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邦是一位杰出的音樂家,他將自己的全部才華、情感和思想獻給了鋼琴藝術,在音樂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創作絕大多數為鋼琴作品,體裁十分廣泛,有協奏曲、奏鳴曲、敘事曲、諧謔曲、波羅乃茲舞曲、幻想曲、夜曲、前奏曲、練習曲、圓舞曲、即興曲等,這些作品在鋼琴音樂發展史中占有獨特的位置。肖邦的音樂風格獨一無二,他以異乎尋常的個性和創造力,開創了鋼琴創作的新風格、新學派,以卓越的才華為鋼琴藝術寶庫增添了至今任令世人矚目的藝術珍品。
關鍵詞:肖邦;音樂體裁;音樂風格
一、肖邦的音樂體裁
肖邦的創作主要是器樂作品,且幾乎全部集中在鋼琴音樂這一領域,所涉及的體裁包括小型的前奏曲、練習曲,夜曲、圓舞曲和幻想曲;大型的諧謔曲和敘事曲;傳統的奏鳴曲、協奏曲和具有波蘭民族風格特性的瑪祖卡舞曲、波羅乃茲舞曲等。在這些不同的體裁中,音樂表現的內容和形式各異,表現手段各具特色,形成了肖邦獨有的風格。 本文將重點闡述肖邦風格迥異的三種舞曲,即圓舞曲、瑪祖卡舞曲以及波羅乃茲舞曲。
(一)三種舞曲的相同之處
圓舞曲、瑪祖卡舞曲以及波羅乃茲舞曲都是以三拍子為主的舞曲,部分舞曲在風格上仍然表現出傳統性,在伴奏上使用簡單明了的三拍子節奏,而在和弦上則使用簡明的功能性和聲。同時,肖邦經過不斷的努力創作使三種舞曲的題材形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使之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三種舞曲不是用于當時社會下的伴奏社交性舞曲,而是從欣賞的角度進行樂器表演的鋼琴舞曲。三種舞曲都有一些相同的氣質,音樂豐富靈活,引人入勝。肖邦以浪漫主義為基礎加之自己特有的音樂語言,將高超復雜的音樂技巧與柔美的詩意結合起來,從而使得舞曲中蘊含的民族性與音樂性充分地展現。
(二)三種舞曲的不同之處
1.圓舞曲最早起源于14世紀奧地利北部的一種民間舞蹈――連德勒舞,在17、18世紀多用于城市中的社交舞會上,到了19世紀則流行于歐洲的各個國家,直至后來演變為圓舞曲。
肖邦創作的圓舞曲蘊含著自身獨有的特色,他曾兩次去往被稱作圓舞曲之鄉的維也納,近距離地領會圓舞曲的特色,這也對他后期圓舞曲的創作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肖邦在巴黎那段時間創作的圓舞曲與當時沙龍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舞曲中體現出了沙龍所具有的鮮艷的色彩與嬌姿的媚態。肖邦一生創作的圓舞曲以性質為標準可分為“華麗性的”與“抒情性的”,氣氛熱烈而活躍,速度較快,力度對比夸張。例如:肖邦與1830年11月至1831年7月在維也納期間所寫的著名的《降E大調輝煌的大圓舞曲》(Op. 18),此曲具有節日舞曲的熱烈氣氛和技術輝煌的音樂會曲性質,節奏鮮明,充滿了多姿多彩的情趣,是肖邦最優秀的技巧性圓舞曲。而抒情性圓舞曲旋律較適于歌唱音樂線條柔美流暢,速度平穩,表現為一種內在的含蓄情感。
2.瑪祖卡起源于波蘭馬索維亞省的一種三拍子民間舞曲。肖邦以三種波蘭民間舞曲(瑪祖爾舞曲、摩亞維亞克舞曲、奧別列克舞曲)為基礎而創作,其中以瑪祖爾的形式最多。
肖邦共創作了58首瑪祖卡舞曲,自然而微妙地再現了波蘭民間舞曲的節奏、旋律甚至結構。樂曲的特征是強拍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上,活潑矯健、感情奔放、歡快熱情、節奏強烈而多變,情感的變化豐富多彩,和聲、調式更是獨出心裁,特別是波蘭民間音樂特有的“利第亞”增四度的應用。肖邦通過自己的創作,使瑪祖卡舞曲成為獨立的音樂會演奏的作品,是作者受民族音樂的熏陶而寫成的浪漫主義音樂的最佳范例。
瑪祖卡舞曲是肖邦作品中最具波蘭民間鄉土氣息的體裁,這一點就與圓舞曲有著不同之處。有的音樂聽上去歡快、矯健、充滿生命的活力,有的卻俏皮、生動、富于幽默感,還有的則憂郁、深沉、被一種淡淡的哀愁所籠罩。但不論哪種形式的瑪祖卡都給聽者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讓人流連忘返。
3.波羅乃茲是16世紀起源于波蘭的一種民間舞曲體裁,音樂典雅、莊重,三拍子舞蹈節奏。舞曲常用于軍隊的儀式行列,后來流行于宮廷,進而在歐洲廣泛流傳。
肖邦于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這10年間創作了7首波羅乃茲舞曲。這是他音樂生涯中的騰飛,改變了以往過多對華麗的追求,而把愛國主義思想充分地融入到創作中。肖邦在音樂領域的貢獻之一就是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波羅乃茲舞曲的快速發展,使之成為一種獨特的戲劇性的音詩。 波羅乃茲像是來自故鄉波蘭的一道光,慰藉著每次曲終人散后的空虛,宣泄著不能與鄉友同仇敵愾的自責,照耀著不知通往何處的遠方。《英雄波蘭舞曲》這首作品是肖邦熱情風格的代表,用其雄赳赳的節奏來敘述往昔波蘭的繁華,通過:“戰前號角——戰時場面——慶祝勝利”三個部分,極其輝煌地贊頌了波蘭革命先驅的精神。
二、淺談肖邦的音樂風格
通過幾種代表性體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肖邦在對音樂體裁進行創新和發展的基礎上,尤其把波羅乃茲舞曲、瑪祖卡舞曲、圓舞曲等體裁提升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從肖邦的體裁及其作品來看,其總體風格可以總結出這樣幾個方面:
1.肖邦早期的作品大多情緒明朗、抒情,充滿著幸福、希望和青春的歡樂,寫作手法簡單,風格華麗幽雅。中晚期的作品因受到波蘭民族獨立斗爭的影響,其風格逐漸轉到了為民族獨立解放而吶喊的悲壯、憂愁和憤怒,開始出現了戲劇性和悲劇性的因素,也開始出現英雄主義的音樂形象和愛國主義的個人情感,寫作手法逐漸變得豐富多彩、精致細膩、自由靈活而富于浪漫主義色彩。
2.肖邦的旋律吸收了聲樂因素,使器樂作品聲樂化,旋律形式具有聲樂性與器樂性相互交融的特點。歌唱性是肖邦鋼琴音樂總的風格特征,盡管在他的瑪祖卡、波羅乃茲舞曲和敘事曲等一些作品中,也表現出戲劇性、史詩性和英雄性的宏偉雄壯,但音樂在根本上卻始終保持著歌唱性的特點。
3.肖邦的音樂是從波蘭民族的土壤中生長的,他吸收應用了民族音樂的素材,經過創造性的改造而形成了他獨有的音樂語匯。在他的瑪祖卡舞曲、波羅乃茲舞曲以及夜曲等作品中,不僅具有典型而豐富的波蘭民族風格,同時也反映了波蘭民族的精神。
4.肖邦的音樂以主調和聲為主,同時貫穿復調的技法,和聲具有古典音樂的嚴整性和根據性。他常常大膽地轉調來變換和聲,并將半音階和聲及其伴隨的不協和性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領域。他在傳統和聲的范圍內也探索運用了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征,聲部進行靈活自由、幅度寬廣、低音濃厚、纖細單純。他的音樂織體大多為旋律加和聲音型的伴奏,伴奏音型豐富多樣。
5.肖邦是一位以鋼琴音樂來抒發愛國情懷的音樂家。舒曼曾這樣稱贊肖邦的鋼琴作品:“隱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他向世界宣告:“波蘭不會滅亡。”肖邦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戰士,“祖國我永遠忠于你,為你獻身,用我的琴聲永遠為你歌唱和戰斗”是他的至理名言。
總之,肖邦的鋼琴音樂是獨創性的,體裁特征突出、風格鮮明,他為鋼琴音樂體裁及風格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冉藝軒,男,1998.8生,山西省交城縣人,現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本科,郵編: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