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摘要:在當前盲校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片面的認為盲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具有較高的難度性,依然采用的是陳舊的教學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為了有效提升盲校文言文的教學實效性,便需要根據盲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生動有趣的教學策略,以便幫助盲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言文的知識點,從而真正提升盲校文言文的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盲校;文言文;教學策略
在盲校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根據盲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引導其理解相關的語文知識點,全面提升語文綜合能力。因此,在盲校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根據盲生的特點,緊密結合文言文的教學內容開展有趣的學習活動,引導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全面提升文言文的教學實效性。
一、依托文本內涵,創設良好的情境
盲校學生因先天性的視力缺陷,所以在感知事物、閱讀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障礙。因此,在盲校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導入過程中,老師可依托文言文教材的內涵,并根據盲生的實際情況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有效增強盲生的語文核心能力。
例如,在學習《愛蓮說》這篇古文的過程中,由于部分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所接觸的借物言志的文本較少,且文章的題目與平時所接觸的教材題目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老師在講解文言文的時候,老師可指導學生先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先了解“說”是這篇文章的特色;然后,再引導學生將關注點聚焦于課文中描寫的對象“蓮”,并將課文中的“蓮”與自己實際生活中所接觸的蓮花聯系起來,與同學討論一下蓮花的形態和質感。同時,老師將樂府的民歌“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的詩句,以及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句出示出來,并引導盲生做掌握的文言文知識點,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蓮花,以便能夠更加全面的理解文本的內涵,深入感知蓮花的特點的品質。其中,宋代著名的周敦頤就非常的喜歡蓮花,所以創造了這篇《愛蓮說》短文。通過設計這樣的過程,能夠讓盲生快速投入到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從而與作者共同欣賞蓮的美與品質。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下大膽質疑,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整體感知文本,緊扣內容釋疑
由于盲校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程度不夠深入,所以在文言文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也應該緊密結合盲生的認知規律,堅持從盲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入手,始終堅持尊重文本的內涵,逐步拓展學生的文學思維,促使盲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言文的內容。例如,在學習《三峽》這篇文章時,老師可在全面了解盲校學生的認知思維特點的基礎上,合理設計課程教學的知識點問題,引導盲生整體感知,逐步了解所涉及文言文的教學重難點。其中,老師可先向學生介紹關于三峽的知識點,并引導學生整體感知這篇文言文的語言,合理劃分文章語句的節奏。通過設計相關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感知文本的重難點知識,有利于最大限度提升盲生的文言文水平。在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立足從文本的內容出發,指導學生逐步了解文本中的盲點,從而最大限度增強盲生的認知能力。
三、自主朗讀體悟,聚焦文旨解疑
盲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主要表現在學生的聽說讀寫幾個方面。其中,朗讀是盲生在語文日常學習過程中與文本進行零距離接觸最直接的一種方式。針對盲校學生在生理上存在的缺陷,所以老師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可靈活的轉變學生感知文本內容的方式,指導盲生通過文言文的語言來逐步掌握文言文內容的主旨大意。因此,老師可指導學生進行自由朗讀,并在朗讀的過程中進行體悟,引導學生聚焦文旨解答疑問。
(一)合理研讀
在盲生對文言文課文整體朗讀之后,老師可引導學生再深入進行文言文內容研讀。通常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采取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并結合教學內容和盲生的生理特點,設計精煉短小的問題。這樣所涉及的課程教學問題不但需要緊扣教學重點,而且還需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章的結構、文言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同時,還可以指導盲生進行發言,努力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為提升盲生的文言文教學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深入悟讀
在盲生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需要盲生在朗讀時進行感悟。其中,在盲校生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所選取的文言文都是談自己對人生百味的體驗,或者是描寫的是祖國的大好河山的山水游記,并蘊含著深刻哲理的寓言故事。這些文言文的內容所表達的內涵非常深刻,且語言非常精煉,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引導盲生進行獨立思考,從而促使盲生從文言文的文本內容中的內容、刻畫的人物形象中進行感悟,并根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點寫一篇短文。通常這部分學生在一開始的時候可能做得不是很好,但是老師應該盡量多給予一定的鼓勵,久而久之,學生便很容易養成“我要發言”的好習慣,這對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和總結事物、認識事物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例如,在學習《愛蓮說》這篇文言文的內容時,老師可引導盲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感知文言文的內涵。首先,老師可指導盲生從文言文中找出描寫蓮花的語句,并緊密結合教學目標思考作者主要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蓮花的,并引導學生從分析蓮花的生存環境來感知蓮花的高潔質樸的品質。同時,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注重體會描寫蓮花內在氣質的語句,以此來深化對這篇文言文主題的解讀。最后,老師在進行總結歸納。通過創設這樣的教學過程,對學生感知作者對蓮花的贊美和敬佩之情,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采取形象舉例鞏固法,明確語文文言文內涵
對一些根據讀音難以確定和容易混淆的詞,講授時若簡單地告訴盲生這是現代漢語的哪個詞,學生雖然當時能懂,但印象不深,容易遺忘。語文教師應對這一類詞多舉些生動形象的例詞,讓學生通曉該音為何是這個詞而不是那個詞,以免混淆。如“簡子疾,五日不知人”一句,應該讓學生清楚,趙簡子因為病重,才一連五天不省人事,所以這個‘yi,應該是“疾病”的“疾”,而不是“著急”的“急”、也不是“擁擠”的“擠”、“饑餓”的“饑”,更不是“雞鴨”的‘·雞”。盡管這些與“疾”同音的詞(因盲文聲調不準,陰平陽平常通用),有的在此句中也能夠解釋得通,但與文意不符。這樣,盲生就對“疾”這個詞有了深刻認識,并能使課堂氣氛熱烈活躍。
總之,盲校的語文教學有著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規律,教師應本著兒童立場,注重落實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真正促進盲校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君. 跟讀·認讀·研讀·悟讀——盲校文言文教學新嘗試[J]. 現代特殊教育, 2005(9):34-34.
[2]陳超. 盲校初中語文教學建設中的自主表演法應用研究[J]. 新課程(中學), 2017(7)
[3]張新華. 直觀教學法在盲校詞語教學中的運用[J]. 新課程(上), 2016(3):142-142.
[4]盛紅燕.盲校信息技術課的困境分析及音頻教學可行性探究[J].時代教育, 2016(2):18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