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成明
摘要:語文學科是其它學科學習的基礎,學生的語文素養關系到學生學習主體能動性是否充分發揮,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教師的素養,諸如教學技能素養、知識方面的素養,以及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素養,都必須高于學生的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師素養養成能力提升高效課堂
語文學科是學生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它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工具,它具有語言文字規范的實用工具性,又具有文化藝術性。因此,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學生要想學好語文,就必須掌握學習語文這門課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要求語文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興趣,組織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獲取語文知識,增強語文學習能力,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語文教師的自身素養的提升。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如何提升語文教師的素養,來談談自己的認識與做法。
一、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新課程下的語文素養的真正含義。
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師應該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所謂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指語文教師應該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能力,在組織學生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能夠將語文課本的編排體系整體把握,并能結合班上學生的語文知識方面的實際情況和語文能力方面的情況,對語文教材進行有效整合;同時,語文教師在文學素養方面,也需有其較強的能力;在語文教師語言方面,能夠使用比較流利的普通話來組織學生學習活動;語文教師的教態親切、自然,書寫的粉筆字美麗而又大方;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對學生學習語文的觀察與結果,教師能夠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與鼓勵。
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可以劃分為語言的素養、語文素養、文學素養、學科教學素養等;其中語言素養,要求語文教師既能運用課堂語言講解,也能面對教材書面語言朗讀;語文素養,主要指語言文字的知識與相關常識。要具備一定的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理論的基本知識,對于各種文體要有準確把握的能力;文學素養,文學是語文課堂重要的組成部分,會讓教師情感與語言有了豐沛富饒的土地,能感染與熏陶學生,是其學習與模仿的對象;學科教學素養,要求語文教師能夠解析文本,諳熟學情,有效駕馭課堂,把握課堂節奏,科學評價等等,對課堂教學很重要。
二、語文教師要運用新課程理念,不斷更新自己的語文知識,強化知識素養的提升。
由于語文學科的基礎地位所決定,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語文知識,甚至要學習達到掌握語文較前沿的知識,正如俗話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就含有這個道理。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活動具有高效性,就需要語文教師有較強的雄厚的語文知識功底,要掌握語文大教育思想,去組織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介于語文學科的特殊位置,所涉及的知識面要是遍及各個方面,比如語文教師要知曉祖國的大江南北的風土人情,上至天理,下知地理,力求語文教師就是百科全書,里面有學生想知道的東西,教師能夠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學生。
語文教師要認識到新課程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的傳承者,而應該定位于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倡導者,為了實現這一角色的徹底得到轉變,就需要語文教師具有扎實的知識素養,才能使自己在語文課堂上信手拈來,最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第三,語文教師語文知識素養的養成,需要語文教師閱讀大量的專業書籍,諸如中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史、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以及有關寫作方面的專業知識等;同時,語文教師除了有關語文學科方面的專業知識外,還應該具備其它學科知識,才能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基礎地位。只有這樣語文老師“廣讀天下書,行走萬里路”,才能有實力成就知識性的堅強堡壘的智慧教師,才能體現出風度翩翩的德育教師,才能組織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翱翔獲取知識的真諦。
三、語文教師要做到經常性進行教學反思,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不再是獨霸課堂的主宰者,而是將課堂交給學生自己去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習語文活動中,與學生共同學習,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發揮主導與引領作用。
教師要經常性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去反思去提煉,一方面要對自己教學組織活動中的成功之處就進行反思,另一方面也要對自己組織教學活動失誤或存在不足的地方進行反思;同時,語文教師要對教學環節的預設進行反思,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創新能力進行反思,反思過后,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修正教學導案。其次,語文教師要找到反思的切入點。可以從懷疑教學過程中的疑問之處去反思,從轉換立場處去反思,從轉換知識系統、學科領域處去反思,轉換時空處去反思,從假設性問題處去反思,從聯系對比處反思從事物本質處去反思等等。
語文教師要注意反思要到位,要起到促進教學手段的更新。即注意反思的落腳點要找準,要注意反思的整體化,要針對教學環節的各個部分,要體現反思的實踐性、可操作性,要關注反思的發展性。因此,反思不僅僅只是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反思,還應該具有對“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學習,學習后的再反思,才能促進教師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
四、語文教師要發展同伴互助,共同研究提升自己。
新課程下的教學研究需要語文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并針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找出來與同行共同探討。新型的研究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校本教研,它作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重要方式,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基本途徑,語文教師集體性的探討與研究可以集縱多的語文教師的智慧,進行有效的活動交流,才能領悟新課改的精髓,達到語文教師互動合作,共同發展。
總之,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不斷進取,正確掌握語文學科的特點,運用新課程理念去精心組織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并督促學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積極主動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要力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語文教師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談對語文教師素養的認識,《新課程(下)》,2011年04期,屈海霞
[2]提高教師語文素養:做有魅力的語文教師,《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年15期,楊峽
[3]淺談中學語文教師的素養,《中國校外教育》2009年S3期,蔣秀玲
[4]試論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養美,《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6期,閆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