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菲
摘 要:質量保障體系是院校質量管理得以常態化、標準化的重要機制,高職院校目前處于內涵提升階段,以質量提升為關鍵要素的教學診斷改進工作正在進行中。文章從質量保障體系的政策背景、制度保障和運行機制來分析目前高職院校在該體系建設過程中的實際情況,為下一步的工作改善提供借鑒。
關鍵詞:教學質量保障;制度;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高等職業教育經歷了體制改革、招生規模大擴張、基礎設施大建設,取得了規模性與基礎性的發展,辦學質量與內涵建設是現階段高職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近些年來,我國高職院校也在踐行這一發展思路。
2005年到2008年,教育部先后啟動了兩輪評估活動:2004 年教育部正式發布《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從2005年開始實施以規范管理為重點的“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2008年,教育部發布《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開展以內涵建設為重點的“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評估”。2015年至2016年,教育部先后啟動了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與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工作。2015 年 6 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2015年底,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要求所有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自此,全力推進“教學診改”成為當前職教戰線的中心工作之一。
(一)建立健全了相關的管理制度
1.實行院系“二級管理”,重心下移,簡政放權
例如,實行學院教育教學以系及專業管理為主的院系“二級管理”,重心下移,簡政放權,擴大系部辦學的自主權。二級院(系)部依照國家法律和學院的規章制度充分行使人、財、物等自主權,實行自我發展與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為了加強領導,強化考核,學院建立了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從建立到運行至今,初步建立了效率優先、強調業績、兼顧公平、鼓勵貢獻的分配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了系部和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了自主、規范、高效的管理新體制。
2.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組織二級院(系)開展專業(修)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新增多項教育教學管理和考核制度以規范教育教學全程及諸環節。學院制定了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辦法,辦法涉及組織與職責、頂崗實習安排、日常管理、總結考核與成績評定等具體內容,保證了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
3.推動薪酬制度改革,提高知識、技術技能和管理等要素的比重
以推動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學院新的薪酬分配制度加大了知識、技術技能和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力度,進一步發揮了薪酬分配的激勵作用,促進了隊伍建設,更促進了事業發展。新的薪酬分配制度體現了向教學一線,尤其是向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傾斜的原則,充分調動教學骨干、管理骨干為示范建設做貢獻的積極性、創造性。
4.建立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發揮學生在教學質量監控中作用
發揮學生主體在教學質量監控中的作用。通過學生教學信息員、各班級學習委員主動收集信息,學生網上評教,召開學生座談會,組織專項問卷調研,開展畢業生跟蹤調查等多種方式,收集教學質量信息,進行分析研究,提出改進的要求。
(二)圍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制定并完善了質量管理體系標準
1.完善一系列與內部質量體系相關的制度
項目建設期間,通過他查與自查等方式,進一步完善了教學基礎管理制度、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學籍管理制度、教材及文印管理制度、圖書、電教管理制度、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實驗室管理制度、課程建設與專業建設的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學科競賽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學生素質培養制度等與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相關的主要制度。
如鄭州某示范性高職院校,在建設期內,學校共完善和新出臺各項制度、辦法、工作流程及程序42項,其中兩次修改年度績效考核辦法,嘗試將服務保障人員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引入評價體系,取得良好效果。
2.制定和完善了質量管理體系標準
制定和完善了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結合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改革的新形勢,科學制定了滿足工學結合要求的專業(含專業方向)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核心課程標準和《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等一系列教學環節質量標準。
運用管理的系統方法,在ISO9001框架下,建立了包括《質量手冊》、程序文件和《規章制度匯編》等內容的一整套管理質量標準體系。為確保學校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切實實施,通過推行“精細化管理”和“執行力”建設,配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對現有崗位進行清理與識別,制定了各種崗位的《崗位工作質量標準》。
(三)深化內部運行機制
從項目運行機制方面,建立了指導與檢查制度、項目例會制度、項目監督機制、項目績效考核制度等,有效保障了示范專業建設的成效,得到了驗收專家的一致好評。
一是建立一元雙軌的運行機制,即職前學歷教育遵循教育規律,按照學校的要求進行運行管理,職后繼續教育遵循市場規律,按照公司化的要求進行管理。二是落實“三個循環”能力提升機制。學校建立以應用性科研項目為紐帶的“三個循環”能力提升機制,通過應用性科研項目的開發、實施,促進學校自身造血能力提升循環、師資能力提升循環、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循環,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三是實行分類績效考核。根據各部門的職能分工,確定年度工作目標,依據部門工作性質工作重點和需要解決的問題調整績效考核指標,設置KPI考核指標,部門完成任務情況作為薪酬分配的基礎。績效考核實行二級管理,學校考核部門,部門考核員工。教職工的薪酬由“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專項獎勵”構成,鼓勵多干多得,干好多得。
(四)完善二級督導運行機制,實施教學過程全面質量監控
1.實施二級教學督導運行機制
把握教學運行重點,結合階段教學中心工作,實施 “學院、教學單位”二級教學督導運行機制。建設以來,監控職責明晰,開展張弛有序,工作結合緊密。
一是學院主導控制力得到了加強,監控效能得到進一步發揮。質量管理辦公室作為教學督導實施職能部門,在分管教學副院長領導下,負責按照學院重點教學工作安排和教學質量監控工作的相關要求,開展常規和專項督導活動,指導作用明顯。
二是教學單位自查自糾力度加大,自我控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單位教學內部在本單位分管教學副院長指導下開展教學督導工作,配合教學科開展與階段教學重點工作相結合的有針對性的檢查和專項督導,各項教學工作質量提升明顯。
三是健全信息管理制度,實施教學工作適時調控。通過收集、整理任課教師、學生與工勤人員提交的對教學管理、教學運行和教學設備設施等方面意見和建議,核查后落實有效信息,實現了教學的適時調控,保障了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
四是建立了持續改進的質量預警與反饋調控機制。構建了質量反饋信息平臺,對發現的問題堅持三不放過:“查找不到問題的原因不放過,不制定糾正措施不放過,糾正措施不驗證有效不放過”,確保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形成良好的質量預警機制。
2.自我循環機制
通過專職、兼職督導員和學生信息員三支隊伍的運作,形成了三個層次的閉環,以達到自我完善、持續改進教學質量的目的。閉環的運行情況具體如下:
學校層次的閉環。學校通過校領導、質管處、教務處等進行日常教學及實踐各環節的檢查與抽查、每學期一次的內部審核、專職督導員聽課、校領導或職能部門調研、校長接待日、各項專項檢查、上級部門的檢查反饋、通過收集畢業生及用人單位意見等,將所發現的問題進行通報與督促整改,并跟蹤改進結果,形成校一級閉環。
二級學院層次的閉環。各學院通過兼職督導員聽課、學生信息員意見收集、學生座談會或學生訪談、日常教學運行情況檢查、學期初學期中和學期末的專項檢查、內部審核等形式進行自我檢查,并針對結果進行跟蹤改進,形成二級學院級閉環。
教師層次的閉環。各教研室監控每個教師的教學準備情況、教學實施情況、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執行情況、每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報二級學院批準后執行并跟蹤改進結果,形成教師層次的閉環。
正是這種不斷自我督導、自我診斷、自我改進提高的循環,才不斷促進了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通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重構與運行,有力地推動了各院校的教學管理精細化和規范化進程,對廣大教師提升整體雙師水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極大地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使院校的社會服務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通過示范校、骨干校建設,構建了各方、各層次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將ISO9000的管理理念、方法與現代大學制度相結合,建立以學校為核心,由教育行政主管理部門引導,行業企業和學生參與,通過學校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實施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該體系以質量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為核心,解決了育人和用人雙方的人才標準互認以及學校內部管理與外部市場平滑對接的關鍵問題,提升了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同時,配套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質量管理制度,明確了各環節的主要監控點和監控措施。
通過示范校、骨干校建設,建立了“標準化”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基礎上,引入企業“標準化”建設理念,建立“標準化”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形成了以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三大標準為依托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將就業水平和企業滿意度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指標,充分發揮學校在教學質量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升格為技術標準中的專業標準,以技術標準為主體、管理標準為支撐、工作標準為保障,通過三大標準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實施、評價形成一套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的完整體系,保障了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管理標準覆蓋學校教學管理各個方面,工作標準覆蓋學校各層級各崗位,體現了學校管理的規范性和一致性,從管理手段上完善了政府主導、學校主體、企業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一)要建立常態化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現階段,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正在高職院校中如火如荼地開展。診改工作開展的目的和初衷是學校根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這五個層面的自查與改革,并以信息化平臺的構建與運行為依托,通過各層面數據的采集與運用,推動在“互聯網+”時代下的校園信息化建設,其目的也是為了形成可持續性的、常態化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因此,建立常態化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這不同于以往的評估,過去我們開展的評估是對學校辦學質量的一種評價,是靜態的、終止的;而診斷與改進是常態化的、動態的螺旋式的診斷、改進、提升和發展,是對學校內部質量保障能力的評價,是內在的、個性的、全過程的。其目的不是拿數據說話,而是改進,為了促進教學系統的優化,促進教育活動取得實效。要想實現這種 “常態化”,就必須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來實現準確高效便捷的常態化采集,及時掌握和分析人才培養工作狀況,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隨時進行評價、反饋、改進和提高。
(二)聚焦到人才培養質量上
人才培養質量永遠是學校辦學的核心工作,因此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核心要落在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上。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到以學生為本,把教學作為重點。要著重加強學生個體的認識、情感、興趣、特征、意識、品質等個體發展程度,幫助學生實現個體成長。
(三)建立和完善良性運行機制
制度與機制的建立是一個體系運行不可或缺的部分,制度的建立和實施不是完全靜止的,是在不斷動態調整過程中逐步改進與完善的。機制是制度運行產生的,機制一旦形成能幫助制度更好地實施與各環節的有序運行。重要的是其動態性。各項規章制度要不斷修訂與完善,要與時俱進,否則,機制很難實現良性且持久運行。
[1]刁益韶,王 霞.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J].職教論壇,2015(6).
[2]項 捷.集團化辦學視野下的高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5(2).
[3]田 申,何金祥.高職院校內部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與制度建設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4(12).
[4]張 震.構建以系部為主體的高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探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5(4).
[5]李君實.中高職銜接機制下學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特殊性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