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 宋哲 馬晶
摘要:在校大學生是社會中一個重要群體,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影響,正處在一個思想雕塑的重要人生階段。對這一群體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的培養會直接關系和影響到我國民主化、法制化進程,甚至關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本文重點就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如何通過經濟法課程系列創新舉措來對大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法制教育展開研究,以期與兄弟院校和廣大讀者分享法治教育經驗,共同為進一步豐富法治教育的方式、內容貢獻力量。
關鍵詞:法制教育;創新舉措;經濟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這場深刻的革命進程中,高校的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高校應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在相關法治教育中通過各種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培養和引導。
坐落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現有的37個本科專業中雖然沒有法律專業,但學院一直以來非常重視校園法制建設和普法工作,通過經濟法等法律課程創新了多種多樣的法治宣傳教育有力舉措,不斷提高了法治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引導廣大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法治實踐中自覺學習、運用國家法律,提升法治素養,真正成為了學院致力培養的“品德優良、基礎扎實、知識匹配、能力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舉措之一:輕法律條文灌輸,重法律意識培養
高校針對非法律專業學生開的經濟法課程多以介紹各個法律部門的基本規定為主,授課內容廣泛、龐雜,幾乎涉及了企業法、合同法、破產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所有的經濟領域重點法律。直接導致了哪個法也講,哪個法也講不明白的結果。而法制教育的最終目的應是努力使廣大學生將法律知識內化為自身的一種法律觀念、法律信仰,從而轉化為守法、用法、護法的行為。故而,長城學院摒棄了這種意義不大的傳統教學方法,弱化了法律條文的機械灌輸并將法律意識的靈活培養作為了法制教育的首要目標。利用有限的課時,重點對學生的經濟法律意識進行了集中培養,通過歷屆學生的教學效果驗證,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普法效果。
舉措之二:在教育教學的同時加強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是幾十個課時的授課就可以奠定的,還應當從大學生日常的行為規范中滲透培樹。為此,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從13級學生開始實行軍事化管理,無論在學習還是日常生活方面,實行軍事化管理的學生都顯示出優良的生活習慣、組織紀律精神和遵紀守法的良好品行。在糾正學生日常不良言行的過程中不斷鞏固、強化了學生的紀律意識和法律意識,并形成遵紀守法的自覺行為。與此同時,再配合法律意識的課堂培養,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法制思想牢牢扎根于每個大學生的頭腦中,使他們自覺地身體力行。
舉措之三: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增強普法效果
長城學院講授經濟法課程的教師們為了提高授課質量,不斷思考、研究,努力鉆研出了不少加強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又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通過采用別開生面的互動教學、生動鮮活的案例教學、新穎活潑的實踐教學等方法切實增強了普法的效果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里需要特別展開的兩個亮點是——
(一)講清法理
這一點其實特別重要,也就是在講授法律知識的同時,有重點地講清了相關法律的基本原理。使學生不僅知道了是什么,而且知道了為什么。從而為學生學法、守法、用法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聯系實際
法律課如果都以理論講授為主,學生是很難真正掌握的。據此,長城學院教師充分利用真實的,社會熱點的案例、提出思考的問題、共同的分析、明確的結論等多個階段組成創新教學模式,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學生不再感覺到法律課的枯燥難懂,反而特別愿意參加法律教學。
舉措之四:使學生不再是簡單的普法對象,而成為普法的參與者、組織者
“法貴在行”,要把普法作為前提,將用法作為目的,堅持學法與用法相結合,這才是正確的工作指導思路。為此,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在經濟法授課過程中,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機會用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來鞏固所學的法律知識,用實操提高學生用法律手段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具體做法有組織學生開展社會普法調查、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宣傳欄的制作、設立“法律咨詢與服務”信箱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法制教育的第二課堂。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論聯系實踐、學以致用,活躍了思想、豐富了閱歷,增強了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舉措之五:走出校園、面向社會,使普法者和廣大受眾共享普法成果
普法不能僅限于高校內部,普法成果更不能只針對學生獲益,而應充分發揮高校的智力、人才等資源優勢,將普法對象和成果惠及廣大社會。為此,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經濟法課程教研室通過多種活動形式開展了社會普法活動。
(一)“普及法律知識,構建文明社區 ”主題活動
這一活動的目的是為提高社區居民的經濟法律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營造濃厚的法治氣氛,推進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同時也為大學生走出校園、步入社會開展普法實踐、獲得鍛煉成長提供機會。活動過程中,學生們采取了如就一些典型經濟案件進行現場表演等靈活精彩的形式,調動了居民學法用法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廣大市民在輕松活潑中增強了法律知識和法律維權意識。
(二)設立“法律服務中心”服務社會廣大創業人士
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經濟法課程教研室迎合全社會的“雙創”熱潮,針對廣大創新創業人士遇到的法律問題,組織學生開展了“創新創業法律服務需求調研”活動。并最終以調研結果為行動指引,經多方研討,于2018年4月正式成立了“創新創業法律服務中心”。該中心是面向全社會的法律服務性公益組織,秉承“創新揚帆,法律護航”的服務宗旨,以提供法律咨詢意見、舉辦法律講座及學術沙龍、調研、普法等為主要職能。協助廣大創新創業人士知法、懂法,為他們依法創業、依法維權提供幫助,為全社會的雙創工作保駕護航。
以上這些舉措就是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經濟法課程教研室在普法授課過程中的一些主要成績和創新做法,他們體現了長城學院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求的高度重視,對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實現輸送高質量復合型人才的不懈努力,希望借此文對相關法律教學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韓迎春,陳志惠.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與提升[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
[2]李全文.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中的大學生法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
[3]王艷. 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