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玲,楊 武,王 勇
(重慶理工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重慶 400050)
計算機專業競賽(以下稱專業競賽)包括學科競賽及各類創新、創業競賽等,競賽類別多、涉及領域廣。其中,學科競賽包括大學生數學建模、ACM程序設計競賽等;創新、創業競賽包括“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近年來,隨著分布式計算平臺[1]、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及應用的爆發式增長,更多以大數據、并行計算技術為主題的創新競賽涌現,如阿里天池大數據競賽、ASC世界大學生超算競賽等。這些競賽旨在推動我國大學生計算機新技術的創新、應用水平,反映了產業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這不僅是重要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同時也對計算機專業教學具有極大的啟發性和指導意義,是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拓展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2-3]。
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指出,希望各地高校開展新工科研究實踐活動,并將新工科研究內容歸納為“五個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分類發展的新體系。對地方高校來說,新工科研究不僅指開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專業建設,同時也要求傳統工科專業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為目標,積極開展面向產業需求的教學改革與升級[4]。
目前專業競賽開展的流程如圖1所示。首先由院系發布競賽信息,學生自愿報名及選取指導教師;參賽隊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競賽活動;當競賽評比及結果公布后,由指導教師組織進行競賽總結。其中,院系主要負責發布競賽信息,對競賽的服務、組織力度較小,使專業競賽面臨如下兩方面問題。

圖1 現有專業競賽流程
(1)示范效應弱,學生受益面小,難以形成學習導向。許多學生對專業競賽有畏難情緒,一是由于對各類競賽的技術背景了解不足;二是擔心自身能力不夠,無法獲獎,因此導致興趣不足、競賽參與意愿低。例如,我校計科專業自2013年至今,連續5年參加CCF舉辦的NLP&CC中文信息評測,年均參賽隊6個,年均參與本科學生30人,約占該專業學生總數5.8%。雖然專業參與該評測的次數多、力度較大,且參與學生均得到了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處理技術的鍛煉,但大部分未參與該評測的學生仍然對相關技術及應用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專業系所對競賽活動的組織,尤其是宣講力度小,未能以競賽為契機調動學習興趣,使專業競賽脫離于教學環節之外,類似于小部分學生和教師參加了一次有組織的課外活動,其示范效應弱,難以形成學習導向,大部分學生無法通過競賽受益。
(2)競賽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不足,難以推動教學內容改革。雖然專業競賽的問題新、數據多、涉及多種新技術及研究領域,但競賽結束后,由于缺乏有組織的競賽后處理環節,使競賽相關技術及應用問題反饋到教學的力度小,難以成為教學內容改革的推動力。
針對目前專業競賽的組織力度小、學生參與意愿低、競賽受益面小的問題,通過規范組織結構,突出專業對競賽的服務、組織、管理功能,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專業競賽組織結構。
以我校計科專業為例,如圖2所示,競賽由該專業系所進行統一管理,為各類競賽分設負責教師,由富有競賽指導經驗的專業教師擔任,負責制定競賽進度計劃;每位負責教師配備學生助理,由富有競賽經驗的高年級學生、創新實驗室學生擔任,負責進行資料分發、搜集、匯總;學生參賽隊、指導教師在負責教師的組織及學生助理的協助下,開展競賽活動。這改變了以往完全由指導教師獨立指導競賽的形式,通過規范組織結構,明確參與競賽各方的職責,凸顯了三類主體對競賽的保障功能,一是明確了專業對競賽的服務、組織、管理功能;二是通過負責教師的組織,進一步規范了競賽實施流程;三是通過學生助理的參與,在專業學生中形成一定示范作用。由此保證了專業競賽組織有序,有利于擴大競賽影響力,形成示范效應,進而提高學生的參與意愿和參與度。
基于圖2所示的組織結構,將圖1所示傳統專業競賽流程重構為圖3所示流程。

圖2 專業競賽組織結構

圖3 重構的專業競賽流程
與以往流程相比,重構流程進行了“兩個新增”和“兩個改變”,如圖3灰色圓角矩形所示,即新增“進度計劃制定”“競賽案例提煉”兩個環節;并將“學生報名”變為由專業系所“組織、動員和報名”;將“競賽總結”,變為“競賽總結、資料搜集和整理”,同時調整各環節的參與主體。通過這一改變,使專業競賽達成如下3個目標。
1)通過“組織、動員和報名”,擴大專業競賽受益面,推動“以賽促學”理念形成。
針對學生對競賽有畏難情緒、參與意愿低的問題,專業系所通過加大動員、宣講力度,調動學生的參與意愿。競賽報名期間,專業系所安排負責教師及學生助理,對競賽進行相關背景、技術宣講,使大部分學生有機會接觸、了解競賽的新技術需求,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意愿,轉變學生為獲獎而參賽的觀念,倡導“以賽促學”理念,使專業競賽成為學習的導向。另外,競賽報名時,采用自愿參賽與組織參賽兩種方式。除自愿參賽外,專業還統一組織學生參賽,以提高競賽參與度,擴大受益面。
例如,我校計科專業在歷年重慶市“合泰杯單片機大賽”的報名階段,均安排富有競賽經驗的教師進行集中動員,開展競賽相關技術講座。2016、2017年參加講座的本科二、三年級學生累計達190人;2017年,該項競賽除學生自愿報名外,專業還統一組織16隊、共計63名二、三年級本科學生參賽,占該專業當年參賽學生總數的61.2%,較好地推動了一批學生開展智能控制、智能計算相關的新技術學習、創新活動,使該項競賽在專業學生中形成示范效應,帶動了“以賽促學”風氣形成。
2)通過“案例提煉”環節,以專業競賽促教學內容改革升級。
“案例提煉”是競賽的后處理環節,旨在將專業競賽有機融入教學,推動教學內容改革升級。在競賽結束后,組織指導教師、相關課程組開展教學研討,并將搜集的競賽資料,交由相關課程組提煉成教學案例。其中,案例編碼及維護工作,可由專業創新實驗室的學生創新團隊協同課程組進行。通過“案例提煉”環節,專業競賽可從三方面反饋到課程教學,一是競賽相關技術均源于應用領域的熱點,因此為專業課程提供了優質的、契合產業需求的教學資源;二是可提高課程組教師,尤其是非競賽指導教師,對相關新技術、新應用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三是通過學生創新團隊協同案例建設,可培養一批能力強、熟悉多種新技術應用的學生創新團隊。
例如,我校計科專業通過參加NLP&CC中文信息評測活動,積累了大量自然語言處理的熱點問題及數據資源。自2015年起,計科專業組織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結構課程組開展研討和論證,在機器學習與信息檢索創新實驗室的協同下,已逐步將相關問題提煉為教學案例,構建了如“樸素貝葉斯新聞分類問題”等綜合性教學案例,用于數據結構等課程的教學。這些綜合性案例具有真實的應用背景,其實施極大地拓寬了學生視野,提高了學生對相關領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3)通過專業主導、多方協同,形成“以賽促學”良性循環。
與傳統競賽流程相比,圖3流程更強調專業競賽中的多方協同作用。首先,專業為競賽全程提供服務,競賽報名、資料搜集、案例提煉等,均由專業組織開展;其次,新增“進度計劃制定”環節,由負責教師制定競賽計劃,統一組織競賽實施,改變以往由指導教師獨立組織競賽的形式,使競賽能更加有序推進;三是由學生助理協助負責教師,進行資料分發、搜集和整理;四是由學生創新團隊協同課程組,開展競賽案例的提煉工作。通過專業主導,教師、學生、課程組多方協同,不僅保障競賽實施質量,同時使競賽過程富有活力,形成“以賽促學”的良性循環。
例如,2017重慶市“合泰杯單片機大賽”預賽期間,由計科專業安排負責教師及學生助理,并組織報名及技術講座;由負責教師制定預賽工作計劃,各參賽隊按計劃開展競賽活動;由學生助理收集各類參賽文檔,并在賽后轉交課程組。預賽期間,專業對各競賽隊的競賽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督促和配合;對參賽隊的突出問題,如競賽文檔編寫規范問題,安排負責教師進行集中答疑和指導等。在專業主導、多方協同下,2017年計科專業參與該競賽組織的包括專業教師9人、課程組兩個(匯編語言、計算機組成原理)、學生助理兩人及學生創新團隊一個(嵌入式學生創新實驗室),累計收集參賽文檔26套。競賽過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并積累了寶貴的教學資源。
上述對計算機專業競賽管理方法的改革,是結合我校計科專業組織各類專業競賽的實踐經驗提出的,旨在將專業競賽有機融入教學,以“以賽促學”理念,推動專業教學內容改革與升級。近兩年來,通過規范組織結構、重構管理流程,結合以專業系所為主導,多方協同,計科專業在“以賽促學”方面取得了一定實效。近兩年,該專業學生參加大數據、智能計算、智能控制類學科競賽的人次逐漸增多,學習興趣提高顯著;在2016、2017重慶市“合泰杯單片機競賽”、校級“開拓杯”等競賽中,該專業學生所提出的創新理念,均與大數據、智能計算相關,充分表明專業競賽對新技術及應用的導向效果。同時,基于專業競賽所提煉的“樸素貝葉斯新聞分類問題”“基于KNN的新聞文本分類問題”“智能走迷宮小車”等綜合性教學案例,在計算機導論、數據結構、綜合課程設計等課程中逐步實施,也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從一定程度體現了專業競賽對教學反饋的有效性。
當然,專業競賽的學習導向功能及其對教學的反饋效果,還依賴于學生個人的能力特點,以及專業課程擬達成的教學目標。文章的方法僅著眼于改革專業競賽的組織結構及管理流程,希望以此保障專業競賽對教學形成有效反饋。后續還將在如何根據學生能力特點選擇專業競賽活動,以及如何從專業競賽提煉教學案例的方法方面,展開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