反而被看作一種尊重。記得有一次,我到一個班級上課,看到靠近門口那組有兩個學生在悠閑地“品味”早餐,我“禮貌”地請他到門口吃完,同時不忘嚴肅地提醒大家:如果以后還看到這種情況,我會親自掏腰包請這些同學到我辦公室,沏上一杯茶,讓其嘆著空調吃完再回來上課。憑著這種“禮貌的行為、調侃的語氣”,在尊重學生的同時,很好地維護平衡了師生之間的“約定”。接下來整個學期,這個班居然沒有同學需要我親自掏腰包“請客”的。實踐證明,只要運用得當,這種另類的“尊重”還是奏效的。
4.學會循序漸進。德育需要從日常行為規范抓起,也就是在德育課實施過程中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灌輸正確行為的理論根據,以及錯誤行為的危害性。課中不妨多舉一些正面例子,把學生的言行與他們進行比較,效果也不錯。當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前提就是教師本身要起到表率的作用。
記得有一個汽修班,當我第一次走進教室上課的時候,看到:學生玩手機、追逐打鬧、大聲談笑;黑板沒人擦、講臺亂七八糟、地上垃圾很多。當我喊“上課”口令的時候,學生搖搖晃晃地站起來,又快速地坐了下去。看到這種情況,我重復喊了幾次“上課”口令,每次都很有禮貌地跟學生鞠躬問好;接下來還花了差不多20分鐘讓學生搞衛生、擦黑板、擺桌椅。以后每次到這個班上課,我都會這樣做:看看講臺、黑板是否擦干凈,桌子是否擺放整齊,地面是否掃干凈。如果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有時我也會親自動手,這些舉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實踐證明,通過長期“示范、強化”,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認真、負責、細心做事的好習慣。
我一直堅持這種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不論這種方式是否有效,關注總比不關注要好,做了總比沒做要強。其實,以上種種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和性格的教育,本來這些教育應該從小開始,從家庭教育抓起,我德育課上的做法只是盡力填補這一“特殊的一課”。
作為德育老師,有幸陪伴和見證學生成長,肯定樂見其能夠德技雙馨,功行天下;其間教會學生修心、養性,以心養德推善行,以德輔技創事業,實乃教師職業生涯中功德完滿之一樂事。
參考文獻:
[1]鐘茂森.找尋中國精神[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6.
[2]朱如生.淺談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改革[A].昆明:農業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與發展——云南省農業教育研究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
[3]吳澤波.談談在技校學習踐行《弟子規》的意義及措施選擇[J].南方論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