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超
【教學依據與思路】
一般而言,一篇散文都會有一個思想或情感“鏈”。作家就是在這一“鏈”的牽引驅使下游走文字。有時這一“鏈”或是文本中的一句話,或是隱含于文中的數個詞,但讀者可以通過“點擊”這個使作者產生創作沖動的觸點,順著那條勾連文本肌理的“鏈”,鉆到作品的氣韻精髓里去。將其“鏈”整合成一個或數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話題”,從而以簡馭繁,最終打通作品的脈絡。
《聽聽那冷雨》(節選)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實驗教材必修二中的選文,被編排在“慢慢走,欣賞啊”一專題。根據教材編者的要求,教學應以活動體驗的方式進行,學習重點是鑒賞余光中散文的意境美——感悟美、發現美、創造美。鑒于此,本課的教學流程便確定為:緊緊圍繞著“聽聽那冷雨”這一情感“鏈”,采取層層剝筍的方式,將課題《聽聽那冷雨》分解為“聽雨—聽冷雨—聽那冷雨—聽聽那冷雨”四個層面,逐層引導學生體驗散文文本所蘊含的文學魅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投影臺灣詩人高雨秀《相思》,出示幻燈片)
打開電視機/臺灣——雨/臺灣——雨/幾乎天天如此/雨多得出奇/說奇倒也不奇/人類四分之一的/相思淚/傾瀉在那里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詩歌《相思》引導:①詩歌對彼岸臺灣思念之情的主題與本文遙相呼應;②詩歌以“雨”為中心意象,本文以“雨”為行文線索,兩相呼應。
二、賞析文本,體驗文字背后的余氏情感
題如文眼。賞析余先生這篇散文,筆者以為從文題入手,緊緊抓住“聽-聽-那-冷-雨”一語,層層剝析文題,即“聽雨—聽冷雨—聽那冷雨—聽聽那冷雨”。
(出示幻燈片):
①何是“聽雨”且是“聽·冷雨”?
②為何是“聽‘那·冷雨”?
②何是“‘聽聽·那冷雨”?
【設計意圖】:文章中心意象是“雨”,對這一意象的感悟方式是“聽”(“聽”的繁體字“聽”,既用“耳”,更用“心”),這種“聽”的方式自然能感悟出“雨”的多重內涵;而余先生偏用“冷”字飾之,既有客觀環境之“冷”,更現內心所緒之“凄”;這種凄緒因何而來?是那一水之間的彼岸?是那漸行漸遠的文化?是那……?也許都有,但先生還是拿起他那支寫詩的筆用左手寫下這篇音韻絕華的美文《聽聽那冷雨》。可以說,我們對文題層層剝析解讀的過程,也就是沿著余氏文字,一路觀賞沿途風景,一路漸進先生內心深處的過程。下面,我們就按這一過程走進散文:
(一)“聽·雨”
教師設問:(出示幻燈片)
問題:文題“聽聽那冷雨”,既然是“聽雨”,那作者是從哪一節開始寫“聽雨”的?請找出并且劃出你認為寫的美的語句,在旁邊寫下你的感受。
【設計意圖】:預讀過的學生基本能明確文中“聽雨”的描述是第5-11節,所以有別于傳統按序講解的做法,教師引導學生直接進入第5節的學習。
文章第5節除了是開始寫“聽雨”的語段,同時也是一段意蘊豐富的文字,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適合綱張目舉,舉一反三。在教學方法上宜用體驗式的“美讀法”。通過恰當的語調、語速、重音、停頓等來體味余氏散文的意味。
1.請同學朗讀第5節;指導學生評議朗讀,談談體驗。
2.教師根據學生體驗適當補充,幫助學生走進文本。如果學生體味不深,教師則需設計小問題,恰當幫助學生走進文本。譬如:
①作者寫大陸聽雨:“疏雨滴梧桐”“驟雨打荷葉。”兩句寫景有何特點?如何通過誦讀體現?(化用了古典詩詞,景色凄美。可以抓住關鍵詞,如讀“滴”、“打”,聲音可放低、停頓稍長些。突出從“聽雨”的角度寫;停頓稍長,可以引發人聯想、想象。可見,意境要靠想象去感悟。)
②作者分別用了怎樣的一組詞來形容大陸和臺灣聽雨的不同感受?這些詞語位置能否調換?如何通過誦讀體現?(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明確:凄涼、凄清、凄楚和凄迷。不能調換,“凄迷”更添游子命若浮萍,飄泊無定感。誦讀時聲音漸次低落,語速逐漸緩慢。)
③作者如今島上聽雨,為何會想起蔣捷之詞?如何誦讀體驗?(作者寫本文時已人到中年,蔣捷之詞也抒發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尤其是十年前他的小兒子夭折了,正好是一場大雨,稱之為鬼雨。因而在誦讀“一打少年聽雨——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等語句時,其中“三打”,停頓時間可漸次增加,語速逐漸減慢,“江闊云低”、“亡宋之痛”,放慢語速。放慢,能突出人生不同階段聽雨的感受,并引發人聯想,體會字里行間豐富的內蘊。)
④文中“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你如何理解?如何誦讀?(一“滴”靈魂,絕響量詞,浸淫的是雨水、淚水。另外,按照習慣,本應“雨在窗外喊誰”,而作者卻以倒裝句呼問。而倒裝句式常用于歐式語言,在誦讀時舒緩語氣可引發聯想:“在窗外喊誰”,“窗外誰在喊”等。作者歐化句式,使語言靈活新穎,增加了閱讀的樂趣。)
3.賞析后再讓學生配樂自由誦讀,然后引導學生總結:通過第5節的學習,你了解了哪些欣賞散文的方法。學生回答后總結:
①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的特點;(調動多種感官)
②揣摩語言,體悟蘊藉的感情;(抓住關鍵詞、修辭句式等)
③展開想象,領會散文的神韻。(用自己的體驗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接下來,學生在第5節賞析示范下,自由選讀第6-11節,體味余先生在大陸聽雨和在臺灣日式瓦屋內聽雨的不同描述。(明確:第8節承上啟下,而六七節和九十節則分別是兩岸聽雨感受。)教師必須備課充分,仔細研讀每一細節以備不虞之需,若有時間有學生提出,則適當引導。
【設計意圖】:以上各節要點,難免掛一漏萬,教師不必也不可能在一堂課上一一詳述,只在學生有提出困惑之時,適當點撥,以助學生體驗感悟;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指導學生把玩文字,同時穿插聲情并茂的誦讀,讓其沉潛到文本深處,體驗感受余氏散文的語言、意境和情感。
(二)“聽·冷雨”
教師設問:(出示幻燈片)
問題:賞析完“聽雨”之美,我們疑惑,為何如此美的雨境作者卻說是“冷雨”?
如果學生難以回答,教師需將問題分解引導:
1.“雨”,能“聽”出“冷”感嗎?聽是聲覺,按理是聽不出冷之觸覺的。之所以有“冷”感,必是由心而生,心冷,才會雨冷!
2.余光中簡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后,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并于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他終于回到了思念已久的大陸。閱讀散文,‘知人論世,對相關背景材料介紹尤為重要。了解作家身世經歷、時代背景、創作緣由等材料,會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3.作者心“冷”何處?本文從綿綿春雨,寫到瀟瀟秋雨,(引導學生賞析第1節和最后12節:文章從開篇“回家”到文末“等著他的公寓”,作者在淅淅瀝瀝的雨中走了一路,聽了一路,想了一路,最終又回到眼前的冷冷的現實的雨中。文章前后呼應,成一環形結構),而“冷”既表現了雨的凄冷;更蘊含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故土之思。一個“冷”字把迷蒙凄冷的雨景與聽雨者淡淡思鄉之愁融為一體,構成了獨特的藝術境界。
(三)“聽·‘那·冷雨”
教師設問:(出示幻燈片)
問題:既已聽出“冷雨”了,為何作者還要在其前加一“那”字?
如果學生難以回答,教師需將問題分解引導:
1.“那”字給人什么感覺?遠指,指向遠方,有漸行漸遠之感
2.如果說“冷雨”是因鄉愁;“那冷雨”還僅是那遠方的故土之思嗎?
引導學生比較第6節和第11節:從第6節“王禹偁竹屋聽雨”,到第11節“臺北公寓時代”,“雨打屋瓦”不在,不難發現那漸行漸遠的是傳統中國式的意境消逝,這折射的恰恰是余光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3.投影背景資料: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文化的“多妻主義者”。余光中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濃郁的傳統意識和鄉土觀念,抒發了濃濃的去國懷鄉之感,強烈的思鄉之情,這與他的經歷不無關系。
4.文中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散見何處?
無論是第6節中王禹偁竹樓聽雨,還是第5節段蔣捷的人生三聽雨,還是第4節米氏父子的宋朝山水,以及與美國落基山形成鮮明對比的中國山水,還是第2節那無論是英語還是法語都無法與之媲美的方塊漢字。無一不是中國文化的構成,中國作為一個“鄉”,讓作者癡情回望望幾回。
至此,順著“中國傳統文化”這條脈絡,我們從文章后面向前追溯,就會發現“那”字之妙,原來“聽雨”只是引子,引出的是鄉愁,但隱藏在“鄉愁”背后的,更是對那漸行漸遠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這也正如余光中自己所言:“一個讀書人的鄉愁是把空間加上去,乘上時間,乘上文化的記憶,乘上滄桑感,這種鄉愁就是立體的。”
(四)“聽聽”·那冷雨
教師設問:(出示幻燈片)
問題:試比較:“聽,那冷雨”與“聽聽那冷雨”,哪種語言表達好些?
1.疊音詞,音韻美;同時也映照了本文無所不在的旋律節奏。余光中是拿著他那支寫詩的筆用左手寫下了這篇音韻絕華的美文。
2.從文中選取經典語言形式賞析誦讀。譬如:“淋淋瀝瀝”“淅淅瀝瀝”“料料峭峭”淋漓盡致地刻畫了雨的特點,寫出春雨的纏綿細密。連綴疊詞疊音可以組成一幅圖景一幅畫卷。如:“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谷咕咕的啼聲。”一氣呵成,如板行歌。……
3.投影余光中《煉石補天蔚晚霞》語句:我倒當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煉出一顆丹來。我嘗試在這一類作品里,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
教師總結:在這里我們充分體驗到了漢語的魅力,正是這種感性豐富的語言,讓我們充分領略了余光中先生的深厚的學養,生命的激情,體味到了余氏散文的古典和現代之美。
三、結尾:教師再次投影臺灣詩人高雨秀的詩《相思》
(出示幻燈片)
打開電視機/臺灣——雨/臺灣——雨/幾乎天天如此/雨多得出奇/說奇倒也不奇/人類四分之一的/相思淚/傾瀉在那里
“前塵已隔海,古屋已不再”。他或許還是在一個春雨瀟瀟的春分之夜,在無瓦的公寓中,“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教后反思】
南宋學者陳善曾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則是入書法;用得透脫,則是出書法。”讀書如此,散文閱讀教學亦如此。“進得去”而又“出得來”,從而真正做到進出隨意,收放自如,渾然天成。其實,這本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筆者淺薄,自然是無法達到此境界的。
筆者于教學中發現,《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雖然是從原文中節選的,但內容豐富,圍繞一“雨”,寫到大陸、美國、臺灣,除了寫“聽雨”,還從觸覺、嗅覺、視覺、味覺等角度寫——何不就以標題“聽聽那冷雨”為文本切入口,并以此貫穿始終?于是就有了上述教例。
一堂課下來,雖然自己總想以一根游動如鎖鏈般的話題“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可是遺憾的地方也不少。首先是研讀文本的地方還不夠,沒能給學生更多的探究時間。其次,教師對文本的創新解讀,雖放開了手腳,卻“主宰”了學生的解讀,即學生的理解與教師主導的話題產生了沖突,而如何化沖突為和諧呢?這的確是個難題!另外,師生對話最忌諱的是一股腦地灌給學生,應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究,去提升,去解決自然生成的新問題,從而真正做到從學生內在需求出發,以學生的心靈為起點來進行閱讀教學,這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