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靈
摘 要:發展中國家借鑒西方國家的金融體系結構發展本國金融結構,最終都已爆發金融危機而告終,西方國家的金融結構沒有考慮到要素稟賦結構和內生結構差異,本文對傳統結構金融學和新結構金融學進行了簡述,深刻分析新結構金融學在我國的應用,為進一步深入開展新結構金融學的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結構金融學;稟賦結構; 金融結構
引言
金融學是研究價值判斷和價值規律的,又分為微觀金融學和宏觀金融學兩大學科,而金融學的結構理論是在研究金融發展問題時形成的,最為代表的是耶魯大學教授戈德史密斯形成的對金融發展的過程及規律進行了描述和分析,而發展中國家在金融學方面很多理論發展較晚,并不成體系,因此很多發展中國家借鑒西方國家的金融結構理論應用到本國的金融結構當中,以西方國家金融理論為參考的國家最后的經濟都已經濟危機爆發而終結,因此需要重新認識發展中國金融結構,并能為指導發展中國家調整金融結構提供依據。
1 結構金融學簡介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結構金融誕生,證券成為金融中介的核心職能,但目前對于結構金融仍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1],狹義上將其定義為新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活動;廣義上又把結構金融作為一種金融中介,把具有風險和收益的結構金融產品出售給投資者。其流程包括三個關鍵步驟:首先獲得資產(債券、股票、商鋪契約)的過程;其次在根據投資者需求分割收益和風險,進而創造出金融產品;再將投資者風險屏蔽,并僅與資金池有關,通過以上流程可以看出,它與傳統資產證券化類似,但比其涉及范圍更寬更廣。
新結構經濟學是研究現代經濟增長的本質及其決定因素,是通過采用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方法來開展分析研究的[2]。新結構經濟學將要素稟賦結構——產生于一個經濟體在不同時間點上的產業與技術結構,它決定了時間點上可以支配的資本、勞動、資源的總量,因此這個要素稟賦結構動態的變化的。新結構經濟學的發展基礎是企業的自生能力,比較優勢是企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手段,如果發展中國家很好能夠利用比較優勢實現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就可以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新結構金融學是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子領域之一,是以我國經濟特點發展階段和制度技術為出發點,研究和我國的金融相關問題,保護政策、體制、行為等等。對于西方發達國家,由于其經濟發展過程中生產要素稟賦結構變化并不快,所以在研究結構金融理論時,并沒有將其很有效的納入進來,對于我國來說,我國經濟的要素稟賦結構(人力、資本、自然資源)必須嵌入到結構金融學當中,由于我國的要素稟賦結構變化很快,并且在宏觀和微觀的金融體系理論中,也都會有所涉及。金融系統具有結構,來進行資本配置問題,通過研究具有稟賦結構的金融系統,對我國經濟發展史很有利的。而且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中心在向中國轉移,中國的經濟問題在世界范圍內也會越來越重要,因此中國應該積極開展加入要素稟賦結構的新結構金融學理論研究。
2 新結構金融學的主要觀點
西方經濟體沒能將經濟階段的結構性差異與金融學相結合,所以西方經濟體未能夠確定最優的金融結構。由于最優的金融結構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服務于實體經濟,不同金融結構的資金配置和風險管理機制和方式不同,與不同發展時期的經濟體稟賦結構,要素結構決定了最優產業結構。新結構經濟學也認為一個經濟體的經濟結構內生于他的要素稟賦結構,持續的經濟發展是由要素稟賦的變化和持續的技術推動的,并在特點的時間,經濟體的要素稟賦和結構是特定的,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產業結構與特定經濟發展階段的要素稟賦與結構相適應。
要素稟賦結構會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產業結構也會發生著改變,并且每一種產業結構都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來促進它的運行和升級完成,而且對于發展中國國家而已也需要產業升級和對基礎設施改善,需要明了的是其未必就是發達國家現有的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狀況。同時在金融發展中,市場資源得以有效配置,都伴隨產業升級和改善基礎設施為主的內容的結構調整,政府需要積極參與引導調整。國家在制定政策和制度也必須考慮不同發展階段的結構型特征,這些特征受發展中國家的要素稟賦結構及市場利率所內生決定,考慮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的經濟結構差異,并在新金融經濟學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左右,有助于政府起到很好的協調作用。
3 新結構金融學應用
3.1 中國金融體系現狀
(1)金融體系和資源配置低下
社會資金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轉化為投資,一是通過信貸資產形式,主要是一些金融機構來發放;二是財政資金(國債)形式;三是股票、債券等形式。對于我國來說,在財政融資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差甚遠[3-4];在證券融資方面,近幾年來,我國所占比例也明顯下降,我國銀行信貸是我國國民大部分選擇的投資途徑,由于在我國國民樂于儲蓄而不是投資,尤其是當大量外資涌進時,就會產生矛盾,而且我國的M2/GDP指標過高,也說明了我國國內貨幣供應量充足,大大超出經濟增長的需要,這就說明我國的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的配置效率不高。
(2)融資結構扭曲
在我國融資比例嚴重失衡,間接融資比例高,這樣就增加了融資機構的貸款風險,在融資方面原則上一般短期資金融資主要依靠銀行,對于長期資金融資應通過股票和債券等方式,但在我國長期資金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銀行來進行融資的,因此具有極大的潛在風險。
(3)直接融資體系內結構失調
在我國債券市場內部發展不平衡,我國債券市場中的國家債券、企業債券、政府性債券等,企業債券發展發展滯后,在我國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發展也不平衡,我國的股票市場發展迅猛,與債券市場發展形成鮮明對比。
3.2 新結構金融學在我國的應用
新結構金融學研究金融體系的最優結構,最優結構是指金融體系最終服務于實體經濟,這需要分析金融結構的本質問題,如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其銀行、股票市場的金融制度不同,這些金融機構在資金配置、風險防范等方面也存在著不同,這都進一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和規模。
就目前我國金融的規劃是把融資放在首位,因此需要及時建立完備的資本市場體系。但中國股市發展動力不足,我國需要對股市和銀行的規模進行調整,但就目前我國金融的發展已經過度,許多產業已經位于世界前沿,雖然如此,但仍需要通過股市進行融資,來支持這些產業的進一步研發和創新。就我國而言,中小銀行和民營銀行發展動力和能力不足,這都是由于中國過去的體制和政策戰略影響導致的,所以我國不僅需要針對國有大型銀行轉型,更要注重中小銀行的發展。
根據新結構金融學理論,不同時期的最優金融結構不同,最優金融結構是動態發展的,這就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國家政策制度,同時還應該對扭曲的實體經濟結構進行調整,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協調進行。對于想要趕超發達國家經濟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切記盲目的模仿發達國家的金融結構,這不是實現經濟趕超可的最佳途徑,因為發達國家的稟賦結構變化不快,變化屬性也和發展中國家也有不同,借鑒西方國家的金融結構甚至可能損害到本國的金融結構體系,新結構金融學理論主要是針對發展中國家提出的,所以更加適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這也有利于發展中國家政策制度和產業的調整升級。
4 結論
新結構金融學是新結構經濟學的分支領域之一,新結構金融學是把要素稟賦和內在性差異嵌入尋求最優金融結構,它認為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的最優結構是不同的,一個國家要想經濟得到很好發展,應該結合經濟發展時期及發展時期金融結構特點,新的結構金融學是結合發展中國家國家的經濟特點提出的,對發展中國家具有實用性,由于新結構金融最終還是服務實體經濟,這就需要國家經濟進行有效資源配置,并制定符合本國經濟的政策機制來實現最優結構金融,并結合本國的比較優勢,挖掘國家發展潛力,發展產業結構優化,促進國家經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殷劍峰.結構金融:一種新的金融范式[J].國際金融,2006.10:56-61.
[2]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發展方向[J].經濟評論,2017,3:4-17.
[3]王松奇.中國金融體系的現狀與問題[J].經濟導刊,2014,1:63-65.
[4]張東祥. 金融結構理論的貢獻與啟示[D].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9.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