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剛
摘要:隨著經濟進程的加快。農村土地也面臨著環境問題。如生態平衡的破壞。農村土地整理是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途徑,通過新農村土地整理能夠改善農村環境。所以本文主要從新農村土地整理及其生態環境影響展開分析。
關鍵詞:農村土地;生態環境;修復
1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必須要性
1.1農村生態環境對于自然災害具有抵抗能力。農村地區在房屋的興建過程中并沒有統一的規劃,一般依山傍水進行民居的自建工程。缺乏科學的調查。大部分的一層房子沒有基礎。房屋抗震等級不高等問題逐步在自然災害來臨過程中暴露出來。如汶川地震過程中。由于大量民居建立在地址斷裂帶上面。地震發生時帶來了極具破壞力的影響,造成了嚴重的人民生命安全和財產損失。另如在長江流域洪水頻發。在長江中下游湖北流域內的農村,因為洪水的侵襲造成了嚴重的生命安全的威脅。自然災害頻發,讓環境保護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因此需要通過農村的生態環境的改善來逐步修復被破壞了的生態環境。調節生態平衡。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1.2農村生態環境對于農作物生長具有重影響作用。農村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對于農村經濟發展有直接的影響。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產量,生態環境較好的地方還可以考慮種植經濟性作物。如近些年來。湖北等地養殖小龍蝦。采用水稻與小龍蝦共同養殖的手法,能夠明顯的提升小龍蝦的品質。但是養殖技術中對于環境、水質要求極高。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的支持。所以,農村生態環境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1.3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有利于新農村發展統一規劃。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農村的發展規劃,現在農村居住環境整體規劃意識強,導致了村落分布較為稀疏,房屋分布不均、長期處于混沌和無序狀態。不利于農村的整體規劃與發展,民居的分布稀疏也不利于集中供水、供電等。農村生活垃圾隨處可見,尤其是近些年來塑料制品泛濫,嚴重的影響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在農村區域內的生產、居住等區域劃分不明顯等等情況的出現對于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通過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對農村土地進行統一的規劃整理有一定的改善,能夠明顯提升農村居民生活環境。
2農村土地整理能夠有效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
2.1農田整理帶來農村生態環境改善。通過農田整理,把地塊進行合并、農田平整、新修水利工程等。能夠把規模經濟帶入到農村發展。農村地塊劃分過小,不利于大型機械的使用。通過對于農村農田的整體。合并農田等措施,能夠有效的形成規模經經濟,方便大型機械進度到農村,能夠明顯提升種植效率和種植水平。有利于提高農作物的畝產量。通過農田整理還能夠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減少對于荒地的開發,在邊緣地帶以及破碎的小地塊進行退耕護岸林還草等措施,能夠有效的調節區域內的小環境,在帶來明顯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能夠提升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有助于在區域內形成良性循環。
2.2農村占用地整理帶來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村居民用地整理包括空心村莊的改造,把居民聚集在較為統一的地區,避免居民區域分布分散。把優質的良田上的居民區遷移。把優質的良田用于生產。把附近的村莊進行整合。把居民聚集到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居住群,并進行統一的規劃。發展多層或高層建筑。不僅能夠明顯改善居民居住環境,還能夠改善對于耕地的占用。提升了居民生活環境、生活水平、生活便利條件的同時。對于環境也能夠有效的改善。居民聚集后,對于農村用水、用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的處理能夠明顯得到改善,形成新的農村生活秩序。通過農村土地整理。促進農民住宅像著城鎮化發展,把便利的生活帶入到農村,在農村因地制宜發展本土化經濟。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結合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村生態環境,減少污染。
3農村土地整理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
3.1對于未利用土地的開發整理要適度。未利用土地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具有巨大的潛力。同時也是為了未來發展作為儲備。從生態環境方面來講,人為的變動擾動等都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所以土地開發過程中應該保持適度的原則。避免改造過度對生態環境造成致命的影響。
3.2提高耕地數量的同時提高耕質量。耕地質量對于農田的產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在農村土地整理的過程中要進行農田的改良來提高耕地質量。同時可以進行調研,種植符合當地環境的經濟性作物。提高當地農民收入。同時進行配套設施的建設。如水利設施能夠保證產量。改土培肥等措施都能夠提高耕地質量。
3.3加強居民點整理后的統一管理。在居民點修建過后需要后續配套設施的建設。如在居民居住點的統一協調的管理,供電、供水、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的建設等,后期運營服務需進行配套管理。
3.4維持現有農村有價值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在農村土地整理過程中需要保護具有價值的人文和自然景觀,避免因為土地整理造成的景觀的破壞。充分認識和理解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重要性。
4結語
通過農村土地整理與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有機集合,既能夠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又能夠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