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英
小學語文,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語語文教育的特點。那么,在新課程改革下,如何才能把小學語文課教得“有滋有味”呢?
一、要使小學語文課具有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就是語文的文學蘊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 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方面的蘊味,也叫語文美。 所以,語文課要有濃厚的語文味。
語文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作者情感的美以及文章意境的美的過程。因此,要領悟語文的美,必須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超越語言,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理解見解,并將其轉化為智慧,最終積淀成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讓語文課具有語文味呢?
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復閱讀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謂“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在反復涵詠的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圍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有創意地去理解和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文學蘊味的贊賞和認同,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作欲,使其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如《新加坡街頭見聞》一課:由理解課題導入到引導學生品讀語言。結合第一部分“所見”,抓住描寫當時的天氣、路口的情況、小女孩的表現的諸如“傾盆大雨,既…也,一動不動,任憑,直到……”這些關鍵詞語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說出近義詞,并體會含義,讀出所表達的語氣,在結束本段教學時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全段的朗讀。第二部分“所聞”,從理解新加坡人怎么說,作者怎么想,發散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有關于別人遵守交通法規的事例,讓學生說一說。進而拋出實踐內容:在2008年的時候,寫一寫《北京街頭見聞》《奧運賽場見聞》。
二、要使小學語文課具有兒童味。
小學的語文是兒童的語。,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讓兒童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要培養兒童語文素養的自主性。
語文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借助文本給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師自始至終都應是學生實踐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要使語文課具有“兒童味”,必須突出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中得以體現。
如教學《王冕學畫》一課,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大雨過后,荷葉清水滴滴,水珠在花瓣上滾來滾去的畫面,我問學生“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結果不少學生做閉眼沉思狀,努力去想象美麗的荷花圖。一位學生沖出一句:“老師,我什么也沒看到!”此時,我并沒有訓斥那位學生,而是調整了一下教學,跟學生說:“那我們一起再去看看,再去聽聽吧。”然后播放有配樂的語文朗讀,讓學生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再次感受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還是那位學生,他說:“老師,現在我看到了,雨后的荷花真的很美,在陽光照耀下,碧綠的荷葉上水珠不但滾來滾去,還閃閃發亮!”。是啊,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就要讓兒童真情流露。
三、要使小學語文課具有個人味。
正所謂大自然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為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方面也是不盡相同的。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的教師個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學中,就上出情來,教出意來,讓學生在濃濃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師見多識廣、博學多才,善于引經據典、妙語連珠,教學中就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要使語文課具有個人味,每位教師都要善于發現和發揮自己教學上的優勢和特長。比如善畫的可以運用插畫的優勢;善讀的可以運用范讀的優勢;善唱的要可以用吟唱的優勢等等。
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里,“有滋有味”的語文課,就應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