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娣
摘 要:幼兒挑食、偏食,已經是幼兒園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幼兒偏食、挑食的根源是什么,我們在幼兒教育中,如何針對不同類型的挑食、偏食現象,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循序漸進地進行矯正已成為幼兒教育實踐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文章通過作者多年幼兒教育的矯正實踐,總結出矯正幼兒挑食、偏食的對策,進行了詳細的敘述。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挑食偏食;原因分析;矯正策略;矯正成效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針對幼兒的偏食現象,我通過家訪、觀察、記錄和分析,總結出這種情況基本都是后天養(yǎng)成的習慣,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1.家庭原因
第一,幼兒剛斷奶時,由于對固體食物不習慣,他們會將某些食物吐出來,有的家長以為是幼兒不喜歡吃,就改用其他食物喂養(yǎng),慢慢地幼兒便形成了偏食的習慣。第二,父母自己本身有挑剔食物的習慣,會在幼兒面前說這種食物不好吃,那種食物味道不好,幼兒無形中就會受到影響。第三,父母不喜歡吃某種食物,家里往往就很少買這種食物,這也會使幼兒很少吃到這種食物,從而間接造成孩子的偏食。第四,有些父母生怕幼兒營養(yǎng)不夠,對幼兒的飲食要求總是有求必應,從而使幼兒口味的要求越來越高,專挑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吃。第五,許多家庭都有邊看電視邊吃飯的習慣,電視中精彩的畫面會分散幼兒的食欲。
2.習慣和環(huán)境原因
現在的家庭幼兒教育中,存在一種叫做“等喂”的現象。幼兒不愿進餐時,家長就會哄著孩子吃,甚至追著幼兒喂食。這些情況不僅造成幼兒進餐挑食,不愿嘗試沒有吃過的食物,還形成了偏食的習慣。特別是幼兒吃某種食物后肚子痛或生病,或者在不愉快的環(huán)境下,被迫吃了某種食物,都會令幼兒對這種食物產生抗拒的心理。有的情況是因為家長長期讓幼兒食用某一食物,幼兒會產生膩感,最后不愛吃它。
3.生理原因
有少數幼兒由于體內缺少某種物質,就特別傾向于食用某種食物;還有的幼兒因為有蟲牙,影響咀嚼,以致吃不慣瘦肉、水果之類的食物。
幼兒偏食、挑食的習慣一旦形成,營養(yǎng)的吸收就無法做到均衡、全面,將對其身體健康和正常生長發(fā)育產生不利影響。在筆者多年幼教實踐中,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方法來進行矯正:
策略一:進餐環(huán)境培養(yǎng)法。每次班級進餐時,環(huán)境要安靜、衛(wèi)生,秩序要良好。在就餐前,組織幼兒進行較舒緩的手指游戲等,組織幼兒幫助老師擺放餐具、整理碗筷,使幼兒心情愉快,在輕音樂的陪伴下,養(yǎng)成專心進餐的習慣。
策略二:飲食口味培養(yǎng)法。為避免幼兒偏食,我通過園教研會提出,建議保健醫(yī)生和食堂注意粗細搭配。對于幼兒不喜歡吃的食物,建議食堂變換花樣烹調,使幼兒保持旺盛的食欲。
策略三:榜樣誘導法:小朋友對老師除了敬畏還有喜歡,老師的穿著打扮,或者是喜好都會影響孩子。孩子即將開始進餐,老師會刻意夸張地說:“哇,今天吃的是胡蘿卜,我特別特別喜歡吃?!迸赃吚蠋熞矔胶停骸澳衬忱蠋熖貏e喜歡吃,難怪這么聰明,我也要吃。”小朋友本就覺得老師聰明且神奇,都想跟老師一樣,這一行為引起小朋友注意,幼兒會樂意接受各種食物。
策略四:共同進餐法。幼兒園開餐時,我與幼兒使用同樣的餐具,和他們一起進餐。在進餐過程中,教小朋友如何像大老虎一樣津津有味入食,讓孩子看到老師吃飯噴噴香,從而不自覺地模范老師的行為,糾正挑食、偏食習慣。
策略五:幼兒心理獎勵法。有挑食習慣的幼兒,今天不挑食了,我們采取獎勵光盤之星、大胃王貼畫、優(yōu)惠券等進行鼓勵;某個偏食的小朋友,今天不偏食了,我們可以采取在班級的其他小朋友面前,進行口頭表揚。采取這些評比、鼓勵方式,利用幼兒的好勝心來防止、糾正偏食現象。
策略六:集中教育法。我和配班老師一起創(chuàng)編了《挑食的叮當狗》《瓜果蔬菜有營養(yǎng)》等兒歌、故事,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扮演,讓他們在思想上、意識里知道偏食、挑食給小朋友的危害。
策略七:多種體驗法。我根據不同偏食體現類型的幼兒,采取了不同的體驗形式。比如對不吃蔬菜的幼兒,我?guī)麄儏⒂^蔬菜園,在種植角種植蔬菜,幼兒同家長一起去菜場買菜,給他們講述蔬菜對身體的好處;對不吃面食、瘦肉的幼兒,我在餐前餐后讓他們給其他幼兒介紹饅頭、面包的形狀、顏色和營養(yǎng)價值,介紹瘦肉對小朋友成長的重要性,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自我教育;對那些愛吃甜食的小朋友,在班級開展“牙科醫(yī)生”區(qū)角活動,讓他們學當牙醫(yī),給小伙伴們檢查口腔,發(fā)現蛀牙,指出蛀牙的壞處,講解如何預防蛀牙,讓這類幼兒知道長期吃甜食的危害,從而改變習慣。同時,我們還開展了廚藝體驗館活動,組織幼兒認識食物、體驗烹調過程,不但讓小朋友們知道廚房阿姨的辛苦,而且還增強了孩子對食物的攝取欲。
策略八:家園共建法。對存在偏食、挑食習慣的幼兒,我通過以上方法取得一定程度的矯正后,還采取家園共同一起矯正。一是通過兒童節(jié)、重陽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幼兒園美食節(jié),開展家園同樂活動,讓幼兒和家人一起動手包餃子、打糍粑,并在共同的進餐過程中,讓幼兒不知不覺改變挑食、偏食習慣。另外在入園、接園時,我還有針對性地告訴幼兒家長,孩子在幼兒園已經逐漸不挑食了,幼兒回家后,家長要鞏固矯正成果,在飲食搭配上一定要注意均衡,在家中要引導孩子吃各種食物。同時,我們還在園里的統(tǒng)一安排下,召開糾正幼兒偏食、挑食專題家長會,邀請縣婦幼保健院的專業(yè)醫(yī)生,向家長講授幼兒營養(yǎng)均衡的重要性,引導他們走出育兒誤區(qū),引導家長在家里給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
矯正成效:幼兒挑食、偏食的矯正過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實踐中,要根據幼兒入園時的調查分析,針對每個幼兒的偏食習慣養(yǎng)成根源,分門別類地制定矯正策略。筆者在幼教實踐中,通過實施以上對策,很多有挑食、偏食習慣的幼兒,在入園一年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矯正。如有三個幼兒,入園時不吃蔬菜和水果,筆者在家訪和調查中發(fā)現,這三個幼兒偏食習慣都是因為家長養(yǎng)成的。孩子第一次吃蔬菜和水果時,覺得味道不好或者難咬,不愿吃,家長就沒有硬性要求,最后形成這種挑食習慣。筆者針對三位幼兒的實際,重點采取了共同進餐法、角色扮演法、家園共建法進行矯正,在一個學年后,基本矯正成功。有兩名幼兒入園時不吃瘦肉,筆者對癥下藥,采取了共同進餐法、集中教育法、心理獎勵法、家園共建法進行矯正,在第一學期結束時,兩位幼兒都開始進食瘦肉,而且還知道了肉食對身體的好處。另外一個小男孩,從來不吃面食,在老師鼓勵下勉強吃一口就做惡心狀。我與孩子爸媽交流后得知,孩子媽媽討厭吃面食,所以也從來不給孩子吃,也常常把厭吃面食這事掛在嘴邊。于是我與孩子媽媽講述面食的好處后,孩子媽媽開始陪同孩子并相互鼓勵學吃面食。這個小朋友現在不僅愿吃面食,還成為面食的忠實粉絲。
在九年的幼教實踐中,我先后采取以上方法,對偏食、挑食幼兒進行矯正,并按月對矯正進度、發(fā)展水平進行記錄,同時對所采取的矯正形式和方法不斷反思、逐步改進,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筆者認為,只要針對幼兒心理進行合理的誘導,進行幼兒易于接受的不挑食、不偏食教育活動,同時開展有效的家園配合,就一定會取得理想的矯正成果。
[1]林翠珠.幼兒偏食原因分析及矯正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5(12):86.
[2]王冰竹,挑食和偏食兒童行為矯正的案例分析[J].才智,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