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俏玲
摘要: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的讀, 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落實以讀為本。
鍵詞詞:小學;閱讀教學;朗讀
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主,真實感悟,顯得尤為重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學最本質的環節就是閱讀教學。“課堂上沒有讀書聲是語文教學的悲哀,課堂上只有讀書聲則是語文教學的倒退。”這是朗讀與感悟的辯證統一關系,這是書聲與靜思、默想的結合。閱讀教學以讀為主,把讀貫穿于教學始終,在讀中感悟,悟中誦讀,這就是閱讀教學的靈魂所在。
一、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
指導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因此,我們不能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塞給學生,要學生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而應該根據教材特點, 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又活潑地學習,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探索中領悟到學習方法。如: 教學《珍貴的教科書》一課,在理解“那捆用生命換來的教科書和指導員沒有說完的話,一直激勵著我前進。”一句時, 向學生滲透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 引發學生思考:指導員沒有說完的話是什么?學生一定會聯想到指導員用生命換來教科書的情景, 他話未說完就犧牲了的情景; 他們也一定想像得出指導員沒有說完的話是什么。這樣, 不但再現了課文內容, 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指導學生讀書要翻前看后, 讀后想前, 上下聯系, 整體感知, 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 逐步掌握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
二、在誦讀中培養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 內容無所不包,“可以說是集自然人文科學之大成。其中到處都埋藏著形式美、邏輯美、形象美、思想美、性格美以及意境美等等, 需要我們細心地發掘。”審美能力的基礎是審美的感知力。要讓學生用獨特的眼光去發現美, 感知美的存在, 讀是前提條件。只有學生“真正地去感覺它, 去獲得直接的感覺印象……才可能逐步發展出具有高度精神性的、健全的審美能力。”因而當今閱讀教學提倡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 棄繁瑣的分析, 讓學生對文章有整體的把握, 從中感受到文章中各種形態的美。美國藝術心理學家阿恩海姆說:“無論在什么情況下, 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體或統一結構, 就永遠也不能創造和欣賞作品。”我國自古也有“讀書百遍, 其意自見”的說法, 這都說明了讀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學中, 當學生最初接觸到一篇文章時, 可以讓學生通過輕聲自由
讀、默讀等形式, 對文章內容有初步的、整體的了解。然后, 再通過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品讀去發現文章中美的因素, 并把感情傾注于讀之中, 達到“物我合一”的最佳境界。如我在教《趵突泉》一文時, 先布置學生通讀全文, 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感受到的趵突泉是什么樣的。這樣學生知道了趵突泉是由三個大泉和許多個小泉組成的, 對趵突泉有了整體的感知。接著, 在優美的音樂襯托下, 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學生一邊聽一邊欣賞多媒體課件, 立刻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 仿佛此時此刻自己正站在趵突泉邊, 領略著大自然的神奇和偉大, 同時, 把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有表情地讀出來, 與同學共享讀書的快樂。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發現了自然的美、自然的偉大及漢語言獨特的魅力, 而這種審美的感知力在日后不斷的練習中也得到了鞏固、發展。況且, 朗讀本身就是一種語言的藝術, 那抑揚頓挫的語調、流暢的韻律本身就給人以美的享受, 再加上學生讀時先出于口, 再入于耳, 然后感悟于心的過程, 都能激起學生的審美情感, 提高審美能力。
三、抓住重點, 理解性閱讀
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把這些知識細細地全部消化吸收, 是不符合學習規律的, 應該大力提倡一課一得, 要讓學生每節課真正有一點實在的收獲, 哪怕是一個詞語的理解, 一句話的含義, 一段課文的背誦,或者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應該允許學生在頭腦中有不太明了的東西, 有一些模糊的認識。如何確立重點并抓住重點讓學生進行理解性朗讀呢?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啟發學生進行理解性朗讀。
1.啟發讀準語氣。低年級課文中有許多生動有趣的小故事, 這些小故事中一般有人物的對話及人物的心理敘述。這些對話和敘述能夠很好地體現人物的特點, 這就是課文的重點學生試用溫和的語氣讀, 師生予以評價; 齊讀小羊的話, 體會小羊的特點。以上教學以朗讀為主線, 把朗讀、思維、表達融為一體, 指導學生很好地感悟了小羊的特點。
2.啟發讀好重音。一個句子重音不同, 表達的意思也就不同。在閱讀教學中要啟發學生讀好重音, 準確地理解句義, 如 《小蝌蚪找媽媽》一文中小青蛙同烏龜的對話, 就體現出烏龜同青不同之處。此處,只要引導學生把握好重音, 就會順利地理解課文內容。含義,從而實現 “自能讀書,不待師講”的目標。
3.啟發把握語速與語調。語速的快慢、語調的抑揚頓挫直接影響著感情的表達, 學生能用合適的語速語調朗讀課文, 意味著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一般來說, 高興激動時用高昂的語調, 悲傷難過時用低沉的語調, 突發情況、激烈的場面語速快一些, 自然的敘述語速平緩一些, 有時還需要交叉運用, 如 《丑小鴨》一文的最后一句: “原來我不是丑小鴨, 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鵝呀! ”這句話真實地再現了丑小鴨驚訝、興奮、激動的心境, 是丑小鴨歷經不幸后理想實現的美好結局。教學時可這樣來啟發學生: 默讀課文, 畫出寫丑小鴨心里想法的句子; 自由嘗試朗讀、體會丑小鴨的心情; 比賽性朗讀。通過比較,啟發學生懷著激動的心情, 用高昂的語調, 較快的語速朗讀, 這樣教學以朗讀作為理解體會的主要手段, 讓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自己辨別領悟丑小鴨當時的心境, 真正應驗 “書讀百遍, 其意自見”的古今共識。
總之,學會感謝學生可收到多方面的效益,老師的感謝,猶如為學生送去一片陽光,我們的學生會在感謝的沐浴下,更加快樂地成長。讓我們學會感謝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