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萬莉
她叫曉丹,14歲,九年級學生,性格外向,活潑,在班上能團結同學,成績在班上前10名以前,當我向她了解是否被老師用暴力語言傷害過,他回答說:有,于是她向敘述了在八年級時上數學課上的一件事,因為分在快班(我們又稱尖子班),上課時老師們都覺得我們很聰明,有一天早上上數學課,因為沒聽懂,小聲的與同學低估了幾句,被老師發現,老師不問青紅皂白,開口就罵,有些同學不要以為你老實聰明,以為你不聽都懂,我就看不慣你不把老師放眼里的樣子,有本事你就別來上我的課,說實在的當時很委屈,很想解釋自己剛才的行為,但老師犀利的霸道的樣子,讓我內心產生了畏懼,不敢說了,心里突然憎惡起這老師來,怎么不問青紅皂白就批評人呢?對他教的學科也覺得興趣不濃了。我問她,你會一直記恨這老師嗎?她說:記恨談不上,但上他的課學習激情沒了,感受不到老師鼓勵的目光,我又問她:你覺得老師咋處理你能接受呢?她笑笑說:倘若老師能下課單獨跟我交流,給我一個機會解釋,我會反省自己的行為,我會更認真,聽完學生的敘述,我沉默了半天,我在思考身為教師,我們的語言可以毀滅一群嬌艷欲滴的鮮花,也可以和風細雨讓鮮花開得更嬌艷,“南風”效應也叫做“溫暖”效應,它來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則寓言。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大發威力,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鈕扣,繼而脫掉大衣。比賽結果是南風獲勝,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的需要,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這種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效應,被稱作“南風效應”。“南風效應”告訴我們:教師教育學生要講究方法,你大聲訓斥學生,甚至體罰,會使你“學生的大衣裹得更緊”;采用和風細雨式的“南風效應”的教育方法,你會輕而易舉地讓“學生脫掉大衣”,達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南風效應”告訴我們:溫暖勝于嚴寒。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則要求教師要尊重和關心學生,時刻以學生為本,多點“人情味”,多注意解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師愛的溫暖。
還有一例子:他叫小紅,九年級后進生,開學第二周才來的,性格有些內向,靦腆,與同學能順暢交流,在班上有鐵哥們,不愿與老師交流,但有點調皮搗蛋,甚至有時愛耍小聰明, 趁老師不注意搞些小動作,當老師發現時他就裝樣,一副認真聽課的樣子,說實在的,看到這種情況,我經常出口就罵,而且經常換做方言罵他,起初,他還聽,后來他直接無視我的存在,我很生氣,有一次,我單個把他叫到辦公室,了解他情況,并和風細雨的給他講道理,他想通了上課時不再抵觸,而且認真聽課了。教育這類軟硬不吃、“刀槍不入”的“差生”,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我覺得用“嚴厲”的方法十有八九是會失敗的,因為這些“差生”身上的許多不良習慣,是多年積累的結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豈能讓你教育一兩次,砍他“三板斧”即能湊效的?要說“嚴厲”,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哪種批評,哪種整治沒經歷過,說不定他們在學校幾年所經歷的“批斗”,比教師一輩子還要多呢!因此用通常“整治”的辦法是行不通的。但學生畢竟是學生,盡管表現有些“差”,但他們要求進步的愿望還是有的,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可,是人類的一般心理。只是他們的“外殼”比較堅硬,“嚴厲”而簡單的教育方法難以穿透,而用表揚的方法,一兩次也不易感化他們。因此教育這類學生,千萬別指望自己的感情投資馬上得到回報,而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采取長線投資,暖風長吹,金石一定為開。
教書生涯十幾年,通過不斷的總結,教育學生,魯莽,粗俗的語言換來的都是暫時的學生的寧靜,要讓他們內心真正接受,我認為與學生相處還是多運用南風效應,因此,運用“南風效應”時,個人認為要注意幾個要點:
一、要真誠鼓勵,不要虛假表揚
“感人心者莫乎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樹立人性化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信心,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一顆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在行為上激勵學生。我們老師也可以適當容忍學生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教育教學上的各種問題。試著用“徐徐的南風”去吹拂我們的學生,觸及他們的心靈,努力讓我的學生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瑟瑟的北風”只能激起學生的對立情緒和逆反心理,既不利規范其言行,也不利維護其身心。
“差生”在成長過程中,不是沒有得到過表揚,而是他們覺得有時老師對他們的表揚不真實。同樣一件事,有時“好生”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而“差生”反而受到老師的一種夸張的表揚,這在“差生”看來,是老師對他們的另一種歧視。其實這類學生心理最需要的是老師把他們放在一個集體中,然后對他們一視同仁和平等對待,而不是著意的關照。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對“差生”要多給予鼓勵,而不要動不動就給廉價的表揚。比如“差生”做了一些學生應該做的事情,可用“你下次應該還可以做得更好”的語句,而不用“你做得真好”這種過分的表揚語言。
二、要“南風”長吹,不要淺嘗輒止
“南風效應”對于問題學生的教育,說服往往勝于壓服,“微風細雨”勝過“狂風暴雨”。對于有問題的學生,教師更應該試試使用南風,它看起來平淡無奇,卻能觸及學生的心靈;刮起來缺乏力度,卻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差生”易反復,這是教育中最一般的規律。因此,教育“差生”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一種平常的心態。“差生”的一些不良行為和習慣,都是多年積累形成的,有一定的頑固性,因此他們不僅對教育中的“寒風”有很強的抵抗力,就是對“暖風”也有一定的麻木性與“不理癥”。教師如果不了解“差生”的這些特點,就很容易產生對自己的“轉差”工作失去信心,覺得自己投入那么多的情感了,卻得不到“差生”相應的回報,連一點轉好的跡象都沒有。其實“轉差”工作,與其它的所有事情一樣,在沒有達到一定的度和量時,事物的質是不起變化的。因此要使“差生”出現變化,教師一定要有一種耐心,保持“南風”長吹不停。只要這樣,“轉差”工作一定會取得你預期的效果。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個月,也可能是一年,但只要你不放棄信念,成功總是不遠的。教育不是萬能的,但它不可能無能。
總之,面對學生,我們應對他們多一份信任和尊重,多一點理解和寬容,多一些表揚和鼓勵,讓他們學會自省,學會成長。北風固然兇猛,但結果事與愿違;南風雖然徐徐,卻往往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