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明
隨著“名著導讀”作為全新的板塊寫進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名著導讀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提升,與教讀課文、自讀課文并列,共同組成了“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懊鴮ёx”成為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和發展的重要陣地與途徑,是語文教材、教學的重要內容。
新時期,新環境下,名著導讀課該如何上?不少年輕的一線教師疑惑重重,倍感壓力。其實從“導讀”二字我們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皩А保敢騽堇麑?,是老師作為引領者,根據學生學情之“勢”,引導學生閱讀的行為?!白x”是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的閱讀實踐。具體該如何操作?下面筆者以自己參加“2016年廣東省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優秀課例展示活動”的名著導讀課《駱駝祥子》為例,談談自己的體會,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這節名著導讀課,我的教學定位是讀前導讀課。如何在短短的40分鐘的時間里,在多達十五萬字的著作中,找到一個類似于省力杠桿上的支點,高效的翹起即“導讀”整本書,是判斷我這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為此,我在課堂中嘗試著使用了“留白”的方法。
什么是“留白”?“留白”原指藝術家在創作中在版面、書頁、書幅等方面空出一部分的構圖方法。我認為,在名著導讀教學環節的設置中教師也完全可以像藝術家一樣故意的在課堂上“空出一部分”,有意不講,給學生留下疑惑與想象的空間。課堂上,我首先和學生一起閱讀了《駱駝祥子》起始部分的第一章,和學生一起認識了一個身強體壯、積極上進、懷揣夢想的祥子。緊接著,我又引導學生繼續的閱讀名著結局部分的第二十三章,學生驚訝地發現,祥子已經面目全非,墮落成為了一個好占便宜、自私懶惰、夢想破滅的人。學生在前后強烈的反差中認識到了一個變化了的前后矛盾的祥子,心中不禁充滿了疑惑:祥子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到底發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如此的悲???正當學生以為老師要解疑時,我沒有選擇“劇透”,而是“點到為止”的將“空白”將懸念留給學生,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求知欲,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里沒有求知欲,哪里便沒有學校?!盵1]這樣,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被勾起,對未知有了期待,想進一步看整本書的欲望便自然產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2]??紤]到初一的學生童心玩念依舊很重的心理特點,我在課堂上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寓教于樂。廣東省的教研員馮善亮老師課后點評時特別肯定了這點,他認為我這節課最大的亮點在于創設情境,教師通過自己的引導讓學生一步一步進入情境,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堂上,我先是以深圳當地的文化資源即“第一現場”的片頭視頻進行導入,意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創設課堂情境。緊接著,以“記者采訪”的形式,以“走進現場,初識祥子、跟蹤報道,再識祥子、獨家觀察,深度思考”的環節貫穿整節課,讓學生置身于“第一現場”記者采訪報導的環境之中,關注祥子的變化,思考生活的得失,積極認真,輕松有趣。
此外,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在“記者采訪”這一環節上我進行了“角色轉換”的嘗試。隨著課堂的深入,我鼓勵學生進行課堂挑戰,將采訪形式由剛開始的“老師采訪學生”轉變為“學生采訪學生”。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3]當我把事先掛在我脖子上的“記者證”通過具有“儀式感”的方式鄭重的交給“記者”(學生)時,課堂被點燃了,學生入情入境,完全沉浸在閱讀帶來的樂趣之中。
深圳龍崗區教研員孫春成老師認為我的這節課非?!凹とぁ?,老師引導學生在思維碰撞中超越自己甚至超越老師。
廣東省教研員馮善亮老師多次強調了名著導讀課“讀”的重要性,他認為,在一節課里,學生應該有20分鐘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去閱讀。但課堂上究竟該怎樣組織學生閱讀?學生具體如何閱讀才能更高效?相比較于舊版教材,“部編教材在名著導讀材料更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圍繞一本名著,介紹一種讀書方法或一類書的閱讀策略,希望學生通過三年的閱讀能夠掌握基本的讀書方法,如精讀與跳讀、快速閱讀、選擇性閱讀、圈點與批注、摘抄和做筆記等等。”[4]
因此,在《駱駝祥子》導讀的過程中,我先后四次引導學生嘗試著用具體的方法去閱讀,去解決問題,效果良好。具體如下:
1.瀏覽《駱駝祥子》第一章(1-10頁),篩選信息,并完成祥子的戶籍信息卡。
2.剛到北平時,祥子是一個怎樣的人?在找到的相關內容旁貼上便利貼,并做批注。交流時說明“第頁第 段”。
3.瀏覽《駱駝祥子》第二十三章(207-215頁),篩選信息,回答:祥子夢想是否已經實現?他現在成了一個怎樣的人?
4.快速閱讀《駱駝祥子》導讀1-4頁、知識鏈接1-6頁,思考:夢想破滅!祥子從一個上進青年幾經輾轉淪為社會混混,原因是什么?
閱讀的方法很多,我們不可能通過一節課或一本名著的閱讀就都實踐完。課堂上,我根據具體內容的需要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實踐其中的某一兩種方法,如第1和第3個問題用到了瀏覽、篩選信息的方法;第2個問題用到了圈點與批注的方法;第4個問題用到了快速閱讀的方法。但在課堂中,我并沒有花過多的時間去向學生講解方法的概念等知識性的內容,而是重在落實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閱讀策略,更多的以實踐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去體會去感受。
名著導讀課“導”內容,更“導”方法,但不管是內容還是方法,僅憑一節導讀課當然是不夠的,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課下進一步的去閱讀整本書。統編教材名著導讀材料中有“專題探究”部分,受此啟發,也為了能夠引導學生更深入的去閱讀名著,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特長有選擇的去開展個性閱讀,我在導讀課中引入了整本書的閱讀規劃,以更細致的要求指導學生閱讀,如: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6]。希望學生在這節導讀課后學會舉一反三,今后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名著時,能夠使用恰當的讀書方法。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學生應該“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名著導讀正在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這節課,我圍繞著導讀課激趣和導讀的兩大立足點設計教學,以祥子的變化為引子,以較為新穎的形式和學生開啟了一次關于《駱駝祥子》的閱讀之旅。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課堂,我相信,只要敢于探索,名著導讀的大樹必將植根于學生的土壤,推陳出新,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