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巖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裝飾性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購買商品不再只關注其實用性能,更多的關注起了商品的裝飾性。文章以運動鞋為例,分析運動鞋的裝飾性元素以及其的相關方面對設計進行探索。
關鍵詞:運動鞋;裝飾性;設計
社會的不斷發展、變革,商品經濟的繁榮,各類型的產品、同類型的產品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緊密連接在一起。消費者在注重實用性的基礎的同時,更注重其裝飾性。現在的消費者在挑選商品時,用越來越挑剔的目光判斷這些產品,更加注重產品的裝飾性。一件產品能否被大眾接受,設計方案能否獲得大眾的喜愛,與其的設計要素機密相連。同樣的,運動鞋想要獲得長遠的發展,獲得經久不息的品牌傳承,不僅僅需要運動鞋技術上的革新,還需要對運動鞋的外觀進行設計,增加其裝飾性。這就要求運動鞋的設計者在“同質化”日趨顯著的現在,不斷探索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針對不同的消費者進行設計。現代社會正處于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產品更新換代快,其更新的內容和程度決定著產品能否在龐大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特別是運動鞋這樣的必需品,易耗品,更吸引著眾多的商家,如何使自己的產品占據有利地勢,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是商家和設計者需要思考并付諸行動的。本文從運動鞋的自身出發,對運動鞋外觀的裝飾性元素進行思考和探究。
一、運動鞋的裝飾性與生產目的及價值
首先,我們需要把“產品”和“產品的裝飾性元素”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在此基礎上,對產品(運動鞋)的裝飾性元素進行探討。產品與手工人造制品在生產方式、生產技術、生產規模等方面都存在本質的區別。一方面,“產品是大工業化生產、機械化的必然產物,出現了生產、管理及零部件幾個標準化”。另一方面,產品有其特定的目的性:滿足人們物質需求和精神層面的需求。這就要求產品既要具備實用性,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的基礎上,也要具備裝飾性,滿足人們的精神層面需求,即審美需求。產品裝飾性的多少、繁簡,由該產品的生產目的性所決。因此,不同的產品類別中,有的產品只需要滿足其實用性,而不需要裝飾性,并且強行加入裝飾性反而使得其實用性降低。比如:手槍、炸彈等,這些武器就是為了達到保護自己,打擊敵方的目的,其裝飾性被大大的縮減,近乎不存在。在英國的“水晶宮”博覽會中,有一件美國左輪“海軍”手槍,其不存在任何的裝飾性,一切為其實用性而存在,沒有一丁點兒裝飾性元素,但是這款手槍的功能卻是無與倫比的。另外一些農業用品,其與人們的精神需求關系也不大,因此,他們的裝飾性也是微乎其微。有的產品的裝飾性元素與其產品的價值密切相關,甚至這些裝飾性元素與其的價值也有著緊密的聯系。比如說,運動鞋。那么,運動鞋就需要其設計者不僅從生產工序,材料等基礎方面對運動鞋進行設定,還需要為其增加符合不同受眾審美需求的裝飾性元素,來增加產品外觀的美化程度,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二、運動鞋的裝飾性元素及外觀
產品的裝飾元素有產品的色彩,產品的材料及其肌理,產品的圖案等方面,這些都依賴產品的形體姿態進行多維呈現,如果脫離了形態這個載體,產品的裝飾性元素就不能發揮到其應有的作用。運動鞋的裝飾元素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打飾孔工藝、車假線工藝、車飾片工藝、車鏤空工藝、電腦繡工藝、包邊工藝、印刷工藝、分化工藝、滴塑工藝、熱切工藝、高頻工藝等。運動鞋是一種裝飾性很強的產品,裝飾的范圍,裝飾的范圍可以大概劃分為鞋頭造型、幫底部件外形、顏色措配、對質紋理和裝飾工藝等幾個方面。
(一)鞋頭造型
運動鞋的鞋頭造型大致可以分為貝殼頭、翹頭、平頭等幾個大類。不同的品牌具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貝殼頭,鞋頭呈現貝殼一般的紋理,是阿迪達斯的運動鞋的經典款式之一;開口笑,鞋頭前上方有一道與旁邊顏色不同的彎條,看起來像是嘴巴微笑的角度,是匡威的經典款式之一。
(二)顏色搭配
運動鞋同一款式根據受眾的需求有不同的顏色搭配。比如:耐克的飛線820256就有淺藍色、深棕色、薄荷綠、黑紅、全白、紫、灰色等幾種顏色。在鞋子的顏色搭配中,耐克的圖標“對勾”與鞋子形成黑白對比,也是一種比較經典的搭配方式。
(三)裝飾工藝
運動鞋的裝飾工藝有很多種:打飾孔工藝、車假線工藝、車飾片工藝、車鏤空工藝、電腦繡工藝、包邊工藝、印刷工藝、分化工藝、滴塑工藝、熱切工藝、高頻工藝等。這些工藝可以提高運動鞋的生產速度,質量,更好的表達設計者的設計理念。比如:前段時間最流行的阿迪達斯的小綠鞋Stan Smith就在運動鞋尾部采用了綠色皮革,與運動鞋整體的白色皮革相呼應,這塊綠色可謂是點睛之筆。
(四)顏色搭配
顏色搭配的設計是運動鞋設計者針對不同消費者的色彩審美偏好,市場情況和生產技術等條件對運動鞋的產品顏色進行方案的制定和實施。配色,是把某一顏色放置在適當的地方,給予其最適合、最好的安排。在給運動鞋進行顏色搭配的時候,色彩的搭配并不是想當然的,而是要根據一定的配色法則進行設計。運動鞋的多變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設計者對于不同顏色的搭配。
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有諸多的要素,顏色是其更具有吸引力和號召力的一個關鍵。一件形式和功能相同的運動鞋,色彩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消費者的內心期許,會給運動鞋的銷量帶來根本上的差異。根據國外研究的數據,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某種產品的決定時,百分之六十的決定性因素由第一印象決定,并且第一印象大部分是由色彩帶來的,運動鞋的顏色設計是運動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顏色的搭配是運動鞋顏色設計的關鍵之處。運動鞋顏色搭配的創意,其意義在于能夠提升運動鞋的形象素質,提高運動鞋的藝術美感,增強運動鞋的銷售的競爭力。
為了滿足消費者對于個性,個體化的追求,同一款運動鞋一般會根據不同的元素銷售不同顏色搭配的版本。根據筆者對運動鞋的觀察、分析、總結,運動鞋市場的各種運動鞋的顏色搭配可以分為:經典、流行、跨界、致敬等類別。
經典是一個品牌運動鞋為絕大多數受眾推出的,一般能夠得到大多數消費者的認可,沒有過多花里胡哨的裝飾,大致以簡約為主;
流行是把當下最流行的元素,搭配方案加入到鞋子的設計中去,受眾大多是追求時尚,向往流行的青少年;
跨界是把不同的元素融合到一起,形成一種新的風格,受眾一般是喜歡不同元素,喜歡嘗試的年輕人,他么更能理解設計者的設計理念,并且引以為傲;
致敬是一個經久不息的類型,主要針對有獨特價值傾向,對某一角色或者元素或者人物特別喜愛,希望能夠擁有加入自己崇拜的事物的元素,這一類的運動鞋更多的講究與事物的融合,同樣,這一類的運動鞋往往會更具價值。
運動鞋的風格多變,就有更大的空間供裝飾性元素發揮作用,不僅可以從最基本的色彩、材質出發,還可以從他的形態等更方面尋求變化。產品的實用性和舒適度以及產品的心理尺度共同構建了產品的尺度框架。作為運動鞋的外觀評判條件,裝飾性是不可小覷的,更重要的是裝飾性是受眾對產品感官的最重要的刺激手段。這些不同的款式類型,好的做工都可以給品牌、產品帶來很好的聲譽和銷量,這些體現在運動鞋的裝飾性上。
三、運動鞋裝飾性元素及消費者心理
產品的裝飾性元素應用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大眾心理層次的需求。首先,人們本身就是“喜新厭舊”的存在,這是一種人的本能,早在原始社會,人類就不斷嘗試新鮮事物,這也推動了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于產品的外觀,裝飾性元素,不同時代的消費者有不同的特點和喜好。
就好比唐代女子以體態豐盈為美,宋代女子以楊柳細腰為美,明代女子以三寸金蓮為美,不同的時代,人們審美需求的不斷變化,造就了產品的更新換代。人們對于審美的標準延續到了如今,有的人喜歡鮮艷奪目的運動鞋,有的人喜歡科技感十足的運動鞋,有的人喜歡經典款的運動鞋,個人喜好不同,要求產品的設計者能夠發散思維,各方面延伸到最佳。受眾的身份也決定了其消費的條件,有的條件好就更注重運動鞋的限量部分,有的條件一般就更注重舒適度等。
我們經常看到電視劇里,古代的士兵訓練穿的草鞋或者布鞋,時間長了腳會磨出泡,并且鞋子損傷很大,那么當時的人們實際上就對運動鞋有了需求,但是當時的技術條件等各方面都不成熟,現在技術條件成熟了,人們不僅可以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還可以滿足自己的審美方面的精神需求。耐克的運動鞋最早出現在1996年,當時的人們對于外來文化和產品有著自己的認識和審美觀念,由于運動鞋的實用性和裝飾性,甚至代表著身份和地位,因此耐克運動鞋迅速成為當時那個年代許多追求時尚的年輕人的不二選擇,是人們想要并且樂于購買的產品。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產品的裝飾性元素是被人們的心理需求影響著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當今的社會給人們新的心理需要。例如,20世紀70~80年代,人們對運動鞋的需求就是軍用鞋,舒服,耐用,現在運動鞋種類多種多樣,牌子也讓人眼花繚亂。在產品是設計上更多的采用了高科技感的裝飾元素,特別是限量款的運動鞋,這也是體現了消費者心理的需要,相當一部分的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他們不滿足于產品的量販化,標準化,希望自己可以擁有獨特的、只有少量人能擁有的產品。目前,作為喜歡標新立異,追求新鮮感,追求時尚,處在消費前沿陣地的年輕人,對于所謂“個性化”的追求已經到了極致,促使著產品的生產商逐漸配合實現這樣的心理需求,構建起運動鞋的“裝飾性”王國。
當前,科技在不斷進步,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在不斷變化,這些都促使著運動鞋設計者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設計理念,增添新的“裝飾性”內容。運動鞋的“裝飾性”元素可以發揚個性化和差異化,給人帶來新鮮感和與眾不同的觀感,產品的裝飾元素能夠更好的為人服務。
參考文獻:
[1]萬煒.產品設計中的裝飾性元素初探[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
[2]李硯祖.產品設計藝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高士剛.運動鞋的裝飾工藝[J].中國改革,2004(01).
[4]何曉佑,謝云峰.人性化設計[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5]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新世紀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