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始終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存在著過度程式化、學生興趣薄弱等問題,在教學中推進豐富多樣的形式,拓寬練習渠道、培養學生讀寫結合以及展開作文評價環節的改革等,全面推進初中語文多元化的作文教學發展,為學生的成長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初中語文;多元化;作文教學
語言學科聽、說、讀、寫、用結合,其中寫的環節是一個較為綜合的環節,是將前面的輸入轉化為輸出的過程,是用語言文字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的過程。反觀我國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更多的是為了完成任務、為了考試而存在的,忽視了寫作的真正意義。本文針對當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發展現狀展開討論,進而探索推進多元化作文教學的策略所在。
一、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分析
反觀我國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可以發現,盡管作文教學被擺在了極為重要的地位,但是其中的問題也十分明顯地暴露出來,筆者對其進行了如下概括:其一,課堂教學程式化嚴重,作文教學似乎始終遵循著統一的模板,沒有突破,尤其是當其作為考試分值最大的題目而出現之后,教師的教學工作完全圍繞讓學生如何以一種“模板”而拿到高分,使作文寫作變成了八股文練習。其二,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小學階段學生開始接觸到作文,就是以“作業”“考試題目”的形式出現,整個過程使學生感覺作文就是一個大的練習題,而未能發現其真正的意義所在,未能了解到語言文字的美;在作文教學中也沒有過多的突破,這也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工作。其三,作文評價環節往往是集中體現在分數上,并且是教師的“一言堂”,評價之后對學生的修改跟進不足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著我國當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發展。
二、 初中語文作文多元化教學發展策略
(一) 調動學生的作文寫作興趣
進入初中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進一步增強,開始對這個世界有了更為清晰的獨立認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作文意識,而不是僅僅使學生知道作文就是要不斷地進行寫作練習。在作文課堂,引導學生逐漸養成作文是用文字表達自我、展現認知、抒發情懷的工具,是在學習了多年語言文字之后能夠獨立駕馭文字的開端。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興趣等,增強學生對作文的自信與勇氣。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好的文章、句子分享給學生,并且給予學生自信——自己也能寫出如此美妙的文字等,這些,能夠促進學生的成長,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 多元化的練習策略
在當前初中作文教學中,練習環節往往是教師隨堂布置的作文,這些練習內容多數都由字數限制、題目限制等,使學生感覺到較大的壓力,為了完成作業而做的練習,也未能真正去體味寫作的樂趣所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多元化的練習策略:在日常閱讀教學中,可以根據文章中寫得好的文句、段落,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在結束之后留有幾分鐘,讓學生寫一寫自己讀過之后的感悟等,盡可能地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的隨堂練習,看似隨意,卻能將寫作練習融入日常學習的點滴中。將短文練習帶入到課堂中,這里的短文特指一些微作文,字數少且完整。微作文的帶入在課堂中早已有之,能夠使學生短時間內、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是微作文的意義,可以幫助學生錘煉自己的語言技巧、用詞準確度等。在日常的傳統練習中,教師也可以盡可能地豐富,除了讓學生寫日記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去寫一些讀后感、觀后感,尤其是將影視作品與寫作結合起來的觀后感,能夠借此調動學生寫作的興趣。
(三) 多元化的評價思路
評價環節于作文并非可有可無,而是至關重要的,是推動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關鍵環節。在教學評價環節,教師能夠邀請學生加入其中,實現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小組互評的多元結合,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全面推進教學發展。實現多元化的評價,能夠增加評價主體,既能奇文共賞,也能發現許多學生自己寫作時出現的問題,而且這種發現是基于學生自覺的前提之下的。在實現評價之后,要進一步關注到作文的修改環節,以往的作文課堂,習作修改往往處于一種缺失狀態,教師一人批改整個班級的作文已經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每周一節的作文課以及練習,往往會使學生忽視了修改的環節。事實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自主的修改練習,保證每次大家提出的意見都能有所反饋,最終教師整體把關即可。
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實現多元化的語文作文教學,能夠推動學生寫作思路的打開,吸引學生關注到作文課堂,真正實現作文的本質與意義。在當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能夠關注到學生的成長、興趣等,全面推動作文教學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勇于打破傳統教學的弊端與問題,推動學生的成長與寫作思路的開拓,全面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與意識。
參考文獻:
[1]李艷芳.淺析初中語文多元化的作文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7,23(9):137-138.
[2]朱紅星.淺談新課改后初中語文作文的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3,14(5):101.
[3]李蓮菊.談初中語文作文課堂教學的“實”與“活”[J].西部素質教育,2016,18(7):155-156.
作者簡介:
陳軍,浙江省蘭溪市,浙江省蘭溪市外國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