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紅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先生所希翼的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終生學習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我校依托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利用電子書包(移動學習終端)變革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去實踐葉圣陶先生的思想。幾年來建華區學校信息化建設取得很大成果。光纖進校園,實現了校校通、班班通,白板、平板進課堂,實現了師生通,生生通,近期我們又為每位任課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實現了教師人人通。目前,通過移動學習終端獲取教育信息、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正成為我校教師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
一、先進的教育理論引領
新課程培養適應新世紀需要具有社會責任感以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一代新人的人才培養目標,必須變革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實現課堂教學從教師中心、講授中心,向學生中心、學習中心的轉移。但教師長期受傳統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的影響,我校課堂教學改革仍然阻力很大,推進艱難。需要能借助教育信息化的東風,利用網絡資源、數字化工具、移動學習的工具,助推學校課程教學改革,打造出信息化環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模式。
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理想,但傳統教育模式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生很難實現自我展示。在新理念新愿景下,我們開始尋找實踐的出路,把目光聚焦在信息化環境下“教與學轉型”這一核心命題上,并把查找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作為邏輯起點。
經過深入調研與理性盤點,我們梳理出教與學轉型實踐中的四個疑難問題:(1)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不足;(2)學生學習形式大于實效;(3)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率低;(4)學生個性化發展具有較大差異。“移動終端學習”將學生書包里的教材、作業、課內外讀物、字典等學習用品全部數字化后整合在一個輕便移動終端中,是集學、練、評、拓的活動的、立體化、網絡化便攜式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它將豐富課堂教學,使教學形式發生變化,而且提供大量的資源,使學習方式發生變化。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超越傳統的紙筆限制,利用網絡共享資源,隨時隨地進行自主的個性化的學習,充分激活學習動力、充分釋放學習潛能、充分彰顯學習個性,從而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有效落實。
在“移動終端學習”中,每個學生或者每個合作小組擁有移動終端,自主操作,解決“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不足問題”;通過移動終端師生隨時交流,解決“學生學習的形式大于實效的問題”;通過網絡共享資源,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解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率低的問題”;通過移動終端評價功能的隱形鼓勵,解決“學生個性化發展較大差異的問題”。由此,“移動終端學習”是破解教學轉型難題的有效策略。
理論的意義和價值在于:不是簡單地運用和印證“移動終端教學”模式,而是基于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的理論與方法,秉承著“雙主體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還融入了“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相關元素,對于推動“教與學”教學方式的轉型,體現了一定意義上的應用性理論創新。
實踐的意義和價值在于:直接指向課程模式中的疑難問題,立足于問題解決方法、方案的研究,伴隨著移動終端課堂模式的構建,把實現教與學的有效轉型、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學生“主動、生動、靈動”地學習。
發展的意義和價值在于:“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將移動終端應用于課堂,實現智慧課堂。
二、高效的教學模式創建
在電子書包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支撐下,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環境中,我們師范附小構建了教學“三過程、四環節”的課堂教學模式。
三過程:在自主學習的課堂里,每一個獨立的學習環節中學生的學習都要經過獨學、對學群學和展示三個過程,即“學生首先獨立學習,自主探究新知,然后生生通過對學群學、互教互學,解決問題,教師再根據全班的交流展示了解的學生學習中的實際問題以學定教”。當有學習需要時,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打開電子書包,檢索信息、搜集資料、記錄數據、共享信息、交流協作,并且可以和自己課堂上的學習內容進行關聯。
“四環節”:一節課的教學包括“創設情境,明確目標;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組際展示,教師后教;應用拓展,訓練評價”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明確目標。
教師利用電子書包的數字化工具,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問題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
2.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此環節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自主閱讀教材、自主思考、探究知識。這里電子書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大大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經過獨立學習后,學生在小組里充分交流個人學習成果,相互質疑,相互解惑,再深入探究,得出小組的結論。
3.組際展示,教師后教。
在充分的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小組代表向全班匯報學習成果;教師相機點評、糾錯、引導、拓展、延伸、總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堂。此環節,教師在電子白板上的上課內容也實時呈現在學生的移動終端上,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與教師端的電子白板進行交互操作,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深度交互。
4.應用拓展,訓練評價。
課堂中教師可以開展測驗及游戲比賽活動,提出問答題或者選擇題,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回答或者選擇,服務平臺及時匯總學生的回答情況,快速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及時分析結果并進行針對性教學。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電子書包的教學實踐,學生和教師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期望的課堂里學生主動學習、全面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教師逐步把時間和空間還給了學生,學生正在成為課堂的主人。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移動學習終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真正經歷探究問題,發現真理,建構知識,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學習。當然,這個模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但我們會堅持走下去,最后實現真正的優質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