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
摘要: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各行各業也發展迅速。由于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娛樂項目的要求也不斷增加,電視節目逐漸發展。鑒于此,本文對現場音響在電視節目中的運用進行研究,通過闡述現場音響的組成要素、現場音響在電視節目中的有效運用,進而提出幾點參考性建議。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現場音響有效運用于電視節目中,進而為促進電視節目良好發展獻力。
關鍵詞:現場音響;電視節目;現場運用
前言: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媒體電視行業也快速發展。電視節目行業在現階段的發展過程中,電視節目的內容逐漸增多,電視節目的制作效果也不斷完善,并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F場音響作為電視節目制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著電視節目的制作效果,而且對于電視節目的整體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
一、現場音響的組成要素
(一)語言與音樂
電視節目中,現場音響的關鍵組成要素主要為語言與音樂,其是電視節目制作的重要部分。語言是電視節目產生之前的唯一媒介,傳播新聞信息主要依靠廣播節目,使人民群眾了解最新的社會動態,為加強傳播效果,逐漸采用電視節目進行傳播,運用生動畫面進行輔助。在現今的電視節目發展中,主要通過語言和動畫相結合的表現方式制作電視節目,但諸多觀眾仍傾向依靠語言傳播為主的電視節目,主要類型為新聞類、訪談類和綜藝類等[1]。在現場音響中,音樂的主要作用是營造氛圍,以此表達行為藝術效果。音樂的應用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節目的主導為音樂,二是節目的背景為音樂。音樂類節目多為演唱會、MV,應用音樂為背景的電視節目較多,而節目錄制過程中也插入音樂,以此營造節目氛圍。
(二)音響設備的構成
在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中,主要構成現場的音響設備是調音臺、音頻放大器、傳聲器和放音拾音設備等。節目現場應用的傳聲器屬于聲音收入設備,不同的電視節目制作,選用的聲音收入設備也各不相同,未能運用合適的傳聲器,將影響節目錄制的效果。傳聲器種類繁多,主要包括無線話筒、桌面話筒、支架話筒和手持話筒等。放音設備隨著多媒體科技的快速發展,形成諸多轉型階段,由留聲機和唱片到現今的DVD和MD,不斷在功能和外形中,改造放音設備,以實現其體積小、音質高、質量輕、剪輯方便的特征。音頻放大器屬于功率放大型設備,主要用于連接音響與線路輸出設備。調音臺也稱音頻混合器,主要應用于大型廣播電視的調音臺,而電視節目的現場影響中,運用小型調音臺進行音響調節,其依據輸入信號的頻率,對大型與小型的音頻混合器進行劃分。
二、現場音響在電視節目中的有效運用
(一)營造獨立空間
在電視節目的現場運用音響,將畫面和聲音進行有機結合,能有效實現畫面和音樂的重疊,營造出獨立的空間效果。在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中,運用現場音響設備,并結合現代的科學技術,制造藝術化的音樂效果,提升電視節目畫面的真實感。音響師可運用模擬手段,通過控制聲源的方位,實現聲音的真實觸感,以打造真實的節目效果,引發觀眾的內心感觸。運用現場音響設備營造良好的獨立空間,并完善處理視覺空間效果,有助于提升電視節目的觀看效果,通過現場音響營造的獨立空間,有利于觀眾體驗電視節目的現場感與真實感,縮短觀眾與節目現場的空間距離和心靈距離。電視節目的現場音響能夠輔助畫面未能表達的信息。例如,在特定的場景中,畫面將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難以準確、具體的表達,而運用現場音響設備,能夠實現時空轉換,在切換鏡頭的黑場過程中,實現畫面轉換。
(二)建立演播室的聲音布局
隨著電視演播廳類型的變化,現場音響在電視節目中的編排方式也逐漸改變,需建立不同的演播室的聲音布局。在室內演播室中制作電視節目,制作過程較為簡單方便,在演播室內錄制電視節目,受到外部環境影響較小,便于調整節目現場的音響設備、燈光和舞臺效果。訪談節目一般使用手持麥克風或者胸麥的傳聲器,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使用隱藏式麥克風,準確掌握混響時間,對此類電視節目的現場氛圍具有重要影響。而在戶外制作電視節目過程中,其現場環境較為復雜,主持人、嘉賓、背景音樂等聲音相互混合,也未能進行技術調整與補充。因此,應及時建立戶外的演播室聲音布局,對嘉賓和主持人的聲音進行全方位收集,一般選用胸麥進行聲音收集,或者利用挑桿麥克風進行跟蹤錄音,在戶外節目后期,還應添加特效,加強節目效果。例如,現今的戶外真人秀綜藝節目《偶像來了》、《爸爸去哪兒》、《親愛的客?!返?,在室外進行節目錄制,利用音響建立聲音布局,增加節目的真實效果。
結論:本文通過對現場音響在電視節目中的運用進行研究,并提出了營造獨立空間、創造藝術環境、建立演播室的聲音布局的優化策略。研究結果表明,有效運用現場音響設備,對電視節目的效果提升具有積極作用。但是,未來還應進一步加強對現場音響在電視節目中的運用的研究,進而提高電視節目的質量。望此次研究能被電臺人員廣泛關注,為促進電視節目的快速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王婷.廣播新聞現場報道中的音響運用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7,13(1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