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珠琴
摘要: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動力,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部分。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的提問,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課堂;提問;價值;有效
一、認識課堂提問的價值所在
課堂提問的教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提高學生自主活動能力。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中心展開的。教師課堂提問問題的預設應該以形成學生的自主活動為目標。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在課堂中師生展開互動,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學目標,求得學生的自主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能力的提升。
2.促進集體思維方式的形成。每一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存在,學生各自具有個性,但在集體學習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孤立地進行的,因為學習活動原本就是社會建構的過程。
3、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秩序的管理行為,可以維持正常有序的教學秩序,使學生的精力集中到數學教學上來。
總之,我們老師們要全面認識和發揮提問的教學價值,轉變以往提問過于偏重認知效益,忽視情感和行為效益的行動方式,強化提問在增進學生數學學習情感、經驗積累等方面的作用,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和諧發展。
二、反思我們的課堂提問
在我們的課堂中,師生一問一答,課堂上看似學生積極參與了。但低效重復式的提問,或不著邊際與要點的提問等等,學生的思維不但沒有得到啟發,而且教學效率低下。原因何在?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問題的提出,缺乏主體性
課堂教學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那么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是誰發現的,是誰提出的。愛因斯坦說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或模式去解決問題,而提出一個問題是站在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認識一個矛盾,沖破固有的思維方式而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問題。可見,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事實呢?我我們的課堂提問都由教師嚴格、有序的主導來控制著問題,教師課堂上一個一個提出,而學生只等待著教師的提問,并用一種標準答案來回答,這種一味地單相的教師問學生,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教師主導一切的做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依然沒有落實。
(二)問題的設計,缺乏探究性
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不能引導學生思考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現出學生的創造性。好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但很多時候我們為提問而提問,脫離學生實際。它不能使學生思維與教學產生共鳴,相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問題的解答,缺乏引導性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問題一提出,就忙著請學生回答。學生思考的時間太短了,對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問題,迫不及待地請另外的學生出馬,直到答對為止。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激勵、引導和啟發。
三、提高課堂有效提問的做法
(一)營造愉悅的問題情境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事實的存在,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一個懸念,讓學生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實物、實情入手,設計謎語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動畫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生活實際內容聯系起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從課堂走向生活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廣泛應用的過程。所以新課標要求我們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所以我們要重視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將枯燥的數學知識回歸并進行再創造的過程,由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這個大課堂中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再去發現或創造出來,因為生活中客觀存在著大量極有價值的數學現象。我們聯系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創造出現實而有效的課堂情景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才真正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生才會主動地去觀察、試驗、猜測、驗證與推理交流,切實體驗到知識再生的全過程,從而達到創建有效課堂的目的,讓學生不僅學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還體驗到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運用的重要價值。
(三)注意提問的循序漸進
問題由易到難,可以讓學生樹立信心,讓學生成功的心情感染更多的學生,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這是一條重要的原理,是說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后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課堂提問的難度應要適中,不宜過難,否則會使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在數學學習中有時會遇到思維難度較大的內容,要學生一下子得出結論難度較大。教學時,我們可以把這些難度大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分解成幾個適合學生回答的“小問題”。這一個個小問題圍繞著同一個知識點,由淺入深,相互聯系,使學生的思維按照一定的層次向縱深發展,從而對新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認識。
總之,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關系到整堂課的發展方向。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去展現自己。整堂課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每堂課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引導學生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