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樹文
摘 要:當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混凝土澆筑的建筑方法在建筑過程中使用范圍已經變得越來越廣闊了。但是我國的混凝土建筑質量參差不齊,為了能夠更好的建造好質量的建筑,我們應該仔細分析裂縫產生的原因,并對此做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大面積混凝土;裂縫;控制措施
引言
大面積混凝土施工中所受的影響因素較多,尤其處理不當容易出現裂縫,給混凝土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大大縮短使用壽命,因此,施工中加強混凝土裂縫處理具有重要意義。
1大面積混凝土結構產生的裂縫種類
1.1通縫型裂縫
通縫有稱之斷板,是大面積混凝土地面所出現的裂縫中常見的一類。通常出現在梁柱軸線的位置上,為一段與延長板垂直方向基本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的連續通縫。
1.2表面裂縫
表面裂縫是經常出現在地下有溝道或者管線通過處的表層上,通常我們可以使用肉眼對表面裂縫的程度進行直接的觀察。
1.3不規則細微裂縫
不規則的細微裂縫主要出現在門洞附近的混凝土地面面層上,但是與正常的表面裂縫不同,不規則的細微裂縫不容易通過肉眼直接觀察。
2裂縫產生的原因
在大面積混凝土建筑物中出現了很多種類的裂縫,這些裂縫的產生不僅威脅了工作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也對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所以在仔細的分析了裂縫的產生種類之后,要仔細的對裂縫的產生原因進行合理的分析。通過對裂縫產生原因的分析才能夠從本質問題上提出解決辦法,從根源出發解決大面積混凝土建筑出現裂縫的現象。通過分析,大面積混凝土地面產生裂縫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進行探究,一方面是內部應力問題;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施工過程中操作不當導致裂縫的產生。
2.1內部應力產生的裂縫
2.1.1溫度的變化引起了大面積混凝土地面出現裂縫
大面積混凝土工程在施工的過程中有一個澆筑的重要環節,在澆筑完成之后,硬化期間水泥會釋放出大量的水化熱,在釋放大量的水化熱之后,混凝土內部溫度就開始不斷的上升,隨著內部溫度的升高,使得混凝土地面的內外溫差逐步加大,在內外溫差超過25℃之后就會出現裂縫。在后期降溫過程中,混凝土的內部會產生由于受到基礎約束而造成的拉應力,當這些拉應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之后,就會在混凝土的表面產生裂縫。同時,由于材料熱脹冷縮的物理特性,使得在在外界溫度發生變化的過程中混凝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體積變形,收縮或者膨脹。由于體積的變化,在體積出現變化的過程中如果受到外界的約束就會產生內應力,當內應力超過了混凝土的抗拉能力之后就會出現混凝土斷裂的現象。
2.1.2體積收縮使大面積混凝土出現裂縫
混凝土的收縮類型一般分為如下幾類:①自身收縮,水泥在水化作用下所引起的收縮;②塑形收縮,在混凝土發生出凝結過程中出現的收縮現象;③炭化收縮,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泥中的水化物發生化學反應做引起的收縮現象;④濕度收縮,混凝土的多余水分蒸發,隨著溫度降低體積減小而發生的收縮現象,其收縮量在是所有收縮中最大的。在收縮過程中,混凝土的體積會變小,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相應的產生混凝土的內力,當這種內應力超過了混凝土的抗拉能力之后,混凝土表面就會出現裂縫。
2.1.3 不均勻沉降造成的裂縫
在實際的大面積混凝土施工的過程中,很多的時候會發生地基不穩或者不均勻的問題,地基的不均勻使得混凝土地面在外界車輛、堆積物的負荷之下,出現了不均勻的沉降。在混凝土的內部產生的應力導致了混凝土表面的由于不均勻沉降導致了地面的不均勻受力,從而使混凝土地面破損,嚴重坑洼不平,嚴重影響正常使用。
2.2施工不當造成的裂縫
2.2.1地基施工不當造成的裂縫
由于地基施工不穩造成的裂縫,其具體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類:①基層標高失控;②地基松散,上層混凝土拌和物的水分或者砂漿下滲或者被基層吸收,使得下部的混凝土變得異常的疏松;③基層干燥吸收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分,使底部混凝土干燥;④地基的壓實度不夠,導致了地基的不牢固、不均勻,在澆筑完混凝土之后產生了不均勻下沉等問題,導致了混凝土的厚度和強度減弱,難以承受大力度的拉伸。
2.2.2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施工不當引起的裂縫
由于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不正當操作使混凝土地面在形成過程中混凝土的強度、密室度薄弱帶都出現了很大程度上的下降,造成這種問題的不正當操作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施工過程中振搗不均勻;②由于施工過程中每盤混凝土的澆筑時間間隔較長,加之在兩盤混凝土澆筑的接茬處由于振搗的不均勻使兩盤混凝土之間出現大面積的脫節現象;③模板、混凝土的配合比失當。由于混凝土地面的提前投入使用,使得混凝土地面在內部的應力和外部壓力的作用下,產生不同程度的裂縫。
3大面積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要點
3.1做好混凝土配合比的優化,控制好原材料的質量
做好混凝土配合比的優化和驗證,選擇最佳配合比。為防止混凝土的收縮量過大而產生裂縫,在配合比優化時,在滿足混凝土拌合物的強度及和易性等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應減少水泥用量、降低砂率和減小坍落度等。攪拌站的配料記錄系統應采用電腦自動控制系統,定期效驗計量器具及設備。主要原材料方面,水泥進場后,需按規范進行驗收,當對水泥質量有懷疑或水泥出廠超過3個月,應進行復驗,合格后方可使用。此外,骨料級配、壓碎值、針片狀顆粒含量、含泥量和泥塊含量等指標應經過檢測,合格后方可使用。外摻料中粉煤灰和礦粉相關技術指標均應符合技術要求。
3.2檢測粗、細骨料的含水率
正常情況下,每一工作班至少檢測2次粗、細骨料中的含水率。雨天過后或含水率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必須增加頻率,根據檢測結果,調整混凝土中的骨料用量和用水量,確保混凝土的配合比保持不變。
3.3嚴格控制混凝土的攪拌時間
混凝土的攪拌時間不足,導致混凝土不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混凝土結構容易出現蜂窩和裂縫等問題。混凝土的最短攪拌時間應根據攪拌設備出廠資料的規定或參照規范規定,并經試驗確定,在攪拌時嚴格控制。
3.4施工配合比應嚴格按設計配合比執行
如果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和設計配合比不相符,可能導致混凝土的強度不足和裂縫等質量問題。且如果坍落度和水灰比過大,容易造成抹面工作的滯后,表面會出現嚴重泌水,容易產生收縮裂縫。因此,攪拌站必須加強內部的質量管理,從源頭上控制混凝土的質量,以確保混凝土拌合料中的水泥用量、外加劑的摻量、骨料用量(特別是粗骨料的粒徑和用量)和混凝土拌合料出站時的坍落度符合設計要求。
3.5采用分條跳倉澆筑法
通過在混凝土的澆筑過程中采用分條跳倉澆筑法,能夠有效的減少混凝土地面上裂縫的產生。其具體的操作方法是根據施工的實際情況,將整塊的混凝土地面分為幾米寬度均等的條塊進行施工,條塊最好控制在4m左右最好,最大不超過6m。通過分條跳倉澆筑法的使用能夠有效的減少以為混凝土器具較長所導致的混凝土地面不平整的現象。能夠有效的改善混凝土地面產生裂縫的現象。
3.6加強地基要求
由于地基在整個混凝土地面中具有承重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地基選取的時候應該注意地基具有較好的承托條件,要求基層具有較好的壓實感,另外地基還要具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防水性并且表面平整。應力的集中會造成混凝土地面下沉,產生彎拉應力,這主要是由于基層的裂縫對混凝土膨脹產生的約束力,強度不足和表面不平整造成的混凝土厚度不均勻。
參考文獻:
[1]駱宇.超大面積混凝土地面裂縫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D].武漢工程大學,2017.
[2]陳莉,徐金華,宋婭芬.超大面積混凝土地面溫度裂縫與控制[J].南方農機,2017,48(1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