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曄婷 王筱萍 王浩嘉興學院商學院
近年來,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逐漸穩健,但同時浪費現象也愈益嚴重。強有力的購買力背后,滋生了大量難以處置的閑置資源,背離了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的理念。因此,如何妥善有效地處置二手閑置物品,做到物盡其用是未來的一個趨勢,目前催生了許多例如閑魚、轉轉等閑置物品交易平臺。
消費市場有兩級,即一手市場和二手市場。一般的,商品從一級市場進入到二手市場交易的過程有三個階段,如圖1所示:

圖1 消費市場分析
圖1顯示有三個階段:
1店鋪-商品-買家:在一手市場中,消費者從店鋪購買獲得商品,成為買家,完成一次有效交易;
2買家-使用-賣家:買家使用該物品后,出于某種原因將該物品再次出售,使其進入二手交易市場,此時買家的身份轉為賣家;
3賣家-商品-買家:賣家出售該商品給下一位買家,完成第二次有效交易。
在階段2中,稟賦效應的存在會影響行為人對二手物品定價。
本文基于“損失厭惡”和稟賦效應理論,通過實驗測度稟賦效應對二手交易市場的影響;其次,就如何降低階段2中買賣雙方的稟賦效應提出相關建議。
傳統經濟理論將人看作是“理性人”,認為人們在獲得或者失去同一樣物品時,所要求的補償是相同的,但是稟賦效應對“理性人”假設提出挑戰,否定了這種觀點。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是指當一個人擁有一件物品的所有權后,會增加對物品價值的評估;反之,在其失去該物品時,會要求更高的價值補償(Richard Thaler,1980)。Thaler(2015)認為,個人所擁有的東西是其一部分稟賦,與其即將擁有的物品相比,他更看重現在已經擁有的。稟賦效應最初是利用條件估計法對交易對象根據交易者支付意愿和接受意愿測定估價(Rowe et al.,1980),研究發現,就某一物品的交易而言,買方愿意支付的最高的價格(Willingness To Pay, WTP)低于賣方愿意接受的最低的價格(Willingness To Accept,,WTA),即WTP <WTA。Thaler(1980)認為可以應用稟賦效應來解釋WTP與WTA之間的差異。
Kahneman and Tversky(1990)提出,損失厭惡理論可以解釋稟賦效應所表現出的反?,F象。損失厭惡,是指等量損失和收益帶給人們的效用是不同的,收益帶來的效用增加少于損失帶來的效用降低。損失規避的經典研究模式主要有物物交換和直接對物品進行估價。在物物交換模式中,將被試分成兩組,分別持有不同的物品進行交換,記錄交換成功率,低于50%則可說明存在稟賦效應;而在直接估價實驗中,將被試分為買家和賣家兩組,分別記錄愿意交易的價格,價差存在較大差異,則可說明存在稟賦效應。
Strahilevitz and Loewenstein(1998)所做的關于所有權對物品定價的影響實驗中,通過改變被試擁有物品所有權的時長,例如幾分鐘、一小時、始終擁有等,記錄被測試者對物品價值的認定,得出個體對物品的估價會像價值函數曲線那樣隨著所有權擁有時長的增加而增加。
損失厭惡理論是解釋稟賦效應的主流觀點之一,也是價值函數的一個重要特征。

圖2 不適應和完全適應下的價值函數
圖2用不適應、完全適應下的價值函數曲線說明了適應性和損失厭惡是如何解釋稟賦效應的。左邊的曲線體現的是不擁有物品所有權(r=0)的行為人完全不適應擁有所有權的狀態,右邊的曲線體現的是擁有物品所有權(r=x)的行為人完全適應擁有所有權的狀態。
左邊的曲線在r=0這個交點,如果行為人得到物品的所有權,則他將體驗到物品的正價值(v(x)>0);如果行為人未得到物品的所有權,也不存在失去帶來的負價值,則他的體驗是中立的(v(0)=0)。右邊的曲線描述了未擁有物品所有權的行為人在獲得并完全適應擁有所有權狀態所呈現的厭惡喜好狀態。在r=x這個交點,擁有物品所有權的狀態變成了中立體驗,但此時失去物品所有權就被認為是一種損失,他將體驗到物品帶來的負價值(v(0-r)=v(-r)=v(-x))。
支付的最大意愿與要求的最低報酬之間的差異作為經濟學一個強有力的觀察點,能夠證實稟賦效應的存在,已有許多學者對此進行驗證與分析。
綜上所述,提出假設1:階段2買家-使用-賣家中存在稟賦效應。
Strahilevitz和Loewenstein基于轉換理論和價值函數對稟賦效應進行解釋分析,發現個體擁有物品所有權影響其對物品的估價,并且可以通過WTP和WTA值的比較測度影響程度的大小。
據此,提出假設2:“試用”等暫時讓渡所有權的方式能降低稟賦效應。
本文采用實驗實證的方法考察稟賦效應的存在,驗證“試用”是否能降低買賣雙方的稟賦效應。設置實驗組A組和B組,形成前后對比。實驗對象是原價人民幣1200元的美利達山地自行車。自變量為是否在二手交易過程中擁有物品的所有權,因變量為行為人對物品的定價,盡可能控制無關變量。具體設計如下:
(1)在大學校園中,隨機選取50名大學生,并將被試隨機分為A、B兩個小組,用教室模擬實驗室,營造二手交易的環境。所有被試均第一次參加此類實驗,每一個參與者獨立參加測試。
(2)A組的初始狀態為擁有該輛山地車,B組的初始狀態為不擁有該輛山地車。
(3)A組被試需要在記錄卡上寫下愿意接受的最低賣價(WTA),B組被試在記錄卡上寫下愿意支付的最高買價(WTP)。價格精確到元。
(4)要求A組被試將山地車給B組被試試用20分鐘,可以試騎、仔細查看等近距離接觸,20分鐘后歸還。
(5)重復步驟(3),再次填寫價格。
本實驗假設1認為,當A、B兩組所填寫的價格存在差異,且WTA/WTP>1時,即可認為在階段2中存在稟賦效應。
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試用前后的數據
根據表1,A組被試給出的平均WTA價格為792.31元,B組被試給出的平均WTP價格為638.42元,即WTA>WTP,平均WTA/WTP為1.30,大于1,說明二手交易過程中存在著稟賦效應,擁有所有權一方更傾向于提高物品價格,未擁有所有權一方傾向于降低物品價格?!霸囉谩焙?,A組被試略微降低了平均售價,而B組被試略微上調了平均買價,WTA/WTP平均值下降,但仍大于1,說明“試用”這種暫時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方式可以緩解稟賦效應,但無法將之徹底消除。
根據實驗可以合理預測,延長試用時間,賣方愿意出售的價格和買方愿意支付的價格有接近一致的趨勢,即WTA=WTP時,二手交易成功。
本文通過實驗驗證了假設1和假設2。WTA>WTP表明賣家希望得到的補償高于買家愿意支付的價格,證實了階段2中稟賦效應存在于交易雙方;買家試用過交易標的物后,支付的最大意愿與要求的最低報酬之間的差異有可察覺的縮小,并且可以合理推測,隨著試用時間的無限延長,最終達到差異消除,證實了可以通過“試用”這種暫時轉移交易標的物所有權的方式降低交易雙方的稟賦效應。試驗也表明,交易標的物所有權對買賣雙方的稟賦效應均有影響。為了減弱稟賦效應的影響,交易雙方可以采用暫時轉移交易標的物所有權的方法,例如“試用”等,使WTA與WTP趨同,促進二手市場交易的成功。
本實驗屬于探索性實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雖能最大程度地控制干擾和無關變量,但也與真實環境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讓被試盡可能融入實驗氛圍,感受對標的物擁有所有權,讓B組被試體驗“試用”效果,也有一定困難。其次,在試用過程中,被試也可能受其他無關因素的干擾而改變對標的物的估價,這一方面仍有很大研究空間,也是以后實驗的改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