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博 李賀 蘇家慶
摘要:畢業季來臨時,怎么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讓大學生成功就業,現已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中之重。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局勢,大學生要進一步解放思維,科學合理地了解創業與就業的內在和特征,腳踏實地地知道創業與就業的聯系和差異,與時俱進地厘清創業與就業的聯系,實在加強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問題。
關鍵詞:創業;擇業
一、大學生就業形勢
由于國家對就業體制的改革,引起越來越多的高校不斷擴招,與此同時,每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人數也不斷的增長。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畢業生人數為559萬,大學生就業率為70%;2009年高校畢業生611萬,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74%;2010年的大學生畢業生630萬,截至7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2%;201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660萬。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劇增,加上往年沉淀下來的畢業生,大學生總體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雖然這幾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基本持平,但由于畢業生人數逐年劇增,所以絕對數在增加。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會減弱。
而且這種量的增長對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影響特別大,使大學生的就業從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就業難的問題確實已然成為板上釘釘的事實,且十分有可能向越來越難的趨勢走向發展。應屆畢業生的增加和往屆未就業畢業生都迫切需要解決就業問題,但是,就業崗位遠遠供不應求。
市場變化對大學生當前就業現狀也是有很大的沖擊力。
第一點,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市場是屬于對外開放,所以會有許多國外教育機構入駐國內市場,這不僅向應聘者們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而且增加了短期人才培訓,這種新型教育模式逐漸興起,既挑戰了我國本土化教育,也給本就眾多的應屆畢業生增加了更多競爭對手,更使得人才市場的就業壓力難以喘息。
第二點,人才市場選拔人才尤為偏重熱門專業,即用人較緊缺的專業。近一些年以來,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大學生設置專業與職業崗位、用人需求是否一致。用人單位不僅僅看中專業,還對大學生的專長很重視,畢竟招聘高素質的員工是每一個企業所希望得到的。所以,有專業,有專長的復合型人才能夠成為用人單位竟相爭聘的熱點人選。
第三點,海歸學子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沖擊日益增加。近年,留學生回國比率越發增大,也就直接壓縮了國內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與空間,海外學子在國外經過多年鍛煉,對世界經濟運行規則,各國法律制度等比較精通,社會實踐能力和對各國社會文化、政治制度差異的理解與接受能力比國內一般學生強,可謂競爭力相當大,是國內學生強勁的對手。
二、大學生擇業標準
1、對大學生擇業標準的研究
大學生擇業標準是畢業生對于擇業目的和擇業意義比較穩定的看法和態度的體現,它與畢業生的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最為密切,是畢業生價值觀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對學生擇業標準的研究較多,一些有影響力的大型研究都獲得了較為一致的研究結論,即大學生可能會高估自己的預期收入,而預期收入會受到家庭背景、性別、學校、專業、成績、就業信息來源等因素的影響。隨著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了我國整體就業問題的重點,探討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擇業標準成為一大熱點。目前,學界對當代大學生擇業標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就業觀內涵、擇業觀特點、擇業觀現狀及存在問題的研究等方面。當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就當代大學生擇業標準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泛泛而談的居多,深入研究的在少數。從教育學方面研究的居多,而從社會學等其他角度研究的較少。提出的對策相對比較籠統,現實可操作性不強。很多僅僅提到要轉變大學生的擇業標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標準,而往往忽略了影響大學生擇業標準轉變的相關因素。
2、對影響大學生擇業標準的分析
主要從大學生自我認知、父母的期望值兩個方面來考慮對當代大學生擇業標準的影響。大學生的自我認知,主要考察大學生對自己的社會地位的認知,對于自己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的認知;父母的期望值,本研究不做類別細分,僅考察大學生平時感知的父母對自己未來工作基本情況的設想。
為具體了解影響因素而做此次調查,每個學校分別完成了50-60個樣本的調查工作。本次調查共發放了調查問卷22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約為91%。調查樣本的具體情況分列如下:按性別分類,其中男生共有119人,女生81人;按專業類別劃分,則理科生71人,文科生110人,工科生為19人;從家庭來源看,有119人來自農村,51人來自城鎮,30人來自城市。
根據整理后的數據資料,從整體上把握了當代大學生擇業標準的基本特征,以及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家長的期望值與當代大學生的擇業標準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關系。正確的自我認知,會對自我的擇業標準有很正確的定位,家長的期望值如果過高,會使大學生對擇業標準產生錯判,以致不能正確擇業。
三、大學生如何才能正確就業
在就業壓力如此大的社會環境之中,許多大學生對自己未來就業職業及薪酬定位較高,而金融危機之下招聘的崗位少之又少,招聘方提供的崗位及薪酬遠遠不及大學生理想中的狀況就業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不妨稍放低要求,選擇先就業再擇業,獲得工作后積累經驗,再慢慢向理想中的工作進軍,作為擁有較高學歷的我們,再就業能夠得到了良好的就業素質培養,這使我們更有把握去擇業亦或是創業。
眾所周知,現在的用人單位除了看基本知識水平的同時,對綜合能力的注意力有很大傾向。也就是說他們不再單單看文憑,很多時候要考慮應聘人的行政辦事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過其他職業資格證書等等。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就不能單一的學習基本專業知識。要比較廣泛的涉獵其他知識,比如,取得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努力拓展自己的見識和人際關系網。通過參加學生會和社團活動,培養一個良好的處理問題方式以及積極認真的工作態度,只有成為一個多方面人才,才能夠有可能在招聘壓力巨大的社會市場脫穎而出,得到心儀的崗位或者是創立自己的公司。具備以上的方面,才能夠為以后的就業或者創業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我們要刻苦學習專業文化知識,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要廣泛的涉獵多方面知識來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同時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培養認真積極的工作態度,為以后的工作提前積累各種經驗,為以后的就業或者創業奠定基本。培養一種敢于創新的辦事理念,以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同樣,敢于推銷自己也是必不可少,這樣才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擇業或者創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