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沙沙
摘 要: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所有已經達成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國家沒有單純的依靠傳統產業恢復生機的,而無一例外地都是憑借著開發新興產業,通過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融合與替代,達成了將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地方傳統工業進行區域性的重振。但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必須區別于其他國家的老工業基地,這是因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其實并不是由市場經濟的要求而誕生的,它是由我國經濟的計劃體制之下,國家對重工業進行大力投資而形成的,是典型的催化工業,甚至我國的重工業經濟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遠超于我國的平均經濟水平,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力量,即使是在當前,傳統工業全面衰退的情況之下,我國的重工業也仍然高于全國平均經濟水平。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我國處于一個持續的經濟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當中,我國的經濟體制勢必要經歷一些大的變動,大的改革,對我國原有的傳統經濟體制是一個不小的沖擊。關于我國當下的傳統工業如果想進行改革,既有歷史遺留下來的老問題,也有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暴露的新問題。當代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已經形成了一個大趨勢,在當前的趨勢之下,傳統工業基地當中的問題早已經不是單純的比例分配問題,與現代科技相比的低下的產業技術水平,以及持續低迷的產業機構已經成為最主要的矛盾。在短時間內,想用高新工業代替傳統的重工業是不可能的。我們應當意識到的是,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并存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盡管在當前的新興經濟的沖擊之下,傳統工業在國民經濟總值的比重有一定的縮小,但絕對量和產值并不會相應的萎縮。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于傳統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就應當通過融合的方式,將高新技術融入進產業的運作當中。以沈陽這個典型老工業基地為例,重新審視和調整老工業塞地改造的思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快老工業基地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傳統產業,升級,對策
一.正確認識和處理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
眾所周知的是,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一直是以傳統老工業基地為支柱力量,因此如果想對東北地區的經濟進行復興,那么對傳統老工業基地的調整就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能否正確的認識發展當下高新科技產業與傳統老工業結構之間的問題,并且妥善的處理相關問題,是解決傳統老工業升級轉型的關鍵。
關于高新技術產業在當前社會的戰略性地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高進技術產業對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方向對傳統產業的轉型方向具有相當的領導作用,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希望所在。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所有已經達成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國家沒有單純的依靠傳統產業恢復生機的,而無一例外地都是憑借著開發新興產業,通過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融合與替代,達成了將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地方傳統工業進行區域性的重振。但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必須區別于其他國家的老工業基地,這是因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其實并不是由市場經濟的要求而誕生的,它是由我國經濟的計劃體制之下,國家對重工業進行大力投資而形成的,是典型的催化工業,甚至我國的重工業經濟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遠超于我國的平均經濟水平,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力量,即使是在當前,傳統工業全面衰退的情況之下,我國的重工業也仍然高于全國平均經濟水平。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全名工業化的進程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推進,重要的傳統產業仍然還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余地,遠遠未到夕陽產業的境地,規模化的發展經濟仍然需要將原有的工業生產能力作為工作的重點核心,沈陽市作為傳統工業為主,長期以來依靠重工業發展經濟的大城市,雖然在現在的經濟體制之下傳統產業的能力已經大不如前,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產業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仍舊持續的為沈陽市的經濟水平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曾有調查顯示,截止至2000年,沈陽市工業的總經濟產值當中,傳統重工業占比高達百分之八十左右,截止至2016年,傳統重工業的所占比也居于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高位,由此可見在當前的社會體制之下,傳統重工業對于沈陽市而言還是主要的經濟支柱,新型的高新工業尚且不能支持沈陽市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起碼在短時間內,想用高新工業代替傳統的重工業是不可能的。我們應當意識到的是,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并存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盡管在當前的新興經濟的沖擊之下,傳統工業在國民經濟總值的比重有一定的縮小,但絕對量和產值并不會相應的萎縮。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于傳統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就應當通過融合的方式,將高新技術融入進產業的運作當中。
二、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建議
通過長期以來堅持不懈的探索我們可以得知,我國的重工業經濟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遠超于我國的平均經濟水平,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力量,即使是在當前,傳統工業全面衰退的情況之下,我國的重工業也仍然高于全國平均經濟水平。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全名工業化的進程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推進,重要的傳統產業仍然還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余地,遠遠未到夕陽產業的境地,規模化的發展經濟仍然需要將原有的工業生產能力作為工作的重點核心。
現如今,我國的傳統工業已經到了一個需要進行大面積改變的地步,傳統的技術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需要進行技術結構的更新換代才能進一步適應我國的當前經濟需要。盡管在當前的新興經濟的沖擊之下,傳統工業在國民經濟總值的比重有一定的縮小,但絕對量和產值并不會相應的萎縮。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于傳統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就應當通過融合的方式,將高新技術融入進產業的運作當中。根據以上想法,如果想要對傳統老工業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有如下建議。
2.1.以電子信息產業為龍頭產業大力發展,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進程
當前時代下,計算機技術是提供工業發展動力的源泉,以高新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知識經濟時代已經達到了急速發展的時代,信息產業也成為當下時代中最具有發展優勢的產業,各地的產業園區層出不窮,以沈陽市為例。
沈陽市的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對于電子信息的要求十分迫切,曾有調查顯示,截止至2000年,沈陽市工業的總經濟產值當中,傳統重工業占比高達百分之八十左右,截止至2016年,傳統重工業的所占比也居于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高位,由此可見在當前的社會體制之下,傳統重工業對于沈陽市而言還是主要的經濟支柱,新型的高新工業尚且不能支持沈陽市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起碼在短時間內,想用高新工業代替傳統的重工業是不可能的。我們應當意識到的是,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并存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盡管在當前的新興經濟的沖擊之下,傳統工業在國民經濟總值的比重有一定的縮小,但絕對量和產值并不會相應的萎縮。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于傳統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就應當通過融合的方式,將高新技術融入進產業的運作當中。
到目前為止,沈陽市以傳統重工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在全部的產業總值中仍然占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比重,數量如此龐大的傳統產業的資產存在,為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扎實的經濟基礎,同時這些經濟基礎也要依托于新興產業的融合,電子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利用。
2.2.開展校企聯合活動,使傳統產業注入新型人才
即使在當下的社會環境當中,校企聯合已經成為了培養人才的大方向,但是大多數的企業還是不愿意信任高職院校,甚至部分企業認為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綜合水平低下,不滿足企業崗位的需求,從目前來看,只有機電系的金工實習車間,在這方面高職院校需加大經濟投入,使其實踐基地成為機電、數控、模具等專業的實訓中心。除此之外,還需要充分利用校園內的建設工地,最好將其打造成為專業的實習基地。至于在校外的的實踐教學學基地,這就需要校方積極和社會各界達成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與企業達成校企聯合,為學生提供一個完全真實的環境和實踐過程,這對學生畢業之后融入工作崗位也會有一定的推動效果。但是這對學校也是一種極大的考驗,因此學校在提升學生素質的時候也應該積極的提高自身的辦學水平,擴大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企業展開合作在對學生進行校企聯合創新創業的培訓當中,大多數企業僅僅是以點評的模式參加進了教育活動當中去,并沒有對人才的培養進行實質性的幫助,這對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是一個不小的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校企合作培養金融相關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進程。
四、總結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所有已經達成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國家沒有單純的依靠傳統產業恢復生機的,而無一例外地都是憑借著開發新興產業,通過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融合與替代,達成了將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地方傳統工業進行區域性的重振。但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必須區別于其他國家的老工業基地,這是因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其實并不是由市場經濟的要求而誕生的,它是由我國經濟的計劃體制之下,國家對重工業進行大力投資而形成的,是典型的催化工業,甚至我國的重工業經濟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遠超于我國的平均經濟水平,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力量,即使是在當前,傳統工業全面衰退的情況之下,我國的重工業也仍然高于全國平均經濟水平。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全名工業化的進程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推進,曾有調查顯示,截止至2000年,沈陽市工業的總經濟產值當中,傳統重工業占比高達百分之八十左右,截止至2016年,傳統重工業的所占比也居于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高位,由此可見在當前的社會體制之下,傳統重工業對于沈陽市而言還是主要的經濟支柱,新型的高新工業尚且不能支持沈陽市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起碼在短時間內,想用高新工業代替傳統的重工業是不可能的。我們應當意識到的是,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并存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盡管在當前的新興經濟的沖擊之下,傳統工業在國民經濟總值的比重有一定的縮小,但絕對量和產值并不會相應的萎縮。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于傳統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就應當通過融合的方式,將高新技術融入進產業的運作當中。
重要的傳統產業仍然還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余地,遠遠未到夕陽產業的境地,規模化的發展經濟仍然需要將原有的工業生產能力作為工作的重點核心,沈陽市作為傳統工業為主,長期以來依靠重工業發展經濟的大城市,雖然在現在的經濟體制之下傳統產業的能力已經大不如前,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產業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仍舊持續的為沈陽市的經濟水平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申俊喜.傳統產業高技術化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現代經濟探討,2005(1)
2.溫鳳媛,周媛,李浩田.國外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借鑒與思考[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3.吳曉波,裴珍珍.高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的戰略模式及其實現途徑[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
4.王育寶,胡芳肖.國外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經驗[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2)
5.楊慧.傳統產業轉型提升模式探索—以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09(6)
6.胡宇杰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寧波路徑研究[J].經濟叢刊,2012(3)
7.譚少峰,蔡廣林,桑妮.我市用高新、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情況的調查[J].寶雞社會科學,2001(4)
8.吳凈.青島市以“兩化融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探究[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