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求進的2017年,學制改革繼續穩步推進;教育科技工作者及民間的教育培訓從業人士,成為2017年活躍在教育領域的探路者;“一帶一路”發展倡議下的國際形勢,促進教育思路變革。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注重內涵發展,堅持發展抓公平、改革抓體制、安全抓責任、整體抓質量、保證抓黨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道路前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初中學生水平考試
根據教育部在2016年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要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簡稱中考改革),課改內容從2017年入學的初中學生課堂上開始體現。
這次改革的目標是逐步建立一個“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招生錄取模式。重在改變目前高中招生將部分學科成績簡單相加作為錄取唯一依據的做法,克服唯分數論。
推廣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以后將初中畢業和高中招生考試“兩考合一”,合并為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現“一考多用”,減輕學生多次備考負擔。
改變考試科目構成。語文、數學、外語為基礎學科,統一作為錄取計分科目。將體育也納入錄取計分科目,科學確定考試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同時,根據文理兼顧、負擔適度的原則,由試點地區確定其他納入“錄取計分科目”,防止群體性偏科。國家課程方案所設定的科目均列入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但并不要求將所有科目納入招生錄取計分科目,以免增加學生負擔。
此次改革提出,在每門課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給學生適當的選擇權,發展學生優勢特長。所以,學生的學業水平考試,將可以選擇除語文、數學、外語、體育之外的其他“錄取計分科目”。但是,不能只選文科類科目,也不能只選理科類科目,要文理兼顧。沒有選擇的科目,不僅“要學”“要考”,還要達到“合格”。
改變考試內容。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素質。
改變成績表達??刹捎梅謹?、等級等多種形式呈現,重申了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等級”呈現的要求,避免學生分分必爭、過度競爭。
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明確要求試點地區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中招生錄取的依據或參考,讓以往處在從屬、參考地位的“綜合素質評價,成為主角,在高中錄取中真正發揮作用。評價內容上,要求細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五個方面的評價內容和要求。評價重點上,強調反映學生的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注重考查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養成和突出表現。評價程序上,強調要做好寫實記錄,將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實材料進行公示、審核、建立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在結果使用上,實行誰使用、誰評價,由高中學校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制訂具體的使用辦法,使綜合素質評價在招生錄取中真正發揮作用,破除唯分數論。
改革招生錄取辦法。大幅減少、嚴格控制加分項目。取消體育、藝術等競賽類加分項目,相關特長和表現等計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在招生錄取時作為參考。進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給予有條件的高中階段學校一定數量的自主招生名額,招收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學生,鼓勵發展學生興趣特長。
綜合改革試點從2017年之后入學的初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之前己在讀的初中在校生、非試點地市仍執行原來的考試招生辦法不變。到2020年前后初步形成一個基于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荚囌猩浫∧J健S掠诿鎸εc改進
2017年12月1日至2日,第五屆全國中小學課堂教學創新成果博覽會在河南鄭州召開。此次博覽會聚焦“核心素養”,尋求核心素養教學轉化的有效策略。之所以聚焦“核心素養”,是因為目前教學存在這樣的突出問題:作為工具、媒介、手段、材料的知識反倒變成了教學的目的,知識被絕對化、神圣化,教育成為“為了知識的教育”,而能力和素養卻被弱化、被邊緣化了。博覽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人不是木桶,決定人的能力和價值的是長項而不是短板。
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發出關于印發《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的通知,要求:培養學生藝術愛好,讓每個學生至少學習掌握一項藝術特長。
2017年啟用的全國統一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七年級教材中,衛青、霍去病消失,引起各界廣泛關注。2017年12月15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官微發文稱,初中統編歷史教材將補充衛青、霍去病等相關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稱:英雄人物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中小學教材中不可缺失,編寫教材必須秉持這一原則?!瓣P于衛青、霍去病的學習內容,原有版本歷史教材安排在初中階段,這次統編歷史新教材安排在高中階段,具體在高一上冊‘西漢與東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一課中專門講授。新教材將在2018年秋季使用?!惫傥⒈硎尽M瑫r,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英雄人物的了解,編寫組進行了認真研究,決定在初中統編歷史教材中補充衛青、霍去病等相關內容。創新面向未來
中國教育部門有關人士日前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將在更大程度上對教育產生革命性影響,也為教育界與產業界更加廣泛的合作提供發展空間。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在“GES2017未來教育大會”上透露,在推動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中國將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AA-培養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努力打造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
中國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近年來大幅提升:最近5年,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從25%上升到90%,多媒體教室的比例從不到40%增加到83%。老師和學生網絡學習空間數量從60萬個激增到6300多萬個。新技術蓬勃發展對教育將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在“GES2017未來教育大會”上,約3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界、科技界專家學者聚焦這一話題,勾畫未來趨勢。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認為,腦智科學的研究成果,將有助于教育者們更好地理解學習者,從而根據腦功能進行客觀的檢測,開發更有針對性、更準確的學習能力評價系統。他指出,即將啟動的“中國腦計劃”是國家布局的重大腦科學項目,也將關注兒童青少年腦智開發?!盎谶@些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建立相應的學習優化系統、神經反饋的優化系統,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知道自己大腦的學習狀態,調整自己學習的心理狀態,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彼f。
近年,新興科技不斷深化融入教育應用場景,“教育+科技”的跨界融合產業創新方興未艾。比如,一家教育科技企業開發了基于人工智能科技的“魔鏡系統”,能夠借助攝像頭,捕捉學生上課時的舉手、練習、聽課、喜怒哀樂等課堂狀態和情緒數據,生成專屬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報告,既便于老師隨時掌握課堂動態、及時調整授課節奏和方式,也有助于老師更精準地理解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
一家英語學習平臺的技術負責人項碧波說,當前技術和產品的創新讓大規模的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在教學中,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基礎,用智能化的方式對老師賦能,提升老師的工作效率;以增強現實為基礎,實現了將線上教學向場景化課堂、浸入式課堂的轉變,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
硅谷投資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邁克爾·莫伊認為:中國是教育科技領域最具潛力的熱土。中國許多基于互聯網的企業在教育科技領域開展了創新探索,已經站在世界前沿?!爸袊且粋€重視教育的國家,教育創新創業正在蓬勃發展,我們很期待更多成功的教育科技公司從中國走向世界?!?/p>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陳麗指出,一些互聯網教育企業,通過運用科技手段,提高了教育的效率,獲得了社會認可與經濟上的收益,但并沒有改變“以考試為中心”的教育慣性。陳麗說:“當前每一個中國人的教育需求,更多的是期待能夠接受靈活的、優質的、個性化的、終身的教育。我們要處理好技術和人文精神的關系,互聯網、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世界,改變教育的生態環境,希望技術能更好地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真正對未來負責的教育。”
中國教育學會榮譽會長顧明遠說,教育是人的權利,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全社會的公益事業,教育要永遠把培養學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放在首位?!耙粠б宦贰睅韲H新局面
2017年11月27日,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一帶一路”教育對話:研究、決策與創新”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為期三天,旨在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和助力教育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教育交流與合作。
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嘉賓國約60個國家(地區)和部分國際組織的外方代表70余人,以及來自中國教育部、沿線地方政府、相關高校、研究機構和中小學代表,共200余人出席會議。教育部部長助理鄭富芝、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田慧生、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參贊魯梅、教育部國際司副司長陶洪建出席會議。
在“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過程中,中國發現,解決國際問題與國內民族問題完全不同:中國只有站穩腳跟,用事實說話,才能獲得真正的合作伙伴。在國際交往中不能閃爍其詞。教育部門隨后迅速作出了呼應。
2016年12月16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由烏孜別克族作者法蒂瑪撰寫的文章《重視教育的烏孜別克族》。文章中說:烏孜別克族具有重視發展民族教育事業的優良傳統。烏孜別克族在自己遷居所到之處首先蓋起清真寺,在清真寺旁邊蓋學校和“買得日斯”(經文學堂),從而把讀書與現代文化科學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了。烏孜別克人在新疆塔城蓋起的清真寺有“賽義德卡瑪里”清真寺(修建于1910年)、“歐依巴扎爾”清真寺(修建于1915年)、“克孜勒”清真寺(修建于1910年)。當年在每一座清真寺的旁邊都建起了擁有8個班級的經文學堂。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烏孜別克族是在1910年前后從中亞遷居到中國的。
這篇文章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聲明同時發出(報紙要排版印刷,所以比微博晚了一天),顯示中國教育的觀念正在發生變革,開始勇于面對歷史真相。這種勇氣和做法,來自于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發展倡議后面對的國際處境。
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肖永平表示:“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在社會制度方面存在著較大的不同,經濟發展狀況參差不齊,不同國家的法律制度差異也很大,有些國家的政治乃至宗教,以及其他方面的安全形勢也還有一些問題,所以說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未來必然會發生很多的糾紛。對這種糾紛怎么樣去預防它,怎么樣去解決它,這是未來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當中一個基礎性、前提性,也是很重要的問題。
由于教育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民心相通依賴于不同國家之間文化的相互認同、理解和融合,而教育是實現這種融合最重要的途徑。武漢大學法學院與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大學法學院,成立了“一帶一路”法學教育聯盟?!耙粠б宦贰毖鼐€國的其他大學法學院都很積極來參加,他們派越來越多的學生到中國來學習中國的法律。中國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也要了解這些國家的國內法,才能夠有效保障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中的利益。所以,在這樣一個具體的、實際的交往過程中,教育能起到非常獨特的作用。我們回頭看看中國的國際教育,可以說,在前30年我們主要關注的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以后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需求,我們需要花更多精力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教育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