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摘 要:中國古代詩人作詩的審美情趣常常是"文學之工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意境"便成為中國古代作家詩人們心孤詣的一個創作目標。宋代詞作家蘇軾也不例外,"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實則是蘇軾創作詞的原則,其在詞境上的開拓使詞的意境更為豐富,意境更為耐人尋味,無論其豪放派詞還是婉約派詞意境均渾然天成、境界高逸。本文將從意境優美、取境新奇別致以及渾然天成這三個角度來著重探討蘇軾詞的意境美。
關鍵詞:意境優美;取境新奇別致;渾然天成
中國古典詩歌注重意象的選取和刻畫,追求詩歌寄意于象、以象盡意,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詩人常認為意象不同于客觀物象,不是主觀的心態,意象是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態相統一的產物,而意象之間的組合碰撞往往使詩歌富有意境美。中國古代詩人作詩的審美情趣常常是“文學之工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意境”便成為中國古代作家詩人們心孤詣的一個創作目標。宋代詞作家蘇軾也不例外,“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實則是蘇軾創作詞的原則,詞的創作從表現女性化的柔美之詞拓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放之詞,再講表現愛情之詞變革為表現性情之詞,其在詞境上的開拓使詞的意境更為豐富,意境更為耐人尋味,無論其豪放派詞還是婉約派詞意境均渾然天成、境界高逸。
一 、意境悠遠
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指出:“詞之作難于詩:用意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蘇軾的詞意境深藏不漏,寫景傳情,以意造境,使詞的客體和創作主體合二為一,將主體的思想融入詞中。蘇軾受儒、道、禪三家思想的影響,持有超然于物外、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人生態度,其人生態度依托詞中營造的意境得以傳達。例如《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語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寫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以一蓑煙雨雨、料峭春風、竹杖芒鞋以及夕陽余暉這些實景構造出了淡淡憂愁的意境。整首詞情景相交融,上闕寫雨中的心情以途中遇雨這一景象來暗示自己的仕途不暢,下闕寫情景和心境,以雨后天晴來傳遞自己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和頑強樂觀的信念。眼前的實景和心中的虛景相融,從淡淡憂愁的意境中傳遞出詞人豁達超脫的人生態度。
再如《南鄉子·和楊元素》:
東武望余杭,云海天涯兩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
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
蘇軾在這首詞中同樣表達了自己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這首詞的上闕蘇軾設想身在密州后,遠眺余杭,表達了朋友離別之傷。接下來兩句卻讓人看盡世人的悲哀,回首歲月,總讓人覺得愁云慘淡。詞的下闕中“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描繪了一幅送歸圖。此時燈火已殘,河塘變也是一派蕭瑟,斯人卻獨行月下,何等凄涼。這兩句以“燈火冷”、蕭條的“河塘”來渲染凄涼的意境。“墮淚羊公卻姓楊”,則是以楊繪比羊祜了,稱頌友人為官一方的惠政,并從對方的灑淚表現出依依惜別的深情。詞人的心境是悲涼的,詞中楚楚透露出他對友誼的看重和對友人的不舍,因而蘇軾以“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來寬慰對為他餞行的楊元素,既然離別是注定的那便不必離愁別緒,不要挽留,不要企求不分離,以此來減輕自己內心的痛苦,詞人豁達的人生態度在所營造的憂愁意境中淋漓盡致的傳遞了出來。
二、取境新奇
清林紓《春覺齋論畫?論畫十二忌》中論畫時用到了“境忌無險疑”,因詞與畫往往密切相關,因而將此用來蘇軾詞的意境可謂恰當。蘇軾詞以新穎取勝,別出一致,立意高遠,不流于平淡。其詞不落于俗套,在取境上大膽創新,其詞開篇給整首詞奠定了主調,且所造之境新穎別致,使人回味無窮,正如唐代皎然在《詩式》中說到:“夫詩人之思初發,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比如《西江月》: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小橋,清溪,云霄等意象籠罩在朦朧之中,使農村光景更靜謐迷人。蘇軾以詞來寫農村風物,描寫此前詞人未描寫過得農村領域,拓寬了詞的描寫氛圍。蘇軾在詞中刻畫了一幅富有詩情畫意的月夜人間仙境圖,描繪出了一個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詞的上闕頭兩句描寫詞人歸來的途中所見的景色,蘇軾馬而行,途中經過酒家飲酒,帶著幾分醉意和乘著幾分月色歸去。而后詞人以坐騎的神態,來襯托出瀕臨溪流的情景。“我欲醉眠芳草”一句既刻畫了詞人濃濃的醉態,又描寫了明靜的月光下芳草的姿態和詞人對這幽美的景色的喜愛之情。詞的下闕詞人更深層次的抒發對著月色的欣賞和喜悅之情:“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用“瓊瑤”來喻月色,傳神地寫出水的干凈、月的皎潔、夜的寂靜和人的歡愉。以“杜宇一聲春曉”結尾,令人回味無窮,通過描寫杜鵑在清晨的啼叫,生動地表現了空山月明、萬籟俱寂的美。
三、渾然天成
所謂意境,即是詞人的內心情感和自然界的客觀事物相結合,以景傳情,融情于景,兩者相互交融,周濟指出:“東坡天趣獨到,殆成絕詣”蘇軾創作詞可達到自在的境地,其意境更是韻味天然,渾然天成,詞中情與景契合得渾然天成,不露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跡,往往是意境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似花還似非花的絕妙,令人回味無窮。
如《鷓鴣天》:
林短衫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其意境之間的組合碰撞相交融,渾然天成,自然流露,使讀者絲毫感覺不到詞人刻求意境之間的相融。詞的上闕寫翠竹隱于墻后,池邊蟬聲鳴,水與紅蕖相映等意象,營造了一種靜謐的意境。詞的后闕寫詞人安逸自適的心境,一片和諧自在,悠然閑適。上下闕相呼應,情景相應,以靜幽的環境之態折射出詞人的內心感受,雨后天晴,景美人心更密,全詞呈現出一種渾然天成,水乳交融的意境。
參考文獻:
[1] 房日析.《宋詞比較研究》[M]. 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01
[2] 顧明遠. 國際理解與比較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5(12):1-4.
[3] 李秉德.教學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18.
[4] 石中英.教育學的文化性格[D].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