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成
摘要:C語言是一門計算機常用語言,兼具高級語言與低級語言的優點,非常適合系統軟件的編寫。在信息時代的今天,C語言應該是每一位大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在C語言教學中,經過不斷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摸索,總結出了C語言的學習和教學的經驗和方法。
關鍵詞:C語言;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評價
一、項目教學法簡介
1.1什么是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項目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一般分為五個階段,即下達任務、計劃制定、項目實施、效果展示、項目評價。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每一個項目分成若干個課題,每一個課題可以作為一個教學小單元來組織教學。下達任務階段,教師布置任務,幫助學生理解任務要求;計劃制定階段,學生一般以小組方式工作,尋找與任務相關的信息,制定學習(工作)計劃;項目實施階段,學生根據計劃完成設計與模擬,做好有關文字記錄;效果展示階段,學生采取各種手段展示出任務完成的效果;項目評價階段,學生自我評價、其他同學評價、教師評價。整個的教學過程,就是以學生動手為主,教師的作用就是一個被咨詢者,回答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這種互動過程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2項目教學法的特點
項目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以項目為主線展開,把相關的知識點融入到項目的各個環節中,它具有如下特點:
1)項目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從項目計劃的制定、項目的實施到項目的驗收與評估都是以學生作為主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完成與專業相關的具體工作任務,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
2)項目內容與企業實際緊密結合。項目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按照真實性學習理論,以來源于企業的項目為載體組織項目課程,最大限度地發揮項目課程的功能,使學生了解真實的企業工作過程。
3)項目結果是學生完成的作品。從項目的計劃、實施到驗收都是圍繞作品展開的,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在效果展示階段,學生可采取各種手段展示其按任務要求完成的作品和學習效果。
二、教學現狀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C語言語法、語義較多,概念抽象,運用靈活, 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編程套路。目前,在教學中常采用課堂知識點講授法、程序實例演示分析法、編程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按照教材中的章節和相應的程序實例來完成教學任務。課堂講授中,采用多媒體講解理論知識,由于內容抽象,難點多,很多 學生難以掌握課堂的知識點。上機練習中,學生獨立編寫程序的能力明顯不足。因此怎樣提高學生學習C語言興趣,培養一定的程序設計能力是高校C 語言教學中一直探討的問題。目前,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三、C語言項目教學實施的方法與過程
項目教學是一個能靈活應用各種學習方式、能發揮學習者潛能的分布式開放系統。其教學過程強調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是一種信息互動與形成完善的學習過程。為此,我們在 C 語言項目教學實施過程中采取了階梯式逐級提高的學習模式。
四、項目教學法在C語言課的應用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這樣實施,首先教師對該項目進行需求分析,并給出演示,然后按學生的興趣給他們分配任務,以劃分小組的形式,設計項目,使用模塊化的方法, 每個組員完成一個較小的獨立模塊,協作學習,并最終以項目的總體完成情況來評定學生是否達到教學任務的方法。
4.1基本環節
在C語言教學過程中,由于該語言是初學者的入門語言,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后續其他課程,像數據結構,操作系統,數據庫,應用程序開發等的學習,所以這課程顯得尤為重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轉入以項目引導教學,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興趣度,讓學生發揮更大的主動性,有著重要意義。
在開展項目教學法的時,確立合適的項目是一個關鍵。項目教學法的教學過程在于師生共同完成一個實際而有意義的項目開發,思考,最終定出一個詳細的解決方案,編碼實現。另外,模塊與模塊之間的聯系程序需各組員之間進行協商,讓整個項目能工作良好,減少不協調的現象出現。這樣分工合作,人人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組內合作是開展項目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而教師從傳統教學模式中知識的灌輸者和技能的傳授者轉換為在項目教學中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其主要任務包括:
(1)設計整個項目的功能,總體的框架及各個模塊之間的連接函數。
(2)設計各個子模塊的大體功能。
(3)整個項目的展示,演示。
4.2項目的實施與啟發式學習相結合的教學過程
使用軟件工程的理論和思路進行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強調學生動手能力和興趣的提高。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把握整個項目進展情況,進度。教師的教學過程如下:
(1)對項目進行模塊化,分成多個子模塊,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讓每組的小組長把各模塊的任務協調分配到每位組員。在這過程中,教師把握住方向,主動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讓他們共同討論, 解決相關的難點,培養小組的團隊意識、創新精神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時對每個階段完成的項目進行總結,解決可能存在的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更深理解,也為下階段項目完成作好準備。
(2)圍繞項目的模塊特征,引發學生思考該模塊需要的知識,把需要的相應技術難點滲透到教學中。比如要編寫具體某個模塊程序要用到哪些章節的知識點,如何應用這些知識點。
(3)根據學生所學的知識,引導小組內自行解決具體的問題,設計出解決方案,以及程序的具體說明,并讓小組成員編碼實現相應的功能模塊。教師應該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適時對他們進行指導,引導學生之間討論遇到的困難。同時提出“養成良好編程習慣”的教學要求,強調程序的可讀性和規范性。要求程序的提示語言清晰明確, 界面美觀并且適用。同時記錄學生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下一步項目進展的評估和總結作準備。
結束語:培養學生學習C語言的興趣,引導學生多讀程序,鼓勵學生進行實踐上機練習,采用多種方法編寫程序。同時也要鼓勵學生進行思考、比較,總結C語言中的知識點,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所改善,但是隨著教材的深入,知識點的復雜,學生的學習效果仍然不能保證,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改善。
參考文獻:
[1]徐曉偉.“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方法改革探折.軟件導刊.2014.07.
[2]廖秋香.C語言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梧州學院學報.2013.08.
[3]蔡曉麗.計算機C語言實驗教學改革探討.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