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彥舟 張月
伴隨著網絡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日漸成熟,新時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使用網絡來獲取所需信息資訊。由于新媒體的沖擊和受眾接觸方式的改變,《我報》也開始進行改革,開辦了自己的新聞網站。《我報》的目標讀者是20歲至40歲的青年讀者,根據新媒體時代受眾需求做出改革,除了日常發行報紙,在線上同時提供信息獲取平臺,大大方便了讀者。新聞網站成了其實體報刊另一種形式的延伸,使新聞報道同時能在另一平臺進行展示。本文進行了為期五個月的對《我報》網站的跟蹤,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我報》網站對華報道題材的內容偏向并進行分析。
《我報》網站首頁頂部中央板塊由五個主要導航條組成,分別為“新聞”“體育”“娛樂”“生活方式”和“競賽”。在導航條的左邊是其網站標志“the newpaper”,右邊設置了搜索框。點擊任意導航條,其下又有更為具體的分類新聞,以方便讀者選擇感興趣的新聞類型。在“新聞”一欄下的分欄有新加坡、世界、商業、意見、后臺和其他。在“體育”一欄下,分欄有足球、新加坡足球隊、新加坡體育學校、田徑、網球和高爾夫等相關欄目的新聞。在“娛樂”一欄里,主要有電影、音樂、TV和明星風格的分類。在“生活方式”欄目下,分為購物、健康、旅行、飲食等相關新聞。“競賽”一欄沒有分欄,按時間順序直接展示各大競賽新聞資訊。
在總體結構上,導航欄下的新聞信息以方形板塊橫向排列形式出現,每排出現2—3則,并且每則新聞板塊以“圖片標題時間”順序排布,每個板塊風格相同,簡明扼要,一目了然。點擊任意新聞板塊,其具體新聞會在該頁跳轉切換出來。主頁羅列新聞默認為18條,可以滑動5—6屏,到最后的時候可以通過點擊“加載更多”按鈕來瀏覽更早之前的新聞,每次點擊能夠加載出10條更早之前的新聞。整個網站的色彩設計主要為灰色大背景,黃色邊框和黑色字體,淡雅脫俗,避免了過于繁雜的新聞分類和過于復雜的色彩,整體編排簡潔清晰。
《我報》新聞網站的欄目主要為“新聞”“體育”“娛樂”“生活方式”“競賽”五欄,在“新聞”一欄下的分欄有新加坡、世界、商業、意見、后臺和其他。由此可見,其新聞內容不光關注國內動態,也報道世界各國的新聞,并且它注重讀者的參與感,讀者可以通過“意見”來與網站聯系,還可以在網站上進行個人意見的表達和交流。它的一大特色就是十分注重讀者的參與和歸屬感,不光提供新聞信息給讀者,并且希望讀者能夠參與到報紙內容的制作和建設上來。所以它組織各種活動來和讀者互動交流,不斷鼓勵閱讀者通過簡訊、郵件等方式來參與報紙專欄評論。
進入具體新聞內頁,黑色新聞大標題左下是副標題和新聞發布時間或者作者和新聞發布時間,點擊作者姓名可以進入網頁顯示該作者在此網站上所發布過的新聞內容,方便讀者查看感興趣作者所做的相關報道。標題下為左窄右寬的結構設計,左邊是新聞正文,右邊是相關圖片,正文以鑲嵌形式,超過圖片下方以后占據三分之二版面。在正文總體中部會出現一個推薦新聞板塊。而圖片右下方從上至下羅列該網站此月最熱的三條新聞信息。另外,在具體新聞內頁主標題左下方以及結尾處分別有“Facebook”“Twitter”“郵箱”三個社交軟件圖標,點擊圖標登陸個人ID之后即可將此頁消息任意分享到此三個社交軟件中。
除了報道新加坡國內要聞,“世界”欄目下介紹其他國家各大新聞資訊,以國際重大新聞作為主要報道內容。本研究運用內容分析方法將《我報》作為個案進行研究,選擇從跟蹤該網站五個月以來即從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的新聞報道,搜集到其對華報道樣本共40篇,按時間順序分別為2018年1月共發布《萬安敦促中國,歐盟避免保護主義陷進》等4篇;2018年2月共發布《中共建議終止兩屆總統任期》等4篇;2018年3月發布《中國表示,它準備反擊與美國之間加劇的貿易戰》等共15篇;2018年4月發布《如果美國征收更多關稅,中國將采取“適當措施”》等7篇;2018年5月發布《中國在朝鮮的決議中發揮積極作用》等共11篇。
采集對華新聞報道數量如下:

表1 樣本數量統計
以上數據分析表明,在此期間該報對華報道除了3月份和5月份以外,其余每月報道數量不超過兩位數。而在3月份數量最多,占到總樣本數量之比為37.5%,達到17篇。通過對以上新聞報道樣本的分析和對比發現,之所以發生此波動主要是由于受到重大事件影響,如全國“兩會”召開、中美貿易戰等。
采集對華新聞報道內容如下:

表2 內容分類統計
由以上相關分類統計來看,在此期間《我報》對華報道占比重最大的是經濟方面,其數量占據總樣本之比為42.5%,總數達到了17篇。其次是政治方面,報道數量為11篇。而科技、外交、環境及社會方面報道占比重較小,報道量相對較少。該報內容文字簡單直接,報道篇幅精簡短小,文章對于讀者來說通俗易讀。另外,報道當中還有很多組稿文章,除了圖文報道,還會出現一些盤點內容。其報道多引用《人民日報》《紐約時報》等各大官方媒體,各方面相關專家學者、官員、民眾甚至收納來自微博的各方評論,特別是這些新聞報道都會引用一句來自路透社、法新社等通訊社的評論作為結尾。收納各方的聲音作為多元了解相關新聞報道的脈絡和背景,并不是表明該報即是贊成這些觀點。而其涉華報道多為中立報道,這種整合性編輯方式表明了其中性的態度傾向,收集多方聲音不光為新加坡媒體自身,同時也為廣泛讀者提供了閱讀新聞的參考及佐證。
報業控股執行的副總裁胡一晨曾說:“我們將免費報紙取名‘我報’,是因為它反映了新產品的精神。對于雙語的年輕且時尚讀者來說就像個可信賴的朋友,深明他們的挑戰和期望,同時為他們提供完美的平臺,以分享意見、表達他們的興趣和關懷。”①《我報》及其網站版的出現,滿足了更多讀者的閱讀需求。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為了讓受眾更好地選擇閱讀內容,我們應該拋棄不相干的冗雜信息,積極調整自身,以高質量的圖片、生動的視頻、獨特的風格來給受眾以不同的視覺體驗,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提高信息的搜索和分享功能,增加與受眾的互動,拉近距離的同時拓展受眾人際傳播功能,使之增強用戶歸屬感、參與感和體驗感。
當我們在進行對外傳播時,跨文化傳播應當考慮當地受眾的用戶使用感、審美傾向以及閱讀習慣,但是不能盲目脫離實際去一味地追求外媒模式,否則會適得其反。應當在保持中國媒體自己風格的同時,在考慮當地受眾可接受能力范圍的基礎上,稍作調整以增加受眾的舒適度來吸引受眾。另外,借鑒其他媒體長處,以形成符合時代趨勢又獨具一格、包容性和獨特性兼備的傳播方式來吸引到更多受眾,努力打造良好的自身媒體形象,從而才能更好地樹立一個在不斷變化中崛起的中國形象。
注釋:
①新加坡《聯合早報》,2006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