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梅
摘 要:就業是影響大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通向未來的必經之路。每個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時都很謹慎,生怕會“入錯行”,渴望得到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但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文章針對大學生求職擇業時的心理問題及自我調節的方式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求職擇業;心理問題;自我調適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大學生在面臨求職就業時,心理上會遭受一定程度的打擊。面對挫折,他們出現的狀態會各不相同,有的人會坦然接受,然后總結失敗的原因,再接再厲,而有的人心理防線則會徹底被擊潰,從此一蹶不振。以當前的就業形勢來講,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極為重要,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理表現,嚴重的可能會導致一些心理疾病。
1.焦慮的心理
就業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有效地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從而實現人生價值,又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受一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少部分的大學生會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是正常現象,但是,卻會給一些大學生帶來心理影響,他們會認為自己碌碌無為、無所事事。長此以往,會給原本焦慮的心理帶來一些恐懼感,在用人單位進行人才甄選時,總認為自己無法勝任,從而喪失信心,尤其是針對自己理想的企業,一旦競爭人數多了,就會缺乏自信。與此同時,還會有急躁的表現,因為渴望得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在通過用人單位的筆試和面試后,不管自己是否了解薪資待遇以及公司各種詳細情況,就草草簽下合同。
2.盲從的心理
大學生在就業時,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點盲目高攀的心理。由于大學生對就業的認識還尚未成熟,沒有完成從待業到就業的心態轉變,缺乏對就業現狀的足夠認識,從而導致心態高傲、目光短淺,沒有以自己的實際能力為依據進行就業目標的選擇,太高估自己的實力,一味追求高目標,希望自己能立足于大城市,認為自己沒有必要從基層做起,想要直奔大的目標,這就是一些大學生的盲目高攀心理的表現形式;而有些則持盲目從眾的心理,原本有屬于自己的就業目標,但是受到其他同學的影響以及家長的影響而搖擺不定,變得不知所措,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從而錯失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1]。
3.自卑的心理
自卑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形式,在擇業過程中,一些大學生往往缺乏自信,從而不敢參與競爭,這種現象大多是心理存在問題的表現。在屢屢受挫之后,一些人則會產生自卑的心理,如果過度自卑,就會萎靡不振,總感覺自己事事不如別人,在擇業時,如果有比自己學歷高的競爭對手,或者能力比自己強的,自卑感就會油然而生,從而和自己理想的崗位失之交臂。
1.焦慮心理的自我調適
我國針對就業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學生會因為一些用人單位的嚴格要求而變得不知所措,有些學生會因為自己的能力太過平庸而感到自卑,因為害怕就業失敗,所以就會產生焦慮的心理。針對這一心理,只有打破事事求贏的常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大學生焦慮的程度。與此同時,還可以利用宣泄的方式來自我放松,可以是找朋友傾訴,或是找個地方大哭一場,這些都是有效調節焦慮心理的方式[2]。
2.自卑心理的調節
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要明確自己的強弱項,這樣也有助于挑選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如果在這時產生自卑心理,就會導致在競爭時缺乏足夠的勇氣去競爭自己喜歡的崗位。要想徹底消除這種自卑的心理,就要建立正確的自我評價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自信,實現自我價值。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有些大學生過度自卑是因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短處,而并沒有正確地看待自己的長處,如果能夠正確地自我評價,就可以渡過自卑這道難關了。
綜上所述,一個人要想正確地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首先要消除心理的各種問題,只有心理素質足夠強,把自己放在正確的位置來看待,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自己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張婧群,楊文志.大學生求職擇業心理問題及自我調適[J].才智,2016(31):275.
[2]祝 莉.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與自我調適分析[J].大舞臺,2010(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