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秀琴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農村地區的集體產權相關制度的改革對于農村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產權制度的改革也成為了農民獲得集體收益的分配權,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須對農村產權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頂層設計,從而逐步解決各種歷史遺留問題,并改善其區域封閉性的問題。文章將對農村的集體產權改革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問題
一、引言
我國農村的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在集體所有制這一基礎上,根據股份合作的相關原則,把農村集體經濟的相關資產以折股的方式量化到農民個人,從而促使集體經濟的產權由農民共有向按份共有轉變,使農民向股民轉變,并可以根據所占股權份額獲得經濟收益的一種新型分配制度。目前,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農村地區在集體產權的相關制度的改革中取得顯著的進步,獲得了很多的成功經驗,然而在現行政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中依然存在一些與改革現實不一致的情況,對產權制度的改革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約。這種制度性的制約使各地區在產權制度的改革實踐中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的問題。因此,相關的政府部門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并逐步統一改革思想,從而推動頂層設計的制度性改革。
二、集體資產量化范圍方面的問題
目前中央尚未形成統一的資產量化標準,因此各地區應先對經營性的資產進行量化,對于資源性和非經營性的資產可以暫緩量化,以減少產權改革的困難。
三、界定成員資格方面的問題
在產權制度的改革中,其成員資格應如何界定,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現階段很多地區的成員資格都停留在農村的自我管理階段,具有濃厚的鄉土傳統色彩。對集體組織的成員資格進行界定時應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意見,使界定標準能夠為群眾所接受。另外,由于我國農村地區范圍較廣,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對集體成員的資格界定難以形成統一全國標準,因此各地區應充分結合本地區的具體特點,進行積極地探索,并制定一些地方性的規章制度。在界定成員資格時應遵循以下基本性原則。
(一)充分尊重集體的傳統和歷史
農村的集體資產大多是由其成員的勞動成果的歷史積累,因此在對成員資格進行界定時要充分考慮不同歷史階段的群體構成情況。
(二)權利與義務對等
獲得權利的基礎是承擔相應的義務,因此成員所獲得權利必須對其在集體組織中所履行義務的情況相符。
(三)要制定統一明確的界定標準
村民的利益與成員資格的界定密切相關,因此在界定時要保證界定標準的統一性。
(四)界定程序要公開透明
應讓村民充分參與到成員資格的界定中來,保證界定的公開性和公平性。
(五)保證少數人的合法權益
在地成員資格界定時,既要堅持民主原則,也對少數人的合法權益給予保障。
四、股權設置方面的問題
在股權的設置方面目前最大的困難是集體股的問題,各地區在改革實踐中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有些對集體股進行了保留,而也有部分地區認為應取消集體股。通過對各地區實踐經驗的總結,以及所收集的農民群眾的反饋意見,原則上的意見的是應取消集體股。在實踐中,各地區應尊重農民群眾的自主選擇,避免新矛盾的產生。
五、股權的權能及管理方面的問題
(一)集體資產的股權權能
在股權的權能方面,目前在股份的使用占有以及獲得收益方面的權能基本能夠落實,但在處分權的實現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深化改革,并對政策法規進行完善和調整。
1. 有償退出
現階段對于集體資產的處分權能仍未能充分的體現。因此應對此加以完善,保障農民群眾的有償退出權。這需要對相關法律和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和修改。
2. 抵押權能
抵押權能也屬于一種處分權,因此在產權確認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產權的交易市場進行流轉交易。政府部門應積極構建流轉平臺,使抵押品能夠實現規范公平的變現或流轉。
3. 繼承權
由于集體組織的成員權具有時限,當喪失成員權時也就獲得收益分配 權利,所以單純性的分配權不應具有可繼承的權能。
(二)股權的管理模式
在集體組織的股權管理模式中應積極借鑒現代企業中的股份制管理制度,在充分保證其公平性的基礎上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三)股權的登記管理
應加強登記制度的建設,并對主觀部門的職責進行明確的界定。管理部門應及時出具證書,為股東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提供法律依據,同時要將相關的信息納入到統一的監管平臺,進行備案及登記等管理。
六、集體資產的股份流轉方面的問題
農村地區的集體資產只有能夠實現自由流轉,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對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從而體現出集體資產的價值,保障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完成土地確權的基礎上還應加強產權交易市場的建設,為農村的產權流轉提供交易平臺。同時應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不斷完善產權流轉的相關中介服務以及制度建設,使產權流轉更加規范公平。
七、集體組織改革后的名稱和主體地位方面的問題
目前各地區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三類,由縣級以上的政府部門發放證明,或是將登記為合作社法人或企業法人。但是通過實踐檢驗,后兩類做法都存在一定的問題,較為可行的是政府部門的組織證明。這種方式不僅更加符合目前的實際情況,也能夠減少一些法律上的沖突問題,在現階段具有較高的可行性。但也說明在下一階段的改革中需要對各地方的經驗進行總結,并在頂層設計方面制定相關的政策,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為集體組織在市場經濟中的法律地位提供更加明確的法律保障。
八、集體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方面的問題
國家明確提出各地區應對集體經濟的有效發展開展積極的探索,并鼓勵對相關組織制度進行創新和改革,從而使集體經濟的服務性組織功能得到加強。產權制度的改革目的就是為了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
(一)集體土地的資源利用
政府部門應大力推進土地的確權工作,并對集體土地的流轉和有償使用等制度進行積極的探索。
(二)稅費政策
政府部門應面向集體組織制定相關的扶持政策,對其承擔的稅費給予減免,并優先保障農村地區的公益事業及公共事物開支。
(三)紅利稅的繳納
集體組織的原有資產量化分配到人,而成員根據所占份額獲取的紅利不應征繳個人的所得稅。只有當成員將其份額作為資產進行出資行為時,通過股權的市場交易行為獲得收益時,才應根據相關稅法繳納相應的稅賦。
(四)內部的治理機制
集體性的經濟組織也要積極借鑒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對內部的治理機制、資產的運營以及相應的激勵機制進行完善,提高管理的水平。
九、總結
目前,我國在農村的集體產權的的制度改革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教訓,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在制度設計以及相關的法律政策方面還存在很多的問題。由于中央尚未制定統一政策標準,因此需要各地區充分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并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展開積極的探索。如可以先對一些經營性的資產限進行量化,并因地制宜的界定成員的資格。在股權的設置方面應根據實際的需要,尊重農民群眾的自主選擇權。同時不斷完善股權的權能和管理制度,促進股權真正實現合理的流轉。政府部門應積極為集體經濟的相關組織解決法律身份方面的各種問題,并通過各種扶持政策,減輕農民的負擔,從而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現春.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7(17).
[2]農業部經管司課題組,黃延信.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農村經營管理,2015(01).
[3]方志權.關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11).
[4]黃延信,余葵,師高康,王剛,黎陽,胡順平,王安琪.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4(04).
(作者單位:平遙縣洪善鎮農村綜合便民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