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常

我聽到這樣一個聲音,在我心底響起。這不是幻覺,也不是臆想,而是澎湃在心底的、一個強烈的聲音。我知道,這是那片廣袤無垠、深情厚土的呼喚,這是那片郁郁蔥蔥的青紗帳的呼喚,這是那片純凈天地的呼喚!是啊,真的到了應該走出這個鋼筋水泥構建的生活空間,到大自然懷抱去的時候了。
走,到鄉間去。那就走吧,坐上從城市邊緣飛馳蜿蜒的輕軌列車,到鄉間去那就走吧,開上自己的小轎車,乘著暖暖的風,沿著寬敞的、一直延伸到每個農戶家門前的混凝土鋪就的馬路,到鄉間去;那就走吧,帶上家人,邀上三五好友,拎上一壺酒,順著野菜清香的引領,到鄉間去。
讓車帶起的風,不斷地把城市推向身后,將水靈靈、嫩生生的大自然,一點點推拉到眼前、搖移到心間。眼前就有了鄉野景物鋪排而成的水墨畫卷,心里就有了一個清爽而怡悅的晴空麗日,一座座在鄉間嶄新農舍不遠處不斷崛起的別墅、樓群便沖進眼簾。
到鄉間去了,可以走一走鄉間小路,真正體會一下那首歌里唱的“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那種詩意的情懷與愜意的感覺。縱橫交錯的鄉間小路,如小村伸出去的一條條或粗或細、但都充滿溫柔的手臂,就那么悠閑得有些懶散地伸向遠處、近處的田野,伸向寬敞明亮的國道、省道,將小村與蒼茫原野緊緊摟在一起的同時,還悄悄地把鄉村的手臂與城鎮、城市的手臂挽在了一起。隨便站在哪一家農人的家門口,順著鄉村小路著肆意延伸的手臂悠悠地走開去,不知不覺間,就會走進一個綠意蔥蘢的夢。
不管白日,還是薄暮冥冥,漫步在鄉間的小路上,你永遠不必擔心會迷路。即使迷路了,也不像城市蜘蛛網一樣的各種快速路、高架橋讓人無所適從;鄉間的每一條小路啊,即使在黝黑的夜里,也都通向一盞溫暖的燈光。每一盞淳樸的燈光下,也都泊著滿滿的淳樸鄉情。走在鄉間的路上,新鮮的空氣、親切的鄉情、彌漫的草木的芬芳,是城市里的散步無論如何也比不了的。城市的散步,總是有著一絲絲的猶疑在里面,總是顧忌著、躲避著車輛,就連呼吸也都有著那么一點局促,總是小心翼翼算計著吸入了多少汽車尾氣、吸入了多少霧霾。而鄉間小路上的散步,才是真正的散步、才是真正的放松、才是真正的返璞歸真。也或者,站在鄉間的小道上,大大方方地唱一首歌吧,歌聲剛起,四周天籟齊和,將哪怕是跑調的歌聲,也被包裝成了最精美的專輯。
到鄉間去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蛙鳴。夏夜星空下,坐在田埂上,或者垂釣池塘邊,或者沏一壺春茶,坐在小院里。聽那蛙聲,一聲、兩聲斷續響起,開始那一兩聲蛙唱是從田野里傳來的,繼而就聽見池塘里的蛙聲,也一聲聲地高了起來。再往后,就聽不出這一段、那一曲的蛙聲,到底屬于哪里了。漸漸地,便響成一片,再也聽不出那些清脆蛙聲的具體歸屬了。在這蛙聲里,可以慢慢地飲酒、悠悠地閑聊、也可以懶懶地在燈光讀幾頁閑書,就是不要去打開電視,或者捧著手機,因為電視節目和手機里的內容再精彩,也比了這清脆的、帶著水汽的天籟之音。
當然了,秋日東北的夜晚,在鄉間也可以聽到一些蟋蟀的歌唱,雖然在秋老虎的悶熱里,蟋蟀的歌,讓人感覺有些聒噪,但畢竟是屬于天地之間小精靈的歌唱,只要輕輕啜一口清茶,心便靜了下來,再聽蟋蟀的歌唱,便也覺得還是有些天籟的感覺在里面了。
到鄉間去,才能真正體會到,什么是純粹的泥土芬芳。不管是播種的時節,還是收獲的季節,走進廣袤無垠的原野,站在厚重的大地上,濃郁得化不開的泥土芬芳沁入心脾。不,是沁入每一寸血管、融進每一寸肌膚,讓人深深地迷醉,真正感覺到自己與大地的根脈一直沒有分開——是啊,我們本來就是大地的孩子,是大地不可分割的、渾然一體的一部分!
到鄉間去,才會領會到,什么是真正的百花齊放!開在農家院里的花自不必說了,開在果園里的花,不說也罷;只說那開在田間地頭,那些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那些花兒、那些朵兒,就那么肆無忌憚地開著、熱鬧著,把整個春天、夏天乃至秋天鋪滿!這里的花,是屬于高天闊地的,是屬于大自然的,是屬于鄉村這個獨特空間的,沒有和人世間任何一種物質化的東西沾邊,誰都可以看,誰都可以親近,誰都可以采摘。男孩兒來了,慷慨采一把小花兒,編一個花環,送給鐘情的少女;女孩來了,小心摘一朵小花兒,插在發間;農人來了,隨便掐幾朵花兒,送給在灶間忙碌的妻子,給米飯的芳香里,添幾絲田野的清香,就連小羊來了,也都在啃食嫩草之余,不經意地在花間蹭上幾嘴,于是山羊胡邊,便會吸引一兩只蝴蝶翩然縈繞;就連小狗來了,也但可以在野花堆里打幾個滾兒,然后帶著淡淡的花香,向著更遠的原野撒歡兒。
而來自城市的你呢,大可以采幾把小小花兒,帶回城市的家中,將其插在礦泉水瓶里養上幾日,侍弄的好了,可以鮮艷一周呢,這一周你的小小斗室里,一定會彌漫著濃郁的鄉野芬芳和泥土氣息。
到鄉間去了,腳步便會跟著心情走。
愿意在到小河邊漫步,就沿著小河邊的柳樹趟子。心無掛礙地走一會兒;愿意到田間,去體味一下農耕習俗,就和已經耕種機械化的農人們聊上一聊;如果,喜歡在溝邊田頭,挖點野菜呢,那就撥開青青小草,找尋野菜的倩影,摸一摸大地的脈搏;或者什么都不想做,那就靜靜地坐在莊稼地里或者小樹林中,和著大自然的節拍,自由呼吸負氧離子極高的清新空氣吧。這里沒有汽車尾氣,也沒有霧霾,更沒有車水馬龍的噪音干擾。這樣時光,這樣的環境,是最適合思念心底最思念的那個人。那個人是誰呢?當然,你自己最知道。
心里有了什么郁悶或煩惱嗎?那好啊,那就去遠離村莊,遠離人群的曠野上,盡情喊上一嗓子吧,在包容一切的天地間,無論多大的郁悶與煩躁,也就將天地之間急速流動的空氣帶走;剩下的,只有愜意和舒服這兩個字眼。
對了,還有一些地方,你也是可以去的。
小村已經荒廢多年的池塘,已被開發出來,成為頗有吸引力的野釣池塘,魚確實不多,也不一定能釣上幾條,但垂釣的那份樂趣,是在城市公園人工湖里完全享受不到的,再有那充滿野性和自由的陽光,也是城市樓群中觸摸不到、強求不來的。
還有一些迎合網絡游戲開辦的“開心農場”,也是值得一去的,在那里你可以盡情地采摘,體會那種“偷菜”的新鮮感覺。當然,人們所在意的不一定是菜,而是那種從網絡到現實轉換中“偷菜”過程的新奇感受,更多的,是那種在城市菜市場買菜體會不到的親手采摘的新鮮感和成就感。
其實,在鄉間,最愜意的,也許就是到鄉里人家做客。
盡管,現在的農家沒有柴草,很多人家都用上煤氣罐或者沼氣池,過去人們詩文所贊美的炊煙已不多見;灶間的沒有了煙熏火燎,但濃濃的人間煙火氣,還是撲面而來。滿桌子的田野時蔬、撲鼻的醉人芳香,任是神仙也不得迷醉其中了。當然,這也是城市那些由大廚們炮制的、刻意打上“農家飯菜”標簽的精致菜肴,所無法比擬的。那些城市化的“農家飯菜”,總是少了一些泥土的芬芳。
吃飽了,喝足了。靜靜地站在農家小院當心,仰望沒有高樓大廈遮擋的天空,數數已經不多的幾縷鄉間炊煙,看看天空偶爾飛過的小鳥,或者聽聽院里樹上喜鵲嘰嘰喳喳的笑語。自己融入這片天空和土地,自己真成了蒼茫大地上、與天空零距離對話的一個小小生靈,真就與大自然、與天地融為了一體。站累了,看乏了,也不要緊,就在院里的小板凳坐下來,喝一瓢甜絲絲的井拔涼水,吃一根園子架上的黃瓜,當然是頂花帶刺的那種,一邊和主人嘮著家常。這種日子,是多么得閑適而順意,什么職場競爭、什么名利角逐,什么職稱職位的,此時此刻,你還能看得到眼里嗎?估計,這時有人和你提起這些話題,你都會感覺大煞風景。
到鄉間去,看上去,是為觀風望景;其實,也不完全是,如果單純地想觀風望景,也就失去了到鄉間去最本質的意義——那還不如去旅游勝地呢。鄉間的確有風景,也的確值得一看,但鄉間對于我們的意義,又不僅僅在于風景。更在于鄉間是一個最合適的休憩地,是一段最適合放牧夢想的時空。走進鄉間,心就會悄然融化在一個彩色的夢境里;走進鄉間,難以抑制的不竭詩情,就會從心底汩汩流出;走在鄉間,在紅塵翻滾而疲憊的心,就會變得無比寧靜。
走在鄉間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時段,心里總會抑制不住地長出一個念頭:如果在這里安個家,那一定是一個安靜而溫暖的家;在這里放一張書桌,那也一定是一張詩情漲滿、書香彌漫的書桌;在這里翻開書,讀到不僅僅是漢字的美,還有漢字在大自然擁抱中,散發出的迷人魅力;在鄉間鋪開一副素箋呢,不用說,未曾動筆,那潔白的素箋上,早就落滿繽紛而浪漫的鄉情和美麗鄉愁。
(選自《長春日報》2018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