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歡
摘要:《指南》中提出:幼兒的學習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學習性區(qū)域活動是一種屬于幼兒的自主活動形式,它是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以操作、擺弄為途徑的自主性學習活動,是幼兒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一種獨特方式,教師應該注重活動形式的趣味化、生動化,在此基礎上作出正確的指導與規(guī)范,進一步提高區(qū)域活動開展的總體水平。為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精神,指導并促進幼兒園區(qū)域活動的開展,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本文在研究中就結合教學經驗,探討了應該如何組織高效學習型區(qū)域活動,推動學習性區(qū)域活動的靈活開展。
關鍵詞:組織提升;學習性區(qū)域活動
一、師生共議,敲定主題
開展學習性區(qū)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利用豐富主題活動,讓幼兒能夠自主融入到活動之中,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到更為多元全面的知識。因此,教師首先就要更新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改變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將游戲與學習性區(qū)域活動的開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另外,教師還應該充分調動幼兒在主題設計方面的能動性,把握主體學習成長需求的同時,共同研討活動主題。
以《動物王國》主題活動的確立為例:主題確立之前,我先組織孩子們進行討論,動物世界里有哪些可愛的、兇猛的動物呢?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常識與所見所聞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這時我在美工區(qū)域內投放了橡皮泥、彩紙、彩筆等不同的用具材料,讓孩子們在明確的主題之下開展豐富的學習性區(qū)域活動。有的孩子會用橡皮泥來捏制狐貍、小白兔等動物,有的孩子則用彩紙折疊出了小青蛙、小天鵝等不同的動物。這些捏制、折疊與繪畫等操作充分滿足了幼兒動手操作的需要,很多孩子在開展主題活動時都有著強烈的興趣,爭著要做出可愛的動物。在孩子們完成了自己的動手操作之后,按照動物的生活習性繼續(xù)對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對游戲化的學習性區(qū)域活動進行了進一步的延伸。
主題設定的過程中,教師既需要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尊重孩子們的意見動向,同時還應該從全局入手,做出正確的引導,避免出現游戲化學習性區(qū)域活動開展無序的情況發(fā)生。
二、循序投放,激活內驅
組織開展游戲化的學習性區(qū)域活動時,教師應該在明確主題的基礎上,根據活動內容的層層深入,進行動態(tài)化、遞進式的材料投放。這是因為幼兒對于某一種材料隨著其接觸程度的增加興趣也會逐漸減弱,教師可根據活動的設計、教育的目標、游戲情節(jié)的推進,對投放的材料進行適當性的增減與調整,不斷激活幼兒的挑戰(zhàn)興趣,調動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參與意識。
比如科學區(qū)“糖怎么不見了”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小實驗之中,我們班是如何開展的呢?第一階段:孩子將糖放入杯中攪拌,他們很快就會發(fā)現糖在熱水中溶化,并在攪拌的過程中慢慢地消失。這時候孩子們討論糖怎么不見了?第二階段:糖粉和糖塊融化的速度是否一樣?小朋友繼續(xù)操作,分別把糖粉和糖塊放入水中攪拌,發(fā)現糖分一下就融化了。而糖塊融化的很慢,小朋友們等了很久還經常時不時的去攪拌糖塊,有孩子發(fā)現攪拌后融化的好像快一點。總結答案:糖粉融化的很快;大塊的糖果需要更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多攪拌大塊的糖在水里融化的速度也會變快!第三階段:還有哪些東西能在水中消失?經過操作,還有奶粉、鹽、味精等都能融化在水中。將這些東西提供在科學區(qū)里,孩子們躍躍欲試非常希望能夠參與到科學區(qū)域活動之中。孩子們在檢驗這些事物是否能夠融化在水中產生疑問:冷水和熱水又會產生什么不同的效果?熱水的溫度是否影響物體融化的速度?這是操作的進一步提升,讓孩子們自己參與游戲活動,融入自己的生活經驗。在這種材料的循序投放下,游戲活動得到了階段性的開展,也讓學習性區(qū)域活動的開展變得生動起來,活動的內容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拓展。
投放變化性的材料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靈活捕捉孩子們的情感變化、認知變化,不斷調整材料的難度,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在游戲實踐的過程中體驗玩中學的快樂。
三、隨機指導,鼓勵創(chuàng)新
新《綱要》要求: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給予巧妙的點撥,形成合作探究的師生互動。開展學習性區(qū)域活動時,既需要關注幼兒的主動參與情況,同時還要強調教師的協(xié)助指導情況。雖然這種活動從總體上來看是自由的,教師也需要完全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學會放手讓幼兒自主開展活動,但是教師也應該在恰當的時機給予孩子適當的啟發(fā)、引導與激勵,這樣才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發(fā)現總結的機會。
比如活動“蜘蛛織網”中,教師提供了細繩、扭扭棒、插有安全釘的泡沫板、數字卡等,以讓幼兒嘗試在泡沫板上“織蜘蛛網”。實際操作中,有的幼兒只是關注將釘子繞滿,有的幼兒能邊繞邊數,也有的幼兒會先選一個數字再按相應數量“織網”,還有的幼兒會設法選擇能繞得長、繞得多的繩子,更有幼兒在多次操作后發(fā)現織出的“蜘蛛網”會呈現不同的形狀和圖案……在這樣的探究和操作中,幼兒獲得了關于數數、對應、單位、估算、空間認知等多方面的經驗。
從活動的本質屬性來看,教師在選擇與設計數學區(qū)域活動材料時只關注操作性是遠遠不夠的,更應關注探究性。
四、過程評價,正面激勵
隨著游戲化學習性區(qū)域活動的推進,幼兒的學習能力、綜合素質也得到了全面成長,對此教師應該注重過程性的評價,在游戲的過程中對幼兒的情況進行及時掌控,從而做出準確評價。
如“創(chuàng)意服飾”美工活動,有孩子運用一些廢棄的報紙、紙巾、飲料瓶蓋作為原材料來制作服裝,鼓勵時提出疑問:“你是怎么想到用這些廢舊的材料來制作服裝呢?”原來孩子外出游玩時媽媽用廢報紙折了一個垃圾盒給了她啟發(fā),覺得我也可以用這些材料制作衣服。這種方式充分調動了孩子的語言表達積極性與能力。創(chuàng)作時幼兒難免失手,作為教師可以鼓勵幼兒不氣餒,可以作一朵漂亮的花貼上去或者畫點花紋進行遮蓋。這種鼓勵與評價不僅能夠讓孩子發(fā)現問題,同時也能讓孩子自己思索問題的解決方式,為下次區(qū)域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評價活動中,不僅需要開展以教師為主的評價,還應該鼓勵孩子進行相互評價,這樣才能讓孩子自己發(fā)現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而發(fā)揮評價的激勵與引導作用,促進學習性區(qū)域活動的高效開展。
總而言之,學習性區(qū)域活動的開展不能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教師應該以動態(tài)化、系統(tǒng)化、生動化為原則,豐富學習性區(qū)域活動的開展模式,將其與游戲活動有機融合在一起,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另外,教師在此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幼兒主體地位的關注程度,尋找區(qū)域活動與幼兒成長之間的契合點,從幼兒身心發(fā)展需求入手,進一步推動學習型區(qū)域活動的有序開展,為幼兒的成長構建新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施夢佳.讓環(huán)境激起“探究”之浪——幼兒園學習性區(qū)域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J].讀與寫,2015(02).
[2]徐艷貞,楊新好.幼兒園區(qū)域活動中兒童行為的觀察與評價[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03).
[3]馬麗雯.幼兒游戲的好伙伴——學習性區(qū)域活動[J].才智,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