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國寶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激發學習熱情,產生內在動力的關鍵。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與教師的啟發、誘導有很大關系,教師的教學藝術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要求我們“寓教于樂”、“教學有方”、“開竅有術”,注意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運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
一、創設活動情境
在教學中,單純的知識教學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小學生身邊熟悉的事情出發,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每個學生都扮演情境中的一個角色。這樣,學生上課就是在情境中參加各個活動,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學生不僅學得輕松、愉快,學習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以外,還有應用廣泛的特點,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以往我們的數學教學忽略了這一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就應該盡量使問題更實際,更貼近生活,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找出答案。
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讓數學在孩子的眼里,變成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從而使學生從枯燥的公式中、從抽象的符號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多動口、動手、動腦,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取新知,做到“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領悟”。
三、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電教把媒體引入數學課教學,既能耳聞,又能目睹,這樣的教學效果別具特色。電教媒體具備獨有的特點,集聲、色、光、圖為一體,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學生多種感觀同時受到刺激,促進情感思維信息在傳遞與反饋方面形成快速交互,從而激發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的迅速萌發,促進學生全面、均衡的、主動的發展。
為了更好地體現教學的全過程,利用多媒體,把教材中靜止的圖片轉變成動態的畫面,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學生非常投入的同時,利用多媒體動態畫面還可以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在“直線和線段”的教學中,先用多媒體呈現出“小靈通和小機靈帶我們去漫游數學王國”的畫面,在簡短講述后,提問“你們愿意去嗎?數學王國里有許多數學知識等著你們來學習。看,今天我們學習什么?”再出示兩組“線的對比圖”,同時提問:“左右兩組線有什么不同?”“直線是怎樣的?”接著又用動態畫面引導學生認識直線。“小靈通和小機靈給你們變一個小魔術。”這時,用動態演示:先出現一個亮點,由這個亮點出發,亮點逐漸向左右延伸,成為一條直線。這時老師講述:由一點,向左向右延伸成了一條直線。這一電教手段的演示,由靜態變為動態,再變為靜態,更為鮮明直觀和有趣。
四、開展游戲競賽
(1)游戲激發興趣。
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對游戲有很大的興趣。一般情況下,他們的注意(有意注意)只能保持15分鐘左右。在教學中,如果組織學生通過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來學習數學知識,他們就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注意力長時間地穩定在學習對象上來,使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課堂氣氛妙趣橫生,師生感情融為一體。
如:教學“質數和合數”,一節干巴巴的概念課,可設計“對號入座”的游戲,利用全班學生的座位號數判斷質數、合數。全體學生起立,老師問:“你認為你的座位號數字是質數的請舉手,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報號入座。”教師一一板書,用同樣的方法報合數,最后還有一位學生站著,老師故意不解的問:“你怎么沒坐下?你幾號?”“1號!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不等于0的自然數按約數的個數分為哪幾類?”(質數、1、合數)。“最小的質數是幾?”“最小的合數是幾?”通過游戲全體學生參與了教學活動,輕松愉快地學會了有關概念,全體學生興趣盎然。
(2)競賽激發興趣。
小學生都有爭強好勝的特點,引導兒童適當開展一些新穎別致的數學競賽,讓孩子們在“比”中得到自我“表現”的機會,必將喚起學生的內驅動,激發興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趣。當獲得成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的興趣也更加濃厚。
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可采用“奪紅旗”、“接力賽”、“奪冠軍”……等方法。對疑難問題采用“打開智慧鎖,摘取智慧果”等方式啟發學生思考。還可以組織“計算接力賽”、“爭當數學小博士”、“爭當小小巧算家”和“師生競賽”等多種競賽活動。通過競賽,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通過競賽,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通過競賽,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可使課堂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動手操作實踐
人們首先是利用感覺的材料進行思維的。學生在接受前人總結的知識時,也要充分運用感覺器官,直接形象地感知學習材料。然后,由感知到表象,再逐步內化成自己的認識。由于兒童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體事物來支持,思維才能進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每學一個新知識,都充分運用直觀手段,豐富學生的感知材料,使他們的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都“參加”到學習活動中來,讓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把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結合起來,促使他們自覺地學習。在引導動手操作的活動中,創設情景,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啟發思維,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如:為了建立有余數除法的概念,我為每個學生準備了9個紙盤和蘋果,課上做分蘋果游戲。
第一步,讓學生把9個蘋果都放在盤子里,每盤放幾個自己決定。要求每盤里放的蘋果要同樣多,看可以分幾盆?
第二步,分組進行每盤放2個、4個、5個和6個幾種不同的分法。
在操作過程 ,學生產生許多新的想法、新的問題。當出現剩余蘋果時,學生手足無措。這時,抓住時機組織同學討論,先請一位同學到前面演示:有9個蘋果,每盤放2個。問:“為什么剩下1個呢?”在同學們發現“分不完”的情況時,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一些東西,不一定能分完,分不完的情況是大量存在的。”此時,板書課題,激發學生學習“有余數除法”的求知欲,為下面的學習討論做了鋪墊。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興趣是學習的母親”。創造有利條件、運用有效策略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實現小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優化,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的策略是多種多樣的,在選擇的時候要考慮運用策略的必要性,不能為了激發而激發,激發興趣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更重要的是要選擇合適的激發方法,才能有效地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