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越 馬歡 王立
摘要:大學生作為中國社會特殊群體,是活躍、青春、富有創造力的群體。然而,面對現代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和飛速發展的科技,讓許多大學生感到不知所措,心理健康狀況面臨著嚴重威脅,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以及形成原因。同時,提出了四項應對措施,即自我改善、學校開設心理素質教育必修課程、周期性心理健康調查并充分發揮心理咨詢部門作用以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應對措施
一、引言
隨著社會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日益加快,各行業競爭激烈,人際關系復雜且微妙。由于知識爆炸式的增加,人們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也呈現上升趨勢。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關注度高,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面臨當前社會發展現狀,如何讓大學生避免由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身心健康,以正常的、積極的心態適應當前社會環境,已經成為各高等院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
根據多年的從教經驗,筆者認為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環境適應能力方面的問題
大學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和生活平臺,大學生活的開始考驗的是大學生獨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1]。同學生源地多樣化,生活習慣和喜好表現出較大差異。對于適應環境能力差的新生來說,面臨新環境、陌生的同學和老師很可能會產生不安、孤獨感和困惑,從而造成心理失衡。而且現在大學生中的獨生子女較多,一部分獨生子女缺乏生活經驗、自我、任性,自理能力和社會關心處理能力差,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從而影響學習和生活,嚴重的會導致自閉傾向,不與他人交往。
(二)學業壓力問題
中國學生經過了十幾年的寒窗苦讀,通過應試教育好不容易步入大學校園,在高中時代,老師們總說:“到了大學你們就輕松了”、“上了大學,你們就都解放了”等等,導致很多大學新生入學后迅速懈怠,厭學,沉迷網絡游戲,結果就是成績一落千丈,掛科留級,使學生承受了很大的學業壓力,悔之晚矣,嚴重的導致心理問題。
(三)情感發展方面的問題
大部分大學生處于18至25歲之間,正處于對異性的憧憬期,有的大學生心智發育不夠成熟,在性意識與自我道德規范的沖突中產生心理矛盾,有些關于戀愛與性的情感問題超出了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范圍和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影響學業和生活,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案例眾多,問題較大的學生可能會因此更為偏激,向極端方向發展,釀成悲劇。
(四)就業壓力方面的問題
大學的學習環境是自發式的,開放式的,沒有人會在身后強迫學習。很多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失去了中學時代的管束,很容易消沉和懶惰,失去學習目標,最終在擇業和就業中變得盲目。當前社會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優勝劣汰,面對社會中激烈的競爭,很多大學生在大學中表現平平,找工作時眼高手低,最終與很多工作崗位擦肩而過。更有甚者缺乏自信,畏懼接觸社會,不去找工作。這都是就業壓力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原因
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原因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主要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一)社會環境
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網絡的地位越發重要,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可獲缺,與生活息息相關。各種各樣的物質、科技、文化充斥了人們的視野,給人們的價值觀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大學生剛剛步入社會,正是培養獨立能力和為人處世的時期,人生閱歷以及社會經驗不足,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很難把握好自己的尺度,稍不留意就容易沉迷于玩樂之中。當下比較常見的就是網絡游戲和網絡直播,這樣直接導致了學業退步,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了隔閡。
(二)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不恰當的家教、單親家庭、父母的期望、貧困家庭[2]。這三個方面因素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家教不好直接導致人緣差,為人處世方式差使得學生容易被孤立,從而產生心理問題。單親家庭可能使得學生對兩性關系淡漠,太早接觸人性涼薄的一面,不利于大學生積極價值觀的形成。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大導致學業壓力大,學生就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再也無法前進,嚴重的甚至會漸漸失去自信,陷入自卑的深淵。貧窮家庭相比富裕家庭來說,資源匱乏、物質條件有限、教育機會不多,所以出身的學生往往會有自卑心理,較為嚴重的會出現自閉癥。
(三)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學習壓力。部分大學生的所學專業并非自身所愛,其學習積極性不高,沉迷于其他事情,不僅影響學習,還有可能影響個人發展。另外一種學習壓力,來自于參加各類考試,例如考研究生。在考試壓力下,學生長期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可能出現焦慮或者抑郁等心理問題或疾病。
四、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一)自我改善
大學生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應該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有意識的養成科學生活方式,加強自我心理調節,積極參與社團或學生會活動。若感覺精神狀態有不適,應主動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
自我調節心理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在此介紹三種方法。首先,多閱讀有關自我調節壓力的書籍,提升自己。心理問題是一件重要的事,每個人都應該重視起來,每天規定相應的時間來閱讀此類書籍,有利于改善自身,有利于調理身心健康。其次,多增加戶外運動的活動。利用周末放松自己、調節自身。自己心理的壓力要通過打羽毛球、打籃球等活動,來慢慢調節,切忌盲目瞎想。凡事要一步一步來,不能急躁或者浮躁。最后,可以向好友或者家人傾訴自己的壓力。傾訴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朋友可以通過溝通交流了解你的壓力,還可以開導你,讓你意識到自己的心理負擔,從而使自己不那么累。
(二)學校開設心理素質教育必修課程
開展心理課的目的就是著眼于素質教育的考量,通過采用心理教育活動課或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等形式進行,讓心理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情緒變化,有效地進行心理疏導和建設,將學生的心理問題盡可能地化解在萌芽狀態,從而讓大學生們能夠以健康的心理狀態面對學習和生活。不僅如此,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必修課程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質的快捷手段就是要系統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知識,掌握相應的心理調節方法,有助于學生了解自身心理發展,增強自我心理改善能力。
要讓心理課真正發揮出作用,學校要做兩方面準備。一方面要努力提升師資力量,優化配置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讓教師能夠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加強心理課的實用性,讓學生能夠獲得有效的幫助。另一方面則要將制度落到實處,讓學校和學生能夠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得到重視。
(三)周期性心理健康調查并充分發揮心理咨詢部門作用
心理咨詢能夠指導人們提高對待自身和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能力,促進人格完善、人格重建和個人的發展,幫助克服自身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阻力。近年來,隨著社會中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心理咨詢已成為人們提高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有很多心理疾病就是因為發現太晚,心理疾病嚴重,治療周期也變得很長,也有可能對患者和其周圍人群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首先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詢部門應該周期性的開展心理健康調查有利于盡早發現存在心理問題隱患的學生,為進一步的治療工作做貢獻。其次,心理咨詢部門主動約請學生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心理問題。以便采取應對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校園環境,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3]。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設一種氛圍,以期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首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對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種消極腐敗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大學期間是學生們價值觀成型的重要階段,健康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其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規范學生行為。沒有人會在干凈的地面上隨地吐痰。健全的規章制度及健康的集體輿論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規范作用。最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健康個性,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多彩的大學校園文化適應了學生精神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避免了對學生人格塑造單一化的傾向。使那些個性特長較突出的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內容和形式,并在活動中看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一個真實、完整、積極的自我意象,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態度,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五、總結
心理因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與我們的生活學習、人際關系、個人情感都有著密切聯系。大學就像是社會的縮影,里面充滿了各色各樣的人,而且大學生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不足,容易引起心理健康問題。本文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分析了其形成因素,提出了四項應對措施。希望有助于高等院校師生深入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以便及時應對今后工作和學習中的心理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解決。
參考文獻:
[1]董宇.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科教導刊,2016,7:174-175.
[2]林慧娜.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管理觀察.2016,24:108-110.
[3]程慶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外企業家.2017,3:167-
168.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計劃項目(ZY20180205)和防災科技學院第十一批重點建設課程項目共同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