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凱波
《十三邀》是騰訊視頻和單向空間攜手打造的一檔訪談類節目,是媒介和知識群體對時代反思的成果。該節目尋找13位來自不同社會領域擁有著豐富社會經驗和人生心得的訪談嘉賓,如姜文、俞飛鴻、羅振宇、王小川等,他們是中國發展浪潮中各個領域的切片,對他們行為的觀察是對中國發展樣本的有效探討。《十三邀》借助主持人許知遠,對當前浮躁社會提出反思,試圖幫助受眾在娛樂化時代尋求更高級的知識和更高級的娛樂。
《十三邀》打破了傳統訪談節目演播室的空間限制和表現形態,由大量的室外鏡頭和就地取景組成。相對于封閉的演播廳環境而言,對訪談嘉賓生活、工作環境的就地取景和大量的室外場景轉移有利于創造一個自由分享的自然狀態,多角度切換的場景和相對輕松的交流環境能夠讓受眾多維度地觀察許知遠和訪談嘉賓的狀態與表現。
拋去演播廳的固定形式,加入更多的外采環節使節目“活”了起來。《十三邀》對訪談嘉賓的跟隨式拍攝使受眾不僅了解了訪談嘉賓的價值觀,也獲知了觀點的來由、原因、例證等,節目不直接告訴受眾嘉賓的價值觀是什么樣的,而是將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和踐行過程通過真人、真事、真實生活狀態的畫面和故事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受眾在思考中自行獲取有效信息、自行判斷。
現場觀眾缺位的設置增強了畫面外受眾的觀感體驗。在傳統的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對現場的把控和在場觀眾的反饋為畫面外受眾界定了基本感受的框架。演播廳現場觀眾的表情、動作、笑聲等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畫面外受眾自我判斷的阻礙,容易打斷受眾思考,使情緒先入為主,從而感性到場,理性偏頗,影響了個人思考空間的拓展。《十三邀》無現場觀眾的設置為受眾提供了相對簡約的空間,把思考和表現的權利重新歸還受眾。
《十三邀》簡約的場景布局減少畫面背景對受眾的干擾,最大程度地配合節目主題。如第二季第十三期節目中許知遠對話姜文,鏡頭畫面大幅保持黑白色調來強調話題的嚴肅性和觀點的深沉性,姜文復雜的個人價值觀被隱藏在畫面中,使得個人形象塑造更加深刻。
《十三邀》以“偏見”“強烈個人意識”為標簽,把許知遠——一個抱有對當代個體認知和審美精神缺失憂慮的情懷知識分子當作觀眾切入節目的視角,將復雜的時代問題通過簡約的語言直接呈現。許知遠作為采訪者,在面對訪談嘉賓時用自己的觀點去質疑對方,甚至提出略帶有挑釁的觀點,以此激起被采訪者的表達欲望,使被采訪者不得不用爭辯和自我辯護來證明自己的邏輯。筆者認為,這樣的采訪能夠更好地塑造采訪者形象,因為利用沖突和質疑是喚起解釋的最佳方式。通過采訪者在進行采訪時提出各種疑問,獲得被采訪者不同的觀點和聲音。相比于成熟而精致的訪談模式而言,許知遠式的探索式采訪促使被訪者調動認知系統或理性系統來進行交流,得到被采訪者更多真實性的反饋,將受眾推進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內心。
在泛娛樂化時代的大背景下,人們習慣了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和接收方式,對不需要思考的快餐文化的消費數量可觀。許知遠作為思考著的信息編碼者,在與訪談嘉賓訪談過程中不僅不回避話語爭鋒,還切換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問“為什么”“怎么辦”,試圖將問題深化,轉向嚴肅性的探討,但困于節目本身的性質和訪談嘉賓的個人原因,對于部分問題的探討難以到位,因此節目中總出現大段的沉默和卡頓。制作團隊并沒有將“尷尬”剔除在節目外,而是充分保留,用細節化的鏡頭語言傳達信息。沉默和卡頓都是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真實的表現,傳達了對話中琢磨不定、言語之外的留白。
《十三邀》具有濃烈的紀錄片風格,直觀的對話和互動實現了強有力的觀點輸出,但該節目沒有給出明確的是非判斷標準,將選擇和判斷權交由觀眾,促使觀眾思考訪談中出現的各種爭論點,推動受眾實現理性到場。提供觀點但不引導觀點成為《十三邀》紀實的重要佐證。區別于觀點的直接引導,提供多項選擇,告知受眾觀點和處理方式的多種可能性,有利于拓寬受眾的視線,充分保留受眾使用認知能力的空間。
《十三邀》節目深諳互聯網產品傳播規律,在節目形態上,出品方針對不同的用戶需求,推出不同的《十三邀》版本,既有精編版本,又有拆解的27個完整版片段,還有“無剪良品”完整版,滿足各種媒介渠道不同觀眾的不同需求。依托于新媒體平臺,統一的節目制作理念和節目形態促使該節目顯現出強大的市場適應能力。在節目制作中,節目編導根據搜索和瀏覽熱度來挖掘討論點,在討論點的基礎上對原始素材進行選擇和取舍,剪輯成為獨立片段,使內容主次分明,滿足受眾對于內容的需求,這種用戶定制化的播放菜單促使節目播放頻次倍增。

數據來源:卡思數據
制作團隊以看似隨意的剪輯方式,重新解構、建構訪談的主題,非正式談話和正式談話混剪的形式使受眾能夠對談話進行深度的解讀。在四十分鐘的《十三邀》節目中,編導巧妙地運用剪輯手法,在表現訪談嘉賓的同時,以畫面和旁白的形式插入許知遠對嘉賓的解讀。比如在第一季第二期許知遠對話姚晨的節目中,制作團隊甚至把后期和許知遠的真實探討過程與節目剪輯在一起,使內容更加豐富,給觀眾提供了更加真實的觀感。
快節奏的生活使受眾逐漸養成碎片化閱讀習慣,《十三邀》節目的制作方力圖引導受眾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思考。從訪談嘉賓的選擇到節目議題的設置,從訪談主線的確立到紀錄片式的風格,該節目都以對嚴肅問題的討論為基準,多方位引導受眾理性思考。許知遠作為被新媒體時代壓擠而主動選擇邊緣化的發問者,對網絡塑造的新中產和新精英意識形態持有懷疑態度,正如他本人所說:“我對技術、速度、娛樂驅動時代持有懷疑。”作為發問者,他試圖從不同的時代切片中尋求出口,在局部的、短暫的格局中渴求廣而闊的生存空間。
有關時代的選題將憂患意識擴大化,由個體擴散到集體,將個人反思轉化成集體反思,開啟多數人的理性狀態。大眾傳播學中培養理論提到,如果媒介對客觀世界進行客觀的、真實的、全面的反映,提供受眾正確的信息,就可以對培養受眾健康全面的世界觀價值觀有積極作用。《十三邀》從樣本出發,以語言為載體采取記錄的形式反映觀點,將觀點以可告知的方式傳遞給受眾,促使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當受眾的個人經驗與節目觀點趨于一致時,節目的影響會如同空谷回音一樣顯著擴大。節目在現實中尋找論點,又在現實中尋找答案,對受眾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和不可抗的親近性。屏幕內許知遠的個人反思通過和被訪談者的交流滲透到受眾內心,在傳遞時代憂患意識的同時傳遞了解決方案。
《十三邀》不僅是觀念輸出的平臺,更是引起現代人深度思考的跳板。基于議題的嚴肅性和話題的深刻性,該節目對受眾知識面要求較高,知識鴻溝的存在成為影響該節目收視的關鍵點。如何尋找精英與普通受眾之間的平衡是影響該節目生存空間的重要節點。只有在品質和流量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保持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