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雅
當前,“核心素養”一詞被廣為關注。語文教師應該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相關部分融入到語文學科教學中,使學生通過各項語文學習活動,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語文核心素養上獲得較大的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名著閱讀不僅是學生學習語言學習文化學習寫作的過程,更是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成長的過程。是他們與古今中外的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等心靈交流、精神對話的過程,透過富有思想和韻味的語言,可以窺見美麗的心靈,感受人生的博大,觸摸入世的悲歡,克服個人生命的局限,由此領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真諦,筑起一座精神的長城。名著從來都是教育的樣本,名著更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媒介。
受人們推崇的部編版新教材,是它把名著閱讀的地位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閱讀的數量上,每學期,必讀二部,自主推薦閱讀四部,還有部分課文后推薦的整本書的閱讀或同類篇章的拓展閱讀。如:七上第七課《散文詩二首》課文后的閱讀提示要求學生課外閱讀《泰戈爾詩選》和冰心的《繁星》《春水》。七上第十課《再塑生命的人》課文后的閱讀提示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第十一課林海音的《竊讀記》課文后的閱讀提示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名家談讀書經歷或讀書體驗的文章,如:冰心的《憶讀書》,馮亦代的《書癖》。等等。閱讀的質量上,新教材增加了讀書方法的指導,明確地提出了一些專題研究的任務。如《朝花夕拾》其中的一個專題是: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駱駝祥子》其中的一個專題是:探尋悲劇的原因。這一切,為什么?就是因為大家越來越認識到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發展中,名著起到的重要作用。
那名著閱讀教學的現狀如何?讓學生課外自己讀,然后做點課外練習。就那么簡單,沒有教師主導,沒有群體交流。這么重要的名著教學為什么如此輕描淡寫?沒有教學時間,也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法,或者是沒有認識到名著教學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當然,話說回來,新教材實施時間不長,認識和方法之類,也確實有個摸索的過程。
筆者有幸擔任了七年級語文新教材的教學任務,也聽取了多位語文名家或同仁在新教材名著閱讀教學方面的真知灼見,在“發展核心素養,讓名著閱讀教學真正動起來”的策略問題上,有一點粗淺的認識和做法,具體歸結如下:
1.圈點批注思考漸深。閱讀時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評價或疑難問題,用簡練的語言和相應的符號標注在文章的空白處,即圈點批注。圈點批注是最基礎最實在的讀書方法。新教材七下第5課《黃河頌》作了批注示例,名著導讀《駱駝祥子》則再一次示例并明確具體地要求學生用圈點批注的方法閱讀此書。為什么反復強調,因為這種方法“可以凝聚閱讀的注意力”,漸漸地“把思考引向精深境地”。如果沒有圈點批注的要求,學生看書很可能會走馬觀花,或者只看情節,根本沒有自己的理解感悟,這樣的讀書,就是讀,也沒有實在的效果,更不可能提升自己的素養。
2.課前故事有聲有色。新教材名著導讀《西游記》,有個專題探究:“取經故事會”,要求不看書,但可以看自己準備的提綱;要求講出某些生動的細節,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名著故事會生動有趣,極大提高了學生看名著的熱情。課前兩分鐘,依照學號,每天講故事。為了在講臺前亮相,以前因為各科作業太多被棄在一邊的名著,終于重要起來了,名著閱讀終于動起來了。必須花時間,必須跟上節奏,必須注重細節!而且,為了講得更精彩些,必須自己預講,大家你追我趕,一部又部的名著讀得饒有興趣。這樣,不知不覺,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創造能力以及另外的一些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3.畫個導圖一目了然。新教材要求看的名著,篇幅越來越長。《創業史》《紅巖》《紅星照耀的中國》,一部比一部厚。學生看課外書的時間有限,一大部書有時不能一氣呵成,很可能看了后面忘前面;或者,看是看了,但理解不深。對此,可來個畫個思維導圖的比賽。新教材七下《海底兩萬里》的導讀,有個專題:寫航海日記。其中第一個要求是繪制一份簡單的“諾第留斯號”潛水艇的航行線路圖,標明時間地點。這其實就是最最簡單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應該側重于某一方面的內容,比如《駱駝祥子》可以以“人吃人”為中心,畫以祥子為中心的人物關系的思維導圖,明了祥子由一個“棒小伙”變成好吃懶做的“行尸走肉”的過程,探究祥子悲劇的原因。學生導圖完成后,評獎,交流,分享,這肯定又會掀起一陣讀名著熱潮。
4.發帖跟帖提升能力。“從我們追求的教育結果來看,學生要培養的不僅是基本知識和技能,還有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正確收集和運用信息、進行有效工作的能力等等。”網絡上的發帖跟帖學生有興趣,不妨用于名著教學,這其實就是新教材反復要求的讀書交流的另一種形式。當然,這是虛擬的。準備一個本子,由一個同學用紅筆發帖,發表自己對名著中諸如人物的生活態度、行為方式、價值觀等的看法或思考感悟,其他同學則用黑筆接著跟帖,討論對同學觀點的看法,發帖跟帖的數量和質量計入語文平時成績。這樣,學生讀名著的熱情又一次被激發出來了,名著教學真正動起來了,學生對社會、人生、生命有了新的理解,而且,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也隨之提升。
5.寫點對聯加深理解。對聯是最具民族風格和漢語特點的文學樣式,表意豐富,概括力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新教材七下有個綜合性學習“尋找最美對聯”。名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不時地采用寫對聯的方式,加深名著閱讀的理解。還是以《駱駝祥子》為例:教師出上聯:祥子忠厚,不言不語闖歲月。學生對下聯:虎妞潑辣,善謀善斷走天涯。虎妞爽直,有說有笑度年華。福子無福,無聲無息了半生。不要看學生的這個作業結果,只有這么幾個字,作業的過程卻是下了功夫的。小說的內容讀完了,對人物的評價或許還模糊,通過對下聯,通過思考探究,原來的模糊不是一下子清晰起來了嗎?寫上聯,也可以是學生。對聯練多了,上聯下聯就一起寫。
6.演課本劇收獲滿滿。課本劇表演是一種創造性的研究性閱讀,課本劇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主體,是一種多元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教、學、做合一”。名著的故事性強,有好多片段可以改編成課本劇。比如《朝花夕拾》導讀中的精彩選篇《五猖會》,寫出了“我”當時對父親的無奈和厭煩的心理,而學生對這種心理理解不透,讓幾個學生課前準備一下,課堂上花幾分鐘時間,效果就出來了,而且印象會非常深刻。誠然,學生課業負擔重,做作業都來不及,但是,這課本劇排演的學習過程中,這種多元學習,隱性學習,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收獲是滿滿的。
高考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更是關系到每個生命的質量,陪伴人的一輩子。而名著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精髓,承載著人類“最美好的語言,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思想”的名著閱讀,在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問題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名著閱讀教學再也不能任其自然,再也不能輕描淡寫,名著閱讀教學動起來,這是時代賦予每個語文教師重大的使命。
參考文獻:
[1]章新其.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部編教材”教學.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6年.第11期.
[2]趙福樓.語文核心素養的五個著眼點.今日教育.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