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
摘 要:我國夫妻債務立法存在體系混亂、標準不一等缺陷?!吨腥A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規定的用于共同生活標準與司法解釋的時間標準在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上發生沖突。文章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與清償進行了闡述分析。
關鍵詞:夫妻共同債務;認定與清償;立法體系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1.立法體系混亂
目前夫妻債務的認定與清償規則主要集中于《婚姻法》和有關司法解釋。2017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4條做出兩款補充規定:夫妻一方與第三人串通,虛構債務,第三人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在從事賭博、吸毒等違法犯罪活動中所負債務,第三人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盡管如此,相關規定簡陋單一,缺乏體系。我國夫妻債務的處理規則放置于第四章(離婚)。由此可見,至少在法律層面,我國對夫妻債務的規定主要側重離婚時的清償問題,并沒有過多涉及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處理規則。這一現象也直接導致夫妻的財產歸屬與債務承擔被放置于不同章節,造成體系上的分離。然而,這兩者都是財產法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對兩者的統一規定,才能保障夫妻財產權益、債權人利益與交易安全。
2.認定標準不一
根據我國《婚姻法》第41條的規定,“為夫妻共同生活”是判斷夫妻是否共同償還債務的標準。有學者將其概括為“所借債務目的推定制”,即只要所欠債務的用途是為了夫妻共同生活,即可推定為是男女雙方的共同債務。最高院在1993年頒布的《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意見》第17條也有相似規定。而2003年在最高院發布的《解釋(二)》中,第24條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配偶一方以個人名義的負債原則上認定為共同債務,除非兩個例外情況。這一規定以時間為判斷標準,顯然擴大了目的推定規則所確立的共同債務范圍。至此,《婚姻法》與司法解釋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給出了兩種不同的標準,導致法律適用的沖突,同類案件由于法官的不同價值取向產生了截然相反的判決結果,破壞了司法公正。
1.夫妻共同債務的償還原則是“共同償還”
根據民法原理,共同償還即債務人所負的債務為連帶債務,無論雙方是否有共同財產,均須共同償還;共同債務人對以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部分,以個人財產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由于共同債務是為家庭共同生活而發生,其與共同財產一樣具有共同共有的性質,實踐中不宜將共同財產絕對地分成均額等份,由夫妻各方按份承擔。因此,夫妻共同債務一般以夫妻共同財產償還,但雙方共同財產不足清償時,或者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時,或夫妻離婚時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應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經濟狀況、經濟能力及照顧女方和直接撫養子女一方的原則,判令雙方按一定比例承擔債務,或者讓具有較強經濟能力的一方單獨承擔。當然,由一方單獨承擔夫妻共同債務的,另一方仍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2.一方因其他違法行為所生之債
夫妻一方因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可能產生債務,一般情況下,除非是夫妻雙方共同進行或以夫妻雙方的名義進行的違法行為,任何一方個人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所產生的債務,債權人均不能視之為夫妻共同債務。對此類債務能否要求以夫妻共同財產償還,也應視違法犯罪活動帶來的主要收益是否為家庭或夫妻所分享而分別認定。如果認定為個人債務的,應以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償還,但行為人沒有個人財產而以夫妻共同財產償還的,根據責任自負的原則,無責任的一方可向對方追償。
我國婚姻立法對夫妻債務的規定存在矛盾與諸多不足,究其根源還是在于債權人與非舉債配偶之間、交易安全與家庭利益之間的沖突。當前社會注重交易安全與第三人的保護無可厚非,但維護婚姻家庭的穩定和夫妻個人的財產利益同樣值得重視。尤其在承認夫妻之間擁有獨立人格的當下,要求一方對配偶以個人名義締結的所有婚后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顯然有違公平。因此,用于共同生活依然是判斷夫妻共同債務的主要依據。家事代理與表見代理是認定共同債務的具體規則。由債務人承擔舉債是否服務于共同生活的證明責任更加公平。我國法定的婚后所得共同制是夫妻共同財產形成的基礎,也決定了共同債務的性質與清償規則。
[1]吳曉芳.當前婚姻家庭案件的疑難問題探析[J].人民司法,2010(1).
[2]熊學慶.婚姻期間夫妻一方借款的債務性質[J].人民司法,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