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業
摘 要:近年來,我國銀行體系出現了流動性過剩的現象,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開展了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行為金融學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幾點應對措施,旨在為行業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流動性過剩;商業銀行
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等因素的影響,20世紀90年出現的銀行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相反,銀行資金流動性過剩等情況“不合時宜”的出現,極大的影響了宏觀經濟的穩健運行,并給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平穩高效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如何爭取的認識當前銀行面臨的流動性過剩問題,采取合理的措施,積極發揮銀行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開展了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行為金融學分析研究,通過分析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表現,對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行為金融學進行了詳細探討,并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旨在為提升我國金融改革效率提供參考依據。
一、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表現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資金流動性不足等嚴峻問題,信貸膨脹的態勢相當突出。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系列措施相繼實施,這種現象在二十一世紀出現了根本性的反轉,銀行資金流動性不足的現象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但是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日益突出,使我國逼近“流動性陷阱”,極大的影響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具體來說,銀行流動性過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2]。
首先,銀行資金流動性比率持續下降。據央行相關報告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銀行M1、M2的“喇叭口”現象逐年增加。其中M1、M2分別表示狹義上的貨幣和廣義上的貨幣,從某種意義來說,M1和M2都是表示貨幣總量的基本指標。通常,M1的組成成分是現金和活期存款,M2主要由現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等組成。上文提及的M1和M2之間的“喇叭口”代表M1和M2增長速度的差。據統計,在M2增速方面,2015年較2014年增長了18%,在M1增速方面,2015年較2014年同比增長12.5%。對比可以看出,M2增速較快,M1與M2之間增速差較大,其直接后果是造成貨幣流動性比率(即M1/M2)下降。
其次,銀行存款貸款差逐漸拉大。面對現狀,我國政府出臺了系列宏觀調整政策,但是據統計,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存款余額增速仍然高于貸款余額增速,并且存貸款之間的差距正在進一步拉大,這種現象表明銀行等金融機構存有大量的閑置資金,即資金流動明顯過剩。
第三.超額準備金進一步增加。事實上國家為了控制準備金的超速增長,已經明文發布了多項政策,但是效果不佳,當前我國金融機構的準備金只升不降。超額準備金居高不下的現象,不僅僅增加了銀行的支付成本,也將我國出臺的貨幣政策置于打折扣的風險之下。
第四,貨幣市場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的倒掛現象日益嚴重。早期,我國貨幣市場利率以下降態勢為主,其收益率曲線呈回落狀態,與此同時,銀行金融債的發行利率明顯低于銀行存款利率,使得貨幣市場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出現倒掛現象。綜上可以看出,銀行等金融機構出現的這種流動性過剩的現象表明,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在運行的過程中存在不合的狀況,這種現象極大的影響著我國金融機構的正常運轉,并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行為金融學理論簡介
在我國金融學理論的發展歷史中,標準金融學理論具有5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系統完整、基礎扎實、應用廣泛的經濟體系,并且長期占據著金融領域的主導地位,標準金融學融合了有效市場假設、配合資產組合理論、資本定價理論,并探究金融問題,解釋金融現象。但是在實際金融研究過程中,標準金融學的假設理論廣受爭議,其分析方式較為陳舊,并將理論假設作為模式框架,受有效市場假說缺陷等因素的影響,在實際應用中受到一定限制難以有效地解釋金融市場出現的“異象”,并逐漸失去了其在金融市場的引導地位。行為金融學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并不斷發展。
上世紀五十年代,部分學者首次提出應用心理學對金融現象進行解釋,拉開了行為金融學的大幕,從此以后,人們開始進入投資模式與心理行為相融合的新的金融格局中,因此可以認為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心理學與金融學相融合的一門新興學科。該學學科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個體行為以及引發這種行為的心理動機,進而進行金融現象解釋、金融發展態分析等行為。行為金融學可以更為真實的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狀況,可以有效的解釋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以及決策的規律。行為金融學中核心之一的心理學認為,決策者個體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這個系統在運轉的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人類的行為由內在動機所決定,行為金融學中核心之二的預期理論重點針對人在不穩定環境中的決策進行研究,在延續了傳統金融學的相關理論的基礎上認為人在投資過程中會受到個人偏好、社會規范等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梢钥闯觯藗冊谛袨榻鹑趯W的研究過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即有對投資者心理特征的分析研究,也有對投資者決策行為特征的研究。行為金融學金融的產生、豐富、完善和應用可以更好的解釋我國金融領域的“異象”,為研究人員開展各種經濟行為研究提供借鑒。
三、對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行為金融學的探討
前文已經提及到,行為金融學以投資人的真實行為基礎,分析人在不確定性因素下的各種行為表現。針對我國金融機構流動性過剩等情況,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認為,這種流動性過剩的情況與金融市場的各個主體在市場條件下的行為密切相關[3]。具體來說,主要包括:(1)首先,存款者在損失厭惡效應影響下的儲蓄偏好是引發流動性過剩的因素之一。在行為金融學模式下,人在資金出現損失時的煩惱感遠大于獲得收益時的快樂感,即所謂的損失厭惡效應,這種效應引起的直接后果是投資者抗風險能力不足,在投資過程中會采取相對保守的行為。從這個角度可以解釋我國民眾將儲蓄存款作為主要投資方式的原因,即民眾在股市的動蕩情況下,會采取相對保守的投資行為,進而造成民眾投資不足、儲蓄量居高不下;(2)其次,受民眾心理賬戶因素的影響,銀行信貸持續收縮。民眾對于資金來源、資金用途以及時間等進行區別對待,在此基礎上開展獨立核算的決策行為,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賬戶??梢钥闯?,民眾對于資金和服務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對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其主要資金來源是企業以及民眾的存款,主要的收入來源在于貸款收益,可以看出貸款的風險以及收益情況直接影響著銀行的發展;(3)人民幣升值引發的“羊群效應”是造成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又一個重要因素。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學習或者模仿他人的現象,這個現象就是“羊群效應”。在現實中,由于主觀、客觀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受此影響,投資者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會參考其他投資者的決策行為作為自己的參考依據,最終的決策結果很大程度會模仿其他人的行為。此外,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影響,大量國外資金涌入我國市場,直接導致我國國際收支賬戶外匯儲備迅速增加,也會引起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效應。
四、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應對措施
銀行流動性過剩極大的影響了宏觀經濟的穩健運行,且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平穩高效發展。通過對其誘發因素的探討,提出了如下幾點應對措施。(1)首先,在降低民眾的損失厭惡效應方面,需要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受損失厭惡效應影響居民存儲率一直處于高位,極大的影響了我國金融體系的正常發展。究其原因在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醫療、教育體系建設不合理。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工作,具體來說,一要進一步擴大我國消費者的收入面,提高廣大消費者的購買力,通過實施稅收等政策解決區域收入不均衡、分配秩序不公平等問題;其二,進一步加強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工作,重點保障弱勢人群的利益;其三,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進一步豐富消費品種類,并提高消費領域的服務水平,為消費者建立良好的消費環境;其四,政策上進一步向“三農”領域傾斜,進一步加強農村的扶持力度,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改善農村消費市場環境;(2)其次,在改善心理賬戶效應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產品的創新工作。對商業銀行來說,可以以此為契機不斷優化資產負債和收益結構,具體實施措施有創新信貸投放結構建設,加強金融產品的創新等。綜上,銀行在充分重視流動性過剩行為的基礎上,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保證我國金融市場的繁榮穩定。
參考文獻:
[1] 張雪嬌. 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分析——基于行為金融學的研究[J]. 中國商界(下半月), 2008(5):46.
[2] 楊靜. 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的探析[J]. 時代金融, 2017(20):106-106.
[3] 鄧雍. 關于我國貨幣流動性過剩原因的實證研究[J]. 商, 2016(28):214-214.