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
摘 要:近年來學生欺師問題日益嚴重,需要引起足夠關注。文章從符號互動理論視角分析師生沖突之學生欺師現象,探尋其原因,嘗試提出對策,即教師要與時俱進,樹立適當的自我概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創造角色體驗的機會;更好地了解學生,給予學生需要的關懷。作者的建議僅供參考,力求減少師生沖突,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
關鍵詞:符號互動理論;學生欺師;師生沖突;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關于學生打教師、辱罵教師甚至弒殺教師的新聞報道不斷出現,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學生欺師的問題在滋長。部分學生欺師行為嚴重威脅到教師的身心安全,給師生雙方、學校、家庭和社會帶來較大傷害,此類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
1.學生欺師
學生欺師,即學生欺侮教師的現象,是師生沖突的一種表現形式。根據攻擊性的嚴重程度,欺師行為可以被分為悖師、辱師、傷師、弒師等四種主要形式。學生欺師現象體現了師生關系的異化。學生欺師行為會產生多重消極影響。對教師而言,學生欺師對教師的身心造成了傷害,令教師對學生心灰意冷;對學生而言,欺師行為會惡化師生關系,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受教育質量;對學校而言,學生欺師行為會影響學校教師隊伍的穩定,也極易誤導學生,惡化學校風氣。因此,學生欺師問題不容忽視。
2.師生沖突
雖然學者們對師生沖突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達成了以下共識,即認為師生沖突是一種社會互動,互動的雙方具有不同程度的對抗性。師生沖突的過程一般包含以下四個步驟,即潛在的對立、認知和確認、行為實施和行為結果。
3.符號互動理論
符號互動理論屬于教育社會學流派。該理論認為,社會互動的媒介是符號,即個體與個體之間是通過符號來互動的,符號在社會互動中產生意義。承載意義的事物是符號,如語言、動作、情境和文字等。米德和布魯默是該理論的代表人物。該理論在發展過程中做出了以下貢獻:第一,闡述了自我概念的形成。米德認為,自我分成主我和客我。主我是個體自然形成的、未經社會化的本能沖動,而客我的特征則是社會化,是遵循社會規則、符合社會期待的。主我產生行為的沖動,客我控制行為的方向。第二,提出角色概念。個體通過角色扮演進行社會互動,同時也通過角色扮演,在互動中學習,從而形成自我概念。布魯默提出“角色領會”的概念,即個體通過體會他人的角色、獲得不同的視角從而實現更好地互動。第三,認為不同個體對符號意義的解讀不盡相同。符號互動包括對符號的解讀,不同人對符號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意義。個體互動遵循以下三個步驟:符號、解讀符號和反應,即個體先在互動中對符號做出個性化的解讀,然后根據其對符號意義的理解,做出相應的符號反應。
1.師生自我概念的失當
教師主我認為自己是師生互動中的主體,并且社會的道德規范、歷史傳統也肯定了教師客我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的自我概念是師生互動中的主導。在師生的符號互動中,教師掌握了主動權和話語權。教師的話語是強勢符號,學生的話語則是弱勢符號,師生互動一般表現為強勢話語符號對弱勢話語符號的控制。學生主我有反抗教師的沖動,客我會受到網絡世界的引導(如網絡游戲中的暴力因素、網絡輿論的不良導向等),認為反抗教師甚至采取暴力手段是無可厚非的。尤其是中小學生群體,缺乏鑒別力和自控力,在自我概念的形成階段更易受到不良影響,產生欺師行為。
2.教師角色與學生期待之間的落差
在師生互動中,學生對教師有理想的角色期待,當理想的角色落空之際,會影響雙方的表現行為,從而引發沖突。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對于學生學習上的督促成為師生互動常見的話題。有些教師主觀臆斷學生的需要和不足,給予不需要的關心與幫助;有些教師根本不知道學生需要什么,給予學生的不是人文性關懷,而是以提高學習成績為目的的制度性關懷或是冰冷的學習指導。學生對教師的角色期待得不到實現,學生長期以來體會到的是失望。當再次面對教師的角色行為時,學生不愿接受,會產生負面情緒,很可能引發師生沖突。
3.師生符號解讀的差異
師生對同一符號的不同解讀會引發沖突,導致學生欺師行為。符號互動理論指出,個體在互動中會對符號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因此不同個體對同一符號解讀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教師出于對學生的關心而對學生的督促、教誨很可能被學生解讀出不同的意義,從而引起不同的反應行為。有些學生認為這是教師對其的關心,此時學生解讀與教師解讀一致;有些學生認為教師只關心其學習,不關心生活、心理方面,會感到被忽視,此時學生解讀開始和教師解讀出現偏差;有些學生認為教師的此類關心是對其的強迫,是教師權威的濫用,會產生厭倦和逆反心理,此時學生解讀與教師解讀背道而馳,很可能引發學生欺師行為。
首先,教師要與時俱進,樹立適當的自我概念。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元的,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教師要抑制主我中成為師生互動主體的沖動,跟隨時代、社會發展的潮流,樹立師生雙主體的客我,在師生互動中與學生平等對話,減少教師符號對學生符號的強制控制,摒棄居高臨下給予、告誡的方式,采取平等溝通的方式,樹立適當的教師自我概念。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在信息化時代,有大量參差不齊的信息涌向學生。學生正處于自我概念形成的關鍵階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因此教師有義務對學生進行媒介素養、網絡素養的正確示范和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提高識別信息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班會活動或日常交流,了解學生的主我與客我,掌握其自我概念的發展階段、關注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過程。再次,教師要創造角色體驗的機會。符號互動理論認為,個體通過扮演不同角色來完善自身從而更好地進行社會互動。為了師生能夠更好地交往互動,師生可以進行角色互換活動,即讓學生體驗教師的責任、讓教師體驗學生的辛苦,如可以通過班會活動,進行角色互換體驗。最后,教師要更好地了解學生,給予學生所需要的關懷。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人有不同的心理狀態,不同個體對符號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因此,關懷和關心應當因人而異。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如了解學生的性格、家庭、人際關系,對事物的看法和態度等來給予學生所需要的關懷。教師給予學生的情感支持是意義巨大的,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承受巨大的學習壓力,學生更需要教師的人文性關懷,因此,教師應該尤其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生欺師是近年來日益凸顯的教育問題,雖然行為主體是學生,教師仍應該仔細、理智地反思自身去避免此類沖突。本文在符號互動理論的啟發下,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探尋學生欺師現象可能的原因,嘗試為教師群體提供一些可能的對策,力求教師在面對此問題時,能夠巧妙地應對,從而減少沖突的發生、更好地保護自己。師生關系是一個經典的話題,師生沖突問題不可避免。隨著時代變化,新問題不斷涌現,需要教師理性反思、積極行動,去化解沖突、構建和保持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1]程斯輝.師生關系的異化及其治理——基于“學生欺師”現象的檢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6):34-39.
[2]貢 勛.師生沖突的社會根源探析[J].江蘇教育研究,2016(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