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俊蓮
新時代,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探索,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要求,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然而,傳統的“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的舊觀念至今影響著一部分教師。因此,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教師缺少對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以及個體差異的關注,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該表現出來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受到壓抑。事實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培養的,學生的實踐能力只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得到發展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探索性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探究中獲取知識。
一、創設問題情況,激發探究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在學習中渴求獲取知識探究某種事物參與某種活動的積極傾向,是學習活動最直接、最活躍的推動力,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要變被動為主動,變“老師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有了主動性,積極性和活躍的思維,利于學生隨時質疑。愛因斯坦說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有的發明、創造都和對‘疑問探索追求,實踐創新分不開。學習中質疑是學生閱讀過程中的一種心理需要,同時學生特別關注自己或同伴提出的問題,討論時格外投入。學生處于輕松的心境,思維活躍,才能點燃求知的欲望。平等、民主、輕松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發問,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加親和力。因此創設情境,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勇于發問,勤于發問,善于發問。如《藍樹葉》一文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接著讓學生圍繞課文提出自己認為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問題。結果,提出三個問題:1、課題為什么叫藍樹葉?2、為什么開始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后來卻又“沒有接林園園的綠鉛筆?”3、林園園為什么不由得臉紅了?
二、預習文本,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習慣
1、根據教學目標要求,請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嘗試完成解題,允許學生經深思熟慮后將不會做的個別題目暫且不做。課前預習的目的是了解教學內容,學習基礎知識,通過自主解題來探究教學目標。因此,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能力的好方法。所布置的預習、練習題是本節課文范圍的知識點,必須要求學生對全課文進行泛讀,達到初步了解教學內容的目的。就像郭沫若所說的那樣,“養成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的這種精神。利用自己解題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預習能夠獲取知識,從而驗證了自己的學習能力,掌握科學知識,培養創新意識,品嘗預習的甜果,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習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也就形成了。
三、培養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探究
討論交流是一種開放式的合作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知識進行廣泛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暢所欲言,相互合作,集思廣益,共同探究。這樣學生在“互助互動“中交流自學的成果,達到認知共享,促進大家深入地去探索,發現和理解新知,有效地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如,在教學《找駱駝》一課時,我讓學生探究,老人為什么能夠指點商人找回駱駝?為什么通過駱駝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有點跛?從樹葉上的齒印怎么知道駱駝缺了一顆牙?讓學生分組討論,發揮群體智慧,相互啟發。合作探索交流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合作探索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呈開放狀態,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廣泛地進行交流,并得到及時的反饋,從而促進思維的有序發展,通過討論集思廣益,協作攻關,從而有效地使認識趨于完整,使結論趨于完善。
學生對課堂思考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夠主動獲取知識,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歸納小結。師生分析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思考分析綜合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養成概括問題的習慣。由于學生間認識水平參差不齊,答問時可能會偏離題意,甚至答非所問。這時教師要多加鼓勵,用贊許的態度對待學生,鼓勵學生獲取成功,敢于同經典挑戰,勇于同權威較量,積極幫助每位同學參與教學過程,真正落實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宗旨,體現創新教育的民主性。
四、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好奇心是一種天生的和強有力的動機因素。作為教師應當鼓勵,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創造融洽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大膽“質疑問題”“追根問底”和“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是很重要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有的問題學生一次就能解決,有的則要經過一番探究才能解決,因此,語文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探究能力的培養。
1、樹立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學生只有對解決問題充滿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索過程中不論成功或是失敗,都能精神振奮,通往直前,不斷克服探究的障礙,取得探究的最后成功。可讓學生積累探究成功的體驗,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探究的問題,應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給予必要的探索時間,教師可以作適當的提示。如學習風箏的知識,談談風箏的外形特點。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話就說,大膽表達。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地捕捉,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對學生作出評價,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見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時,他們的探究問題的信心就不斷一次次成功的表達樹立起來。
2、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正確的指導不僅不會限制學生的探究思路和自我發現,而且能保證學生明確目標,更加自信地進行探究,避免他們陷入任憑自己瞎鬧的探究方式,這時教師要給予點拔,教師正確地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策略,教師的講授,巧妙的引導,對探究的進程和解決問題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同時,運用一些手段,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在討論學習時,可以對問題發表不成熟的看法,也可以從問題出發,追溯解決問題的各種先行步驟,從而解決問題,學生還是無法解決時,則要進行適當的點拔。如教學《科利亞的木匣》一課時,在解決科利亞為什么探不到自己的木匣時,我請一個大同學和一個小同學進行跨步比賽,同學們從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總之,探究式課堂教學是否能取得實效,歸根到底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同時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才能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因此,教師要把學生教出“問題”來,讓學生自己質疑,自己解疑,調動全體同學學習積極性,對于培養新一代有膽識、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新年主篇《我們與新課程一起成長》 紅河州教育計劃研究所。
[2]靳玉樂主編《探究教學的學習與輔導》中國人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