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紅

近年來,媒體頻頻曝光的校園欺凌從大學、中學向小學蔓延,發生地也從民風淳樸的偏遠山村延伸至大城市,欺凌手段挑戰人們的承受底線。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校園欺凌升級,如何才能有效治理此類現象?
案例與分析
據媒體報道,15歲女孩姜明明(化名),原本就讀于湖南省永州市道縣一民辦學校,因生活瑣事對車頭中心小學14歲的六年級女生薛萍心生怨恨。一天下午,姜明明糾集梅花鎮中學八年級學生何某和七年級學生李某、張某、夏某四人,尾隨放學回家的薛萍并脅迫其到偏僻處,五人輪流對薛萍掌摑。同時,姜明明讓圍觀的車頭中心小學四年級女生用自己的手機拍下現場視頻。當晚,姜明明將視頻傳至本人的微信好友圈,隨后該視頻被轉發擴散。處理結果:道縣警方依據《刑法》,決定對己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李某進行治安拘留(因其系初次違反治安管理,裁決不投監所);對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姜明明、張某進行治安拘留(裁決不投監所);對不滿14周歲的夏某、何某,責令其監護人分別嚴加管教。
湖南臨武三中初一女生遭多名女同學毆打、辱罵。被打女生表示,打她的人是同班同學找來的,因嫉妒她“長得好看”就對她產生怨恨。處理結果:因涉事者年齡均未滿14周歲,不能對其刑罰。
安徽黃山一高三女生在學校被3名同班男同學“下春藥”,并被威脅如果告訴老師或報警就下砒霜。處理結果:學校對3名涉事男生分別給予記過或警告處分,涉事雙方達成諒解。
河北新安一名女孩遭多名少年毆打,并被逼迫下跪、甚至脫衣。旁邊還有很多人圍觀起哄,并用手機拍照。處理結果:兩名施暴者被處行政拘留5日,其余6人被批評教育。
安徽懷遠縣火星小學13歲的副班長小飛因為擁有檢查作業、監督背書的權力,向另外6個孩子要錢。錢沒給夠,就逼迫他們喝尿吃糞。在事情敗露后副班長還威脅要“弄死”其他學生。處理結果:小飛向同學道歉。
陜西省藍田縣一個初中女孩因被嫁禍“在其他宿舍偷錢”,留下字條后離家出走。
16歲的福州永泰縣東洋中學學生小黃遭同班同學圍毆至脾臟嚴重出血。
在我國,任意打開一個視頻網站,就可以看到校園欺凌的直觀影像,因為網絡與智能手機的普及,校園暴力正挑戰人們的眼球。
上海市一位中學校長坦言,其實應該破除“教育萬能論”,對于惡意的、屢教不改的學生,學校應該擁有“強制性退學”等手段,并在需要的情況下,讓學校“退席”,由法律程序介入解決。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陸士幀認為,校園欺凌和暴力的發生,還與懲罰機制缺位和學校教育缺失相關。他建議:首先,盡快完善校園暴力立法和執法,明確標準、明確責任主體和追究賠償責任;其次,要把生命教育和反暴教育納入到學校的教育體系;最后,對構成校園暴力行為的人員采取矯正、感化、醫療等方式,改善其行為,預防犯罪。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童小軍指出:“所有事件顯示,我們對家庭和校園里一些常見問題太缺乏意識了。事實上,校園欺凌、留守兒童、流浪兒童等問題,都是整個兒童保護系統的一部分,中國目前還沒有從制度層面形成一個兒童保護體系。”
童小軍介紹,美國的校園欺凌現象也很嚴重。2015年3月,在美國南加州私立高中讀書的中國留學生翟云瑤帶領十數名女孩,將另一名留學生劉怡然引誘至一公園并進行長達5個小時圍毆,包括扒光受害者的衣服、用煙頭燙傷她的乳頭、試圖用打火機燒她的頭發、用高跟鞋踢她的頭部、強迫她趴在地上吃沙子及剃掉她的頭發逼她吃掉等,后施暴者受到檢方重罪指控,分別獲刑13年、10年與6年,并將在服刑期滿之后被驅逐出境。
法律制度待完善
在我國,校園里一旦發生欺凌事件,學校和家庭傳統上往往就會認為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是正常的,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即使有家長意識到校園欺凌的嚴重性,主張“打回去”。然而,以暴制暴絕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它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沒有杜絕被霸凌的源頭,很有可能會造成更多的傷害。終結霸凌的方式,是從孩子自身和心理層面入手,讓孩子站起來,建立自信。
除此之外,小學生在學校被欺凌了,也都是束手無策。筆者采訪幾名小學生:“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會怎么解決?”大部分表示:“學校里面有厲害的同學,斗不過人家,也不敢跟別人說,只能忍著,不然還能怎么辦?”
校園欺凌中,有的施害學生甚至已經涉嫌違法犯罪,由于施害者大部分是未成年人,現行《刑法》及《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給予了一定程度的豁免與保護,很多施害者得不到懲戒。對于欺凌者的寬容無異于放縱,一些青少年并不是不懂法,也不是沒有敬畏意識,而是他們了解到目前的法律設計會對其從輕、減輕乃至免予追究,所以才更加肆無忌憚。
事實上,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呼聲要求制定反校園暴力法,不能因為是未成年人就不用負法律責任,任何人只要觸犯刑律并造成嚴重后果,都應該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現在的趨勢是,校園暴力越來越具有炫耀性,通過欺凌或毆打別人并制作和傳播視頻進行炫耀,目前法律的缺失只會鼓勵一些人在校園施暴,甚至越來越殘忍。
北京市鑫諾律師事務所高翠平律師明確指出:目前,針對校園欺凌的法律制度還不是很完善,更缺乏對于精神、語言、社交孤立等行為的定性以及級別劃分。若有校園欺凌危害分級及各級的處理措施,學校、家長和社會的責任和措施都將有據可依。高律師建議,應該在法律層面制定一整套嚴謹科學的反欺凌制度,條件成熟時應以立法的形式體現。將校園欺凌的程度分級、分類,每個級別學校對學生的懲罰、對家長的懲罰將有法可依,從道歉、檢查、停學,到對監護人缺位的責任追究,司法部門的刑事責任追究、將通過學校、家庭、教育部門和公安部門的介入而得到完整的保護。
現在有一些民間機構,開始自發地對校園欺凌行為進行干預。其中,國際計劃是一個以兒童為工作對象的人道主義國際組織。2011年開始,國際計劃(中國)在陜西省4個縣域16所學校中,開展“無憂校園”項目,以減輕校園暴力和校園欺凌行為。
國際計劃(中國)的兒童保護項目負責人管楨介紹:校園欺凌包括三方面,即預防、早期干預和欺凌個案應對,國際計劃的項目主要側重于預防和早期干預,所采取的辦法是在校園里開展反校園欺凌的宣傳,告訴孩子們自我保護的辦法,以及鼓勵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信。
管楨說,在暑期夏令營中,往往可以通過觀察發現有欺凌或受欺凌傾向的學生,事后通過家訪等方式進行早期干預。該項目還針對老師做應對校園欺凌的專門培訓。
廣州市海珠區“青年地帶”也于2012年啟動了第一期反校園欺凌服務項目。他們與政府合作,對海珠區12所學校每校派駐兩名社工。社工郭欣欣介紹:國內很多學校都比較避諱校園欺凌話題,但邀請我們進駐學校的領導比較開明,他們不掩蓋,選擇應對,這是項目能夠開展的主要原因。我們強調社工和老師的區別,這是兩個專業、兩種職業。我們會讓學生叫我們Miss或阿sir,而不是老師。但項目最初開展時,校方對于社工能起到的作用仍有疑慮,后來通過一件事情學校改變了看法。
郭欣欣舉例說:有一個叫明軒的學生,被高一年級的學生逼迫回家“拿錢”,被家長發現。家長立即報警,在社區警察的協調下,雙方家長共同討論解決方案。因為明軒父母工作繁忙,經常不在家,忽視了孩子的成長。社工將明軒帶入到戲劇表演活動中,經過一段時間磨合,明軒主動要求在戲劇中扮演欺凌者,并且參與度越來越高,也對欺凌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之后,明軒結識了新的朋友,并利用周末一起去做志愿服務,和以前的幫派徹底脫離了關系,再也沒有被勒索錢財了。
還有一類社會組織可以開展青少年教育,比如說青春期健康教育,還有家長教育的組織也越來越多。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與青春期教育是非常有關系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推廣5歲到18歲的全面的性教育,其中就有關于校園暴力的,有關于社會平等的觀念,這些對于預防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非常重要。還有開展針對家長的“溝通之道”的項目,幫助家長建立起溝通的技能,就孩子關于敏感問題、社交安全的問題、跟什么人交往、遇到緊急情況怎么處理、怎么和同伴建立和諧友好的關系、怎么建立親密關系與孩子進行溝通。通過這樣的一些具體行動,公益類的組織有很大的發揮作用的空間。
“處罰案例”借鑒
美國:在美國學校,對校園欺凌實行“零容忍”政策。其應對辦法首先是立法。美國所有50個州都通過了反欺凌法,其中38個州還專門立法禁止網絡欺凌或電子騷擾。新澤西州的法案規定,每所學校必須設一名反欺凌專家,調查欺凌的報告必須在10天內完成,分類的欺凌事件和處理情況,必須包括進每所學校公開的報告中。學校校長如果不遵守本法,將被處理。相應地,美國各學區和學校一般都根據本州法律要求,制定反欺凌規定。家長對校園欺凌事件的態度非常堅決,他們認為如果包庇孩子從小的暴力行為,將來會發生更嚴重的罪行。
日本:2013年,日本通過《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此外,日本文部科學省還增加了學校輔導員和護理員的數量,擴充學校咨詢機構及校園社會工作者的規模,并設置24小時不間斷服務咨詢電話,以幫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專門建立了政府組織和網站,幫助學校解決欺凌現象,同時將反對欺凌、騷擾、歧視、暴力的教育列入教學大綱。每年3月的第3個星期五,是國家命名的“反欺凌日”。
德國:對于校園里那些恃強凌弱的“小霸王”,德國學校反對的態度非常明確,對兩次記過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學校可果斷地予以開除,接著再交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