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堂課》是廣東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醫學院的品牌畢業活動,活動已經連續舉辦四年,得到師生一致肯定。最后一堂課畢業教育紀念活動由學院黨政領導牽頭,以“最后一堂課”為主題,由畢業年級學生團隊組織策劃,以各自年級的特色與創意豐富畢業季活動的內涵。課堂邀請同學們喜愛的老師作為主講嘉賓,沒有生硬的主持客串,每年采取新穎的形式演繹真實的課堂,老師用真誠樸實的語言寄語畢業生的人生新征途。每位畢業生都會上臺接受老師親手的贈筆,每個筆盒上都印有專業精神的寄語作為留念。《最后一堂課》有別于畢業典禮的莊嚴肅穆,更多了一份真情與貼心的人文關懷。
《最后一堂課》畢業教育紀念活動呈現給學生們的是一場精神的畢業盛宴,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職業的使命感,母校的歸屬感,將感恩與職業發展教育貫穿始終,創新了畢業聚會的內涵。
一、活動背景
(一)畢業前的空窗期
醫學專業本科學生的學制5年,大四第二學期下點為期一年的實習,大五第二學期返校學習。學生經過一年的實習,回校后宿舍重新調整安排,學生情感有所淡薄,凝聚力較差。其次,如同大多數高校一樣,畢業前半年,學生的課程壓力小,畢業生大部分去參加應聘、試工等,在校率低。一些已經落實工作或考研的學生,紀律松散,學生管理工作難度增大。
(二)小眾聚會多,對學校活動積極性不高
畢業前夕是大學生們最珍惜兄弟姐妹情誼的時光,學生大部分喜歡和自己的好朋友出去以娛樂為主的聚會,對于老油條的畢業生,很難對學校集體活動感興趣。而且在校率低,也會造成畢業活動開展的困難。
(三)學生足不出戶的線上生活方式
90后的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已經與以往大不相同,互聯網新媒體的發達,使得大部分學生足不出戶就可獲得大部分的需求,微信群已經取代了以前的集體生活,學生的生活方式過“宅”。
(四)學生對就業環境的感知
從去年開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全面實施,對醫學生就業情況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醫學生對就業產生了“恐懼”,甚至灰心。而且,近年來醫患關系緊張,一些媒體對醫療人員的過分指責,讓醫學生對未來職業的感到迷茫和失望。
二、實施過程
(一)學院重視,教生全員參與,打造“獨家記憶”
《最后一堂課》是由學院學工團隊組織策劃,得到學院領導的支持和重視,鼓勵教研室的全體老師參與到畢業生的最后課堂。活動前期準備收集了學生們對老師們的“上課回憶錄”,確定上課的老師名單,并把同學們對他的印象交給老師備課。這份“獨家記憶”就是在最后一堂課上師生最深的聯結,如同家長親切叮嚀自己即將遠航的孩子。
(二)真情套路,畢業生是主角,滲透“人文關懷”
“這次深深地被學校套路了,但是我上過最難忘的一堂課!”
《最后一堂課》的時間挑選在學生畢業考試的第二天,保證學生最高的出席率。活動要求同學們全部正裝出席,整齊劃一的服裝讓整個課堂變得正式而莊重。
這個課堂的主角不再是老師,而是在場的每一位畢業生。課堂設計了贈筆環節,每位畢業生都會上臺接受老師親手的贈筆,每個筆盒上都印有專業精神的寄語作為留念。活動前,嚴格設計走位流程,即使400多位學生上臺都有條不紊,期間一直播放同學們的紀念相冊,使得贈筆環節不顯得單調,而是滲透著學院的人文關懷。
(三)真實課堂,創新過渡形式,演繹“師生情深”
《最后一堂課》有5位老師作為主講嘉賓,串場沒有生硬的主持,而是以四位不同角色的學生在課間的聊天,貫穿連接整個課堂,自然愜意,溫馨滿滿。由一開始同學間在議論畢業季的點滴,到討論老師的上課內容,其中勾起同學們對大學課堂趣事的回憶,逐漸升華畢業離別的情感,以及對未來職業的展望。感情由淺至深,逐步深入主題,最后升華師長送別學生的感情,引起全場師生的共鳴。活動的細節是上下課鈴聲,是恰到好處的計時器,嚴格控制了老師的演講時間,避免“拖堂”。
每年的最后一堂課流程都會很靈活,有一次是通過朗誦畢業生寫的《給廣東醫的七封情書》進行串場,烘托出畢業學子對學校留戀的惜別情懷,很多學生,都在臺下輕輕拭去眼角的淚水,達到極佳的現場效果。
(四)文化聚餐,結合專業思想,品嘗“精神盛宴”
如果說畢業的離別必須要有美酒佳肴的酒會,那么最后一堂課帶來的更是一場精神的盛宴。老師們巧妙地在這個課堂中給予學生在未來職業和人生道路的啟航燈。他們用自己的工作經歷,人生經驗,行大于言地給學生做了最好的榜樣。筆盒上的專業箴言是鼓勵著學生在專業道路的探索。課堂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吳汪書記帶領學生宣讀希波克拉底誓言。鞭策學生謹遵誓詞,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
三、活動成效
(一)師生肯定,提高學院凝聚力。
《最后一堂課》的成功舉辦,受到了全院師生的熱烈歡迎,現場的師生對活動表示了一致的肯定。活動結束后的當天晚上,2016屆的畢業生們幾乎全部都在朋友圈里發布了這個活動的信息,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活動的通訊稿在學校新聞網掛出后,點擊量已接近3000。同期推出的畢業紀念片《第1729天,我們分手了》在學校廣東醫團委公眾號推送,閱讀量超過13000次。最讓人感動的是,學生當天晚上自發組建了年級微信群,超過8成學生加入到群里,學生凝聚力迅速增強。在畢業的尾巴上,學生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活動對老師們也起了積極的鼓勵作用。很多老師紛紛表示,熱愛這個課堂,很希望也能站在這個有意義的講臺上,給予畢業生們臨別的祝福。大學的課堂,老師與學生的聯系比較少,而這樣的活動,搭起了教師與學生“心”的橋梁。
(二)成本低,可復制,易操作,能推廣
活動的主要開支是鋼筆的購買,鋼筆的價格有4-20塊可選擇的空間,成本低,活動價值巨大。活動流程簡單,便于操作。課堂的形式具有舞臺性,易于創新,推廣性強。
(三)堅定學生專業思想,安撫畢業前焦慮心理
“當你拿到畢業證書之時,你、我之間的師生情誼,就會升華出一層更親密的關系,那就是一起與病魔搏斗的戰友關系!”這是最后一堂課上徐曉紅主任對同學們說的一句話。專業教師更是以學長,同事的身份給予學生親身經歷的分享,在他們對未知的前程暗淡無光的焦灼不安時,給予了最溫暖的光亮。堅定學生的專業思想,極大安撫了學生在就業前的焦慮。
(四)“四兩撥千斤”,實施全程教育的契機
學院一直主張對學生的全程教育理念。畢業生即將完成在校生與校友身份的轉變,畢業生教育在全程教育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最后一堂課很好地梳理了畢業生對母校的情感,擴大了學生對學校的包容度,從而給師弟師妹傳遞了對學校的正面感知。同時,作為畢業生轉化為校友后,升華了對母校的感情,保持與學校良好的聯結,也完成了學校與社會的聯系,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四、改進計劃
1、增加最受歡迎老師評選環節。可通過投票的方式,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評選出若干老師作為最后一堂課的主講嘉賓。使得主講嘉賓更具公信力。
2、加強前期宣傳,鼓勵在校生參與。由于畢業活動期間適逢在校生考試,需要提前招募在校生志愿者參與活動的工作,增加活動的影響力。
3、會場布置再添新意。會場可以根據應屆畢業生的特點作相應的會場布置,溫馨同時能勾起學生們更多的回憶。可以甚至特別的留影區,給予學生和喜歡的老師一起留影。
作者簡介:葉馨(1984.07),女 漢族 廣東湛江 廣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碩士,講師,從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