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花
一、教學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有機地整合豐富的生活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展開學習,在美的感受中積極探索,在互動評議中形成學習能力,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旨在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全過程,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學習能力及情感意志得到統一和諧的發展。
二、教學對象分析
我班有43名學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25人。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簡單的軸對稱圖形或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三、教學內容分析
“軸對稱”是六年制五年級下學期的教學內容,是在第一學段學習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和提高。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軸對稱,探索圖形成軸對稱的特征和性質,學習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發展空間觀念。
四、教學目標(三維)
1、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軸對稱,探索形成軸對稱的特征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過程與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化靜為動,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對稱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進一步增強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活動中欣賞圖形變換所創造出的美,進一步感受對稱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五、教學策略
演示法和探究法。利用多媒體手段的優勢化靜為動,突破難點,并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動手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等活動中,切身體驗“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六、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幾張長方形紙
七、教學流程及評析
(一)情境導入:欣賞、感受軸對稱在生活中所創造出的美。
從古至今,數學知識不僅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的計算問題,也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美感。我們的建筑、周圍的布置、很多美麗的圖案等也蘊涵著數學信息。來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圖形都有什么特征?(搭配悠揚的音樂,課件慢慢一幅幅展示教材第2頁的9幅圖形,教師適當給予介紹,最后課件將9幅圖縮小定格在一張片子上,音樂停)根據學生回答引出學習內容。
生活中軸對稱應用很廣泛,數學中的軸對稱是怎樣的呢?軸對稱圖形都有什么特征?怎樣知道它是軸對稱圖形呢?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軸對稱。(板書課題)
評價與反思: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了生動的教學情境,一開始就將學生帶入了美的感受中。在音樂聲中,一幅幅圖片呈現出現實生活中利用對稱、平移和旋轉設計出的美麗的事物和圖案,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展開學習,同時讓學生在欣賞圖形變換所創造出的美好事物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對稱、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二)復習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1、出示課件。展示教材第2頁上面的6幅畫。
2、這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來復習構成軸對稱圖形的知識點:沿一條直線對折)
動畫課件播放蝴蝶、蜻蜓、秤、楓葉沿一條直線對折的過程。
你能再舉幾個軸對稱圖形的例子嗎?選出你最喜歡的,畫出它的對稱軸。
集體訂正時請一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對稱軸的理由。
評價與反思: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的優勢,化靜為動,突破難點。電腦的折疊演示讓學生在回憶概念的同時,更為直觀地感知構成軸對稱圖形的知識點:沿一條直線對折,加強對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理解透徹。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做畫對稱軸的練習,進一步強調對稱軸的重要性,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三)觀察探索,認識軸對稱性質。
1、課件出示小樹圖案(即教材第3頁例1中間部分)。
提問:這幅圖是軸對稱圖形嗎?你是怎樣判斷的?
(學生上臺指出后課件再演示出對稱軸)
2、課件加上兩棵小草出示例1(即教材第3頁例1)
數一數,你發現了什么?
(1)學生自主探究。
它還是軸對稱圖形嗎?你怎樣判斷?自己想辦法判定。
(2)匯報交流。
(3)互動評議。
哪種判定方法更簡便易行?(引導學生認識“數方格”的方法操作起來更簡便)
(4)師小結。
在數學上可以利用數方格的方法判斷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3、探索驗證,發現性質。
(1)請大家都用數方格的方法來看一看,這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在數的過程中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呢?
(2)匯報。
(3)課件動態演示證實學生的發現。
(4)小結歸納:
同學們的發現很好,數學上的軸對稱現象很有趣,它可以是一個圖形關于某條直線對稱,也可以是兩個圖形關于某條直線對稱;大家還發現一個重要的性質,就是每一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都相等,對應點連線垂直于對稱軸。這個性質很關鍵,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評價與反思:對例1的處理,設計了三個層次:首先只出現“小樹圖”,再出現“小草圖”,兩個層次都讓學生判定是不是軸對稱圖形,使學生經歷了從一個圖形到一幅組合圖形的改變過程,逐步拓寬對軸對稱的認識,判定方法上也經歷了從“實際折”到“數方格”的轉變。第三個層次讓學生親自去實踐,用數方格的方法去再次判定是否成軸對稱,讓學生進一步發現軸對稱的性質,進而使學生對軸對稱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
(四)實踐探究,深化認識。
課件出示第4頁的例2。
1、自學例2,先想想怎樣畫得又好又快?學生試畫。
2、匯報展示
請學生在實物投影上進行展示,出現兩種方法:
(1)畫出一個對應點就連一條線,最后順次連成圖形。
(2)畫出所有的對應點,最后連線。
3、互動評議。
你喜歡哪種?為什么?畫的過程中哪兒容易錯?
4、課件演示畫的過程。
評議與反思:這一環節的設計,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內化知識。注重了學生個性畫法的交流與評議,在評議的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五)數學游戲,聯系新知,拓展思維。
1、教師取出一張紙連續對折三次,讓學生看清從哪邊畫好圖案后教師剪,學生閉著眼睛想想剪出的是什么圖案。
2、師對折4次呢?先猜一猜再試一試,你的猜想對嗎?
3、師問:如果是5次、6次、7次呢?板書結果,讓學生觀察數據發現規律。
4、生獨立完成第4頁的“做一做”
評價與反思:讓學生首先通過猜想感知軸對稱的應用,再來揭示謎底,增加了趣味性,通過4次的猜想和自己的實際驗證由理論轉化為實踐,鍛煉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體會軸對稱變換的特點,逐漸讓學生通過數據發現規律,這是一個思維的拓展,也可以說是一個高潮。
(六)實踐操作,深化思維。
課后請大家在方格紙上設計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評價與反思:教師設計了創造性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讓學生在鞏固新知的過程中感受軸對稱變換所創造出的美,感受數學源于生活,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