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緒武 范東東
摘要:黨的十九大要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調查問卷以大學生為主體設計,經過九個階段再現大學生所感、所想、所思。調查顯示,“三進”教育實現路徑上應注重情境,形式多樣;摒除一些教學方法“雞肋式”運用;多元方法應融入大學生生活并盡早展開,形成教育新常態。
關鍵詞: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三進”教育;路徑分析
一、新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意義重大
黨的十九大要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全方位占領高校、科研機構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陣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黨的部署高瞻遠矚,對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為新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指明了方向。
理念是理論的“頭”,源于理論、高于理論又統領理論[1]。要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三進”,必須實現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三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正式提出來了。2008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聯席會議召開,提出切實貫徹中政委關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課堂、進課本、進頭腦的指導精神。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踐行者和維護者。一個科學理論、一項方針政策,如果不能讓大學生樂于傾聽、能夠記住的話,又何談接受和踐行[2]?針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無疑具有前瞻性和重大戰略意義。
二、調查設計與調查過程
本調查是在教師引導下,以大學生為主體設計調查問卷。通過對385名高校大學生的調查,客觀地呈現在校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趨勢和存在的一些問題,再現大學生“所感、所想、所思”,剖析原因,進而提出改進建議,以期引起對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反思和進一步探討。
以大學生為主體展開“三進”教育設計和調查,圍繞《決定》的發布和認知展開,經過了前后九個階段,各階段逐步推進(見表1)。參與這次設計和調查的有四個教學班的16位同學,分4個小組,每班一個小組,每組4人,均為自愿參與。被調查者涉及金融、會計、審計、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財務管理、通信工程、工商管理、英語等專業,涵蓋了大學一年級到大學三年級,班級規模從41人到155人不等。在專業、班級規模、年級上具有一定代表性,能較全面地反應大學生對實施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認識,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三、調查結果
調查問卷設計了9個相關題目,除了第9題“您對如何讓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更深刻地進入頭腦有何建議和想法”為開放式建議性題目外,其他8個題目分為選擇(分單選和多選)、和填補兩種類型。問卷有多個題目設計為開放式,其好處在于能夠盡量多地捕捉到訪問對象內心的真實選項[3]。在扣除無效作答(如單選題誤認為是多選題)后調查結果匯總列表如下。
四、結論與建議
從調查情況看,高校針對非法學專業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應把握以下方面。
首先,教學方法要與時俱進,取得法治理念教育“進頭腦”的實效。調查顯示,被調查者中有71%認為,在“三進”比例問題上,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三者不是等量關系。進課堂、進教材所占比例應較低,進頭腦在“三進”中所占比例最高,最為重要。其次,近70%被調查者認為,三者關系主要是遞進關系,不是并列關系,要通過進課堂、進教材的途徑達到“進頭腦”的目的。因為“書本畢竟是靜物,只是上課的參照物,上課的話離不開書本,但是不能過度書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取得“三進”目標,需要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具體方法。“純粹講課本上的知識單調乏味,聽著也很沒有意思,而且聽了也很沒有印象。”“理論講解較難理解,理論知識太過于枯燥,不容易提起興趣”。這樣的感受在被調查者中具有相當高代表性。法治宣講會、主題辯論賽、模擬情景劇表演、涉法社會調查、法院判決書閱讀分析、網絡科普、視頻制作、法治動畫和漫畫、法治公益廣告、開通法律熱線電話等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法治理念教育方法,大學生能在樂趣與實踐中提高關注度、參與度。這些方法的重點是讓學生得到充分參與的機會,改變教師“輸出”學生“輸入”的單向知識灌輸為雙向互動反饋,引起大學生思考、內心認同及共鳴。
其次,摒除一些效益不好教學方法的“雞肋式”運用。如某校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法治理念教育中,幾年來從學校到學院和教學班都在努力推廣運用,但因為操作不夠便捷,教師和學生運用的并不普遍。在有QQ群、微信群等這些更便捷的方式能用于作業布置、即時交流和反饋情況下,網絡教學平臺實際運用并不理想。80%被調查者認為尚處于“應該有效果”的不確定階段,甚至“覺得沒什么用”。被調查者建議應改進“雞肋式”網絡教學平臺和不夠便捷的操作方法,提高有效學習時間。
再次,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融入大學生生活實踐中。只有將法治理念教育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讓大學生產生共鳴,而不只是停留抽象理論層面。“只有讓人對法治理念真正感興趣,真正需要它的時候,人們才會去使用它,才能讓這些理念深入人心”。要“讓法治更多走進日常生活,真正解決問題,而不只是一種口號。大家只有在獲益之后才會更好地使用、擁護法律”。因此,從身邊的事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讓法治真正能被用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調查反映出,可以從大學生實習、公共出行、婚姻家庭、受教育權利保障、創新創業等大學生關注度高又喜聞樂見的領域切入、引導。
復次,要讓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要成為教育“新常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應只在大學階段開展。大學是中小學教育的繼續和升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在中小學階段就應有啟蒙和開端。如果在中小學階段就能持續地開展法治理念教育,大學階段的法治理念教育就會水到渠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努力營造法治教育大環境。大學不是孤立的社會存在,大學生不是孤立的社會群體,法治理念教育也不能局限在大學校園。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法治理念教育網絡,使大學生能更好地吸收法治精神、精髓,做到學法、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改革開放30多年來,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有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只有懲罰、杜絕這些違法亂紀現象,才能讓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張首映.理念是理論的“頭”[EB/OL]. [2017-10-4].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5/1217/c40531-27939475.html.
[2]王樹蔭、溫 靜.中國夢的由來、意義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3,(10):12-15.
[3]何俊志.何種民主?誰更重要——基于地方官員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5):52-61.
作者簡介:文緒武(1975-),男,河南固始人,博士,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制度經濟學、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