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冰清
摘要:為了能切實提高農村學校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課前,教師一定要備好學生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告訴他們學習的途徑。這樣,學生才會知道勁往哪兒使,力往哪里出,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農村學校;課堂;學習效果
課堂效果的達成,這是學生成績的保證,尤其農村的學生更為明顯,學生回到家中,沒有監督,沒有輔導,完全靠自覺,更有部分學生還有家務要做,所以在農村學校,老師丟了課堂,其實也就丟了成績,丟了對學生的責任。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最大力度的發揮課堂學習效果呢?
一、課前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明確學習目標,學習起來更容易到達預期效果。原因很簡單,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教和學都不會多走彎路。“教師所用去的每一分力都是必須用的!”對于學生的學習,很多老師容易忽略這一點。打開課本,在一種吵吵鬧鬧的氛圍中上課,連老師都不明確學習目標,學生就可想而知了。鈴聲響了,課也就結束了。這樣的課堂,學生只是虛度了這四十分鐘,對于學到的知識要大打折扣,尤其是中等生和學困生。
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樂學、善學
興趣是孩子獲得知識的向導。或許沒有哪個老師不是恨鐵不成鋼的,打擊中等生和學困生,這是許多老師的習慣。只是在我們的一次次的打擊下,鐵只會更“軟”,又怎樣成鋼呢?在小學階段而言,學生的心靈是非常純潔的,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土壤就開花。老師對她們好,他們馬上就能表現出來。教室里高高舉著的那只小手絕對是老師夸得最多的學生。于小學生而言,他喜歡的學科,是從喜歡這一學科的老師介入的,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就一個學生,也可能磨滅一個學生。
基于孩子的天性,課堂上老師的語言就很重要了。首先要讓學生感覺不到任何壓力,覺得上你的課很輕松、愉悅。然后是喜歡聽到你的聲音,期待你的課時。滿足了這些條件,學生就會如一堆等待你點火的干柴,始終在一種激情高漲的注意力中學習。在這種無形中形成的爭先恐后的學習態度、發言態勢中,學生的大腦會高度集中在課堂問題上,沉醉問題探究中,自然而然的形成樂學、善學,從而更有效地達成課堂學習目標。
三、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
“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學生會因為喜歡一位老師而喜歡一門功課,同樣,也可能因為討厭一位老師而討厭學習。一個被學生喜歡的教師,其教育效果一般都會超出一般教師。作為一名教師,當你的學生喜歡你,喜歡上你的課,喜歡聽你的話,那么你的教學效果就可能成功了一半。如果學生對你反感,即使你把學習內容設計得再漂亮,他們也可能會不屑一顧。但是,如何讓學生喜歡你并喜歡上你的課呢?
學會交流。老師要放下架子,把學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走下講臺給學生講課”。關心學生,努力做學生喜歡的良師益友。但當你和學生打成一片時,你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自己畢竟是他們的老師,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行中有無對老師的過分接近。如果有,應馬上進行處理,不能使學生覺得你這個老師不兇,是他們的朋友,而忘了是他們的老師。
學會鼓勵。人性的弱點中曾說:“沒有人不喜歡聽恭維的話”,學生也是如此。例如:我班的蕭某同學,從C校轉學到我們班,情緒非常低落,上課沒精打采,整天趴在桌上不是睡覺就是發呆。通過了解情況,才知道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有點孤僻。有一次,跟家長賭氣,竟然逃學一星期,我與家長聯系,設法找到打開他心結的鑰匙。我發現他畫畫特別好,在課堂上大張旗鼓地表揚了他,并把他的畫,貼到黑板上,我發現他臉紅了。也從這一次,發現他變得愛集體了,愛學習了,再也沒有逃過學,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增加課堂上的有效提問
有的老師上課,整節課都在提問:為什么?怎么樣?更有的人,“什么”“且不是”都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曾經有一個班的學生“用心”數出某一位老師在一節課上說了整整一百多遍 “什么”。這樣的提問,讓學生感到厭煩,更引不起學生去思考。有效提問一定要對學生有幫助,對課堂的組織有輔助,還得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思考價值的問題不問,超出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問,太簡單的不問……“提問”是串連一堂課的紐帶,是學生產出的一個直接表象,還是一個總問題加多個追問結合的構思,而不是課上信口開河,更不是心血來潮的毫無厘頭。總之這個問題就應該是圍繞學習目標而課前就設定好的,且經過教師深思熟慮,結合本班實際和自身多年經驗而設計的,不論是對學生的學習,還是對整堂課都有絕對幫助的問題。反之,追問則是總問題的牽引下,老師針對不同學生作出的不同回答而作出的不同的有目的的激勵性的提問。總之,教師的提問必須是有目的、經過思考而作出的課堂表現。
五、同桌和小組成員間形成監督和提醒的良性學習氛圍
教師課堂上關注的永遠是面,無法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的動態。有時就算看到了,為了不打亂課堂結構,也就裝沒看見。這一空白由誰來彌補呢?答案很明確,教師做不了,那就學生。學生兩人一張桌子,四人一個小組,當有人開小差,第一時間發現他的肯定是他的同桌或小組成員。輕輕拍一下腿或手臂,就能讓他“回神”;偶爾的同桌講小話,也會受到小組的監督。我們必須要明白,學生沒了監督是很容易犯錯的,尤其是小學生,他們還不可能完全的自覺。學習和成長都還離不開老師和父母的提醒。若有效發揮同桌或小組成員的作用,則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之間的監督更持久,不會今天做了明天忘記;學生之間的監督也更細微,連書桌里玩小玩具也逃不出他們的“法眼”。
在課堂上,讓學生之間自覺地形成一種良性的監督和提醒,填補了老師不能照顧的地方,是有效提高課堂效果的重要環節。
六、定時、定期對學生近期表現作表揚總結,同時也讓學生對老師表現作評論
學生的表現一定要得到教師的評價。只有在一次次的評價中,他們才能認準方向,找超越自我的突破口。每星期抽出一節課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評價,每次都找出幾個表現特別優秀的大加表揚,放大他們的優點,語言夸張些都可以。學生都有好勝心,這樣才能觸動他們心理那根弦。而對于一周表現差的學生不可不提,但點到為止,既能保護犯錯學生的自尊心,也讓另外的人知道這樣做不對。
老師不是高高在上的,更不是不犯錯的神。放下自己的架子,走下講臺,讓學生上來挑戰你的毛病,這樣可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讓學生更加親近你,從心底敬佩你,從而促使班級更加團結,學生更加喜歡你的課堂,更有效的學習。
課堂效果的好壞,是由教師的能力決定的。用好的方法就能收到好的效果,用心去思考,去總結會讓學生少走彎路,更會收到更多意相不到的效果。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提高課堂學習效果,一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材為主線,教師是其間的媒體。二是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喜歡你這個老師,不要讓學生見到你進教室就厭煩。三是,管理好的課堂紀律。因為良好的課堂紀律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