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瑛
對孩子來說,游戲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刻,他們對此永遠是興致勃勃,樂此不彼。一到區域游戲時間,孩子在簡單選擇后,直接進入區域。美工區的孩子往往畫了兩筆之后就沒了耐心,有的開始和旁邊小朋友說話,有的干脆把自己水彩筆當成玩具,一個接一個的插在一起,做成一根長長的棍子;娃娃家還是孩子比較感興趣的一個游戲,但還是游戲過程似乎忘記了自己的角色,有的孩子喜歡炒菜就一直炒個不停,有的孩子喜歡切菜,大家各忙各的,沒有真正地扮演好家庭成員;建構區的積木是孩子的興趣所在,不過大多數孩子還是只能單獨建構缺少合作意識;還有平時不怎么吱聲的小朋友不緊不慢地走到選擇區又折回到我的面前,手拿著選區卡問到:“老師,我玩什么呀!”……盡管孩子似乎還是玩的不亦樂乎,卻全然背離了教師的活動目標。
幼兒園的區域游戲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要使幼兒在游戲中得到發展,就必須激發幼兒學習熱情、開發幼兒潛在智慧,促使幼兒以最佳的情緒狀態,主動投入,主動參與,從來獲得主動發展。幼兒情緒是在暗示的作用下被喚起的,只有在優化的情境中,才可以激發興趣,誘發學習主動性,持續強化學習興趣、體驗學習的快樂!
區域游戲作為幼兒園主要的游戲活動形式,如何優化區域情境讓其在一日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并以其寬松的氛圍成為幼兒自主游戲的良好環境。帶著這些問題,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情境化導入——激發游戲的動機
教師講述:“春天到了,花園里面開了各種各樣的花,真漂亮。可是我們班沒有這些好看的花,今天老師希望我們班的小朋友們都能變成小花匠,讓我們的教室也開滿鮮花吧。幼兒一聽,興趣來了,開開心心地進入美工區域進行游戲。
“米奇妙妙屋”是孩子喜歡的動畫,米奇、米妮唐老鴨等都是孩子喜歡的卡通角色。我班的班級主題就設為“米奇妙妙屋”,每個區域都是一個特定卡通人物。如 “娃娃家”就命名為“妙妙屋”,選區卡為“妙妙卡”,各個區域的名字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
幼兒進入游戲區域都會帶上特定的卡通標記,進入相應的區域游戲,幼兒在游戲的時候將自己轉化為游戲中的角色,由角色扮演誘發幼兒積極參與游戲,并在自然、逼真的游戲情境中反映和積累游戲經驗,讓幼兒由被動而變主動。
二、情境化材料——強化教育的目的
老師事先設置好情景,但在游戲中仍會出現問題,比如:娃娃家來客人了,米妮媽媽和米奇爸爸在廚房里煮飯燒菜迎接客人的到來。客人來了,請他先看電視,可不一會兒客人就坐不下去了,直接跑到小廚房,拿起電飯煲就跑沙發上了。米妮急了:“我是媽媽,我來做飯。”兩人一拉一搶,誰也不讓誰。再好的情境導入沒有可操作材料的支撐,也只能是一場空洞的作秀,毫無質量可言。豐富而適宜的材料,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了活動的條件和表現自己的機會,是決定幼兒主動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響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在玩耍中各種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在操作材料的選擇上,我們要做好以下幾點:
1.多樣性材料——滿足不同的需要
幼兒在進行角色分配時,隨之也出現了材料的分配不均。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孩子更喜歡可操作的材料。在娃娃家的小小廚房里,我們給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餐具還有廚房電器,而在娃娃家里的客廳和臥室中,只有沙發,電視機,床以及娃娃,相比較而言可操作材料較少。于是在客廳中又添置了一些水果(假裝品嘗),有一些書籍(閱讀),同時,他們還拿著遙控器操做著(認識數字)。整個就是一個家的情境,讓孩子以更貼近原本真實的生活方式進行學習,在家中玩,并在家中把本領學會。材料多樣而豐富,以此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滿足不同孩子的需要。
2.層次性材料——豐富游戲的內容
在同一活動區里,教師提供的材料,不但應考慮到不同水平幼兒的需要,還應考慮區域設置的教育目標,做到材料提供的層層遞進。如為了有助于幼兒小肌肉發育和培養細致操作能力,我在操作區中設置了“喂娃娃”的內容。在練習用筷子夾蠶豆時,能力強的幼兒可選擇夾進瓶中,能力弱的幼兒可選擇夾進盒中。班上有一位幼兒由于先天原因,語言動作等方面發展都特別緩慢,我就在旁邊放了一把勺子,他可以用勺子將蠶豆舀進盒中。這樣可以讓每個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材料,給他們提供不同的操作機會。
三、情境化展示——提升經驗的互動。
孩子們參加區域游戲后,最滿足的就是自己的作品得到展示,如何展示幼兒的作品呢?在美工區,我預留了一面墻,作為孩子們的作品展示區。而展示區的布置又會隨著內容設置的不同而改變,它可以是春天的“大花園”,一朵朵幼兒自作的花朵開滿在圍邊的柵欄上;是初夏的“小池塘”,一只只蝌蚪慢慢的變成了小青蛙……孩子們圍繞著展示墻,常常會和朋友的作品做比較,進而相互學習相互進步。
一個好的區域設置與情景導入如同一把金鑰匙,開啟了幼兒自主游戲的大門,讓幼兒在游戲中不再是機械地重復操作,而是賦予了區域游戲以生命的活力與創造力。“思維起于直接經驗的情境”,正是情境內在的不確定性,使游戲的過程中出現多變性,才使探索得以存在。讓我們做個有心人,及時的調整情境以更好的服務與游戲,把握幼兒不斷生成的興趣點,滲透教育,貫穿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